什麼是「背包客精神」?

文/彭健倫


最近幾年「走出去當個背包客」成為青年人間的熱門話題,再加上外交部陸續跟14個國家簽署打工度假協議的推波助瀾下,讓更多的青年人試著揹起背包走出去。

到底什麼是「背包客」呢?在背包客聖經(Backpacker Bible)下了幾個不錯的定義:

他們渴望探索不為人知的地方,在拜訪國家時融入當地文化,並追尋深層而有意義的人際互動。

.他們想要發現做事情的新方法,屏除物質享受與舒適的居家生活,取而代之的是青年旅館與巴士、露營或野外露宿睡袋,全是為了去體驗生活的最大極限。

.背包客屬於有潛力成為未來決策者與塑造者的一代。背包客意圖尋求自我實現,在旅程中常會自我評估與改變價值觀、生活抉擇、工作與優先順序。

.背包客是去一個地方學習新事物,而不是體驗他們已經知道的事物。

.背包客不只是為了尋找一個落腳之處,而是去融入那個環境。

在還沒有踏出國門前,在我心中的背包客,就應該像上述所列的一樣是一群自由、冒險的族群,他不受各種的限制隨興所至。如果今天盤纏用盡時,他可以至街上店家詢問是否有工作機會,等存夠下趟旅遊的錢,又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繼續他的冒險旅程;如果今天預算有限,他能自己規劃出經濟實惠的旅遊路線,甚至與他人共乘交通工具、睡青年旅館,跟不認識的人能很快的交流並分享彼此的經驗,深刻且融入當地的生活脈絡中,這是我腦海中背包客的應有姿態。

別讓自己陷入另一個舒適圈
踏出國門後,我腦海中的背包客的姿態在老外的身上實踐得淋漓盡致。曾有一次在鄉間路上遇到一個英國來的年輕人,背著大背包走了很久的樣子。我忍不住好奇的問他,為何你不搭車?他回答:我是背包客啊!一臉理所當然的樣子。但這是我們口中的「沒有車就等於沒有腳」的澳洲,而他已經走了一天多。到了工作旅社(Working hostel),所認識的外國人中,沒有人是為了賺更多錢而持續待著,大家都是存夠到去下一個地方的旅費後,就決定要出發,即使他目前有好工作,也毫不猶豫的離開並持續他們的旅程。曾問德國室友說:為何不留下來多賺一點?他說,但我想賺的不是錢,而是錢不能換到的經驗,如果我留下來,我會失去更多機會。

而對比下來,從台灣出去的絕大部分的「背包客」,還沒有出國,就開始團購特定的出國商品;成群結隊一起旅行、找接機;找到好工作就想盡辦法留下來,甚至用自己的『好工作』去交換下一個『好工作』;只會跟華人圈混在一起;假日只想留在家裡追劇,絕少參與澳洲的相關活動;常形成小圈圈甚至排擠人;愛比較到底賺多少錢;不喜歡自己去查詢各種資料,只想用問的;不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總選擇逃避或自我安慰;冷漠看待一切,缺乏對新事物的熱情與好奇心;害怕各種改變帶來的不確定性;缺少自我解決事情的能力與害怕被拒絕;不敢與外國人對話,甚至連打個電話都卻步。

我們總說「出國是為了讓自己跳脫舒適圈,去學習與挑戰自己的未知」。這句話在出國前很常聽到,但更多人出國後,又自己陷入另一個舒適圈而不自知,害怕面對與挑戰新事物,離不開眼前的「好工作」,也拓展不了自己的交友圈,更別談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脈絡。而你只是把自己當作外人或過客的心態設限,將永遠讓你只能當旅客而不是一名真正的背包客,這是內心的長城讓你無法於現實世界中跨出去與學到更多新事物。

從旅行中帶回改變的能力
台灣近年來皆有超過27,000名(最多的時候有超過35,000名(2012-2013))的青年人前仆後繼的去澳洲當背包客,說好聽是為了出國增廣見聞與國際視野,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與真正的具備「背包客精神」呢?我相信是寥寥可數的!這是因為我們的目光還關注在到底這趟可以賺多少錢、澳洲哪個行業薪資最好最穩定、台灣與澳洲的薪資差距等所產生的誘惑,而忽略了我們應該提升的是自我能力的本質與目光。或許有人會說,即使培養了具備「背包客精神」的人回來,能保證什麼嗎?我相信這種人具有「改變」的特質,因為這種人憑藉勇氣跨過的鴻溝所塑造出來的新的價值觀、自我實現感與思維,是推動台灣這個社會進步所需要的能力。

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你只是想賺個100萬回來台灣,那我可以保證,即使讓你賺到100萬,你回來後還是跟你尚未出國前的時候一樣,只是花了兩年去到另一個地方賺了一筆錢回來,偏偏那筆錢卻連房子的頭期款都不夠付;相反的,如果你選擇利用那兩年好好的訓練英文能力,多跟各國背包客與當地人士往來,你或許賺不到100萬,但你卻把『背包客精神』帶回來,相信回來後,你會對台灣的各種制度與觀念有180度的想法翻轉,而不是只能只能在辦公室裡自怨自艾。這些自身與想法上的「改變」將會成為這個社會改變的契機與動力,而實際上對你自己的改變呢?你在澳洲的各種經歷與英文能力將會讓你回到台灣後,能有更好的轉換工作機會與發揮。我相信這是兩年換100萬回來跟兩年換一個改變的機會的選擇。

我常覺得走出去需要勇氣,因為你要遠離你摯愛的家人、熟悉的親朋好友、家中幾隻毛小孩、甚至還有是心頭肉的男女朋友。熟透的街坊巷弄換成陌生不知通到哪裡的道路名交錯縱橫;試著跟不同膚色、種族與習慣的人交談做朋友……等等,說都說不完。但如果你走出去後,不能實際的去改變自己、不敢勇敢的去接觸各種人事物、不會自己去處理各種情況,那我可以很直白的說:你只是旅客,不是一名真正的背包客,因為你沒有「背包客精神」!
 
【延伸閱讀】30歲前實現跨國事業夢想──從「說」開始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觀點發聲》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
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Yahoo奇摩新聞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看法,提出你的觀點。請看---->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