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ERN

基真小學的事件,讓筆者想起多年前的經歷。

話說筆者團契一位團友是一個中學老師,當年是一位新人,現在已經脫離教師行列。
團友任教的學校是一所徹頭徹尾的基督教中學:整個教職團隊都是基督徒。
可是入職不多久之後,團友被捲了入黨派之爭之中,無法抽身……
並不是團友也熱切想幹一番大事,而是因為不想被捲入,便被有勢力的黨派歸邊成為敵人(不是友就是敵)。
第一個學期才開學不久,各種打壓接踵而來,使團友繁重的教學,百上加斤。

年少無知的筆者,推介團友去聽一個關於老師壓力的講座,因為這個講座表面看來很吸引:
一個基督教知名機構舉辦,兩位講員一位是資深校長,另一位是資深的輔導員。
講座開始不久,已經開始不對勁,資深輔導員開始了一連串「大男人主義」的講論,聽得作為男性的筆者也滴出汗來。
兩位講員的對話,筆者已經不記得太多,不過感覺很強烈:不知道是筆者聽不明,還是兩位人兄在吹水。

戲肉來了。

在答問的環節,我鼓起十足的勇氣拿著咪向兩位講員請教,當然是為了團友的處境來問。
結果換來的是類似一句「果然這情況不好受啊」就完了。連安慰也沒有一句。
誰也幫不了誰。筆者之後決心不讀這兩位講員的著作、不參與他們的講座。

有一句坊間流傳的說話,「當好人做起壞事,比壞人做得更不堪」。
在職場上,有良好和好見證的基督徒,難道只會出現在「佈道見證」之中?
兩位講員的表現,如今看來不令筆者驚訝,原因是在教會久了,教會彷彿很盡力擊打教外的罪,諸如社會不義、同志運動,但對弟兄姊妹、甚或發生在教會之中的罪惡卻視而不見。
牧養不「到地」(職場所在)之餘,弟兄姊妹的生命似乎亦未有被轉化,在和諧美境之中(教會聚會)暗藏著連說也覺得羞恥的事(就是在職場上如何反見證)。

筆者在想,教會如何挽回那些在職場上明顯有違基督教價值的弟兄姊妹?
一次又一次的職場講座?職場倫理課程?還是當出了事之後,準備好接納和挽回?

倘若教會無法出產鹽,無法保守鹽不失味,又無法叫失了味的鹽有回鹽味,一切職場使命、職場查經班都只是教會業績中的數字,是透過不義而賺來的。
筆者一味批評,本是愛之深、責之切,最終如何改變這個局面,還望眾教會、弟兄姊妹同心守望、互相督責。

鹽若失了味,教會如何叫它再鹹呢?

Rilakkuma


“Rilakkuma” means “Bear in relaxed mood”. At all time and everywhere he goes he is continuously lazy and relaxed. He is totally stress-free and also doing things on his own pace. He is someone impossible to be hated by others. You will be dragged into Rilakkuma’s world and become lazy and relaxed while watching what everything he does.


Post navigation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