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股東會4大重點

新聞「單篇賣」品質會更好?

多數讀者不想看到廣告彈出,更不願花錢買新聞,整合付費平台應運而生,單篇、小額的計價方式,不僅能另闢生路,還可能提升新聞品質。

付費新聞-廣告封鎖-小額付費-Blendle-整合付費-免費新聞-營收模式-新聞媒體-媒體營收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他

該來的,還是來了。蘋果新版iOS支援「廣告封鎖功能」,幾款封鎖軟體立即躍登App Store付費排行榜,美國媒體甚至以「海嘯」、「冰河紀元」評論後續效應。

在各種支持或反對聲浪中,《Fortune》資深編輯普邁克(Dan Primack),寫了篇嘲諷文章,題為「親愛的蘋果:我要搶劫你們的商店」,批評該功能讓讀者跳過廣告,直接閱讀他在《Fortune》的文章,就像他大搖大擺走進蘋果專賣店,拿走一台iPad mini而不用付錢。

這些疾風惡浪,再次展示蘋果擾動產業、掀動話題的驚人能力。西方報業花了上百年,建立一種三方默認的營運模式:記者與編輯採寫資訊,讀者掏錢負擔部份支出,由廣告主支付媒體營運的大部份成本,媒體不但是新聞資訊的中間人,也是商業訊息的媒合者。

然而,當網路時代的廣告營收愈來愈不可靠,新聞媒體如何找出永續運營的模式?一個由《紐約時報》注資的歐洲網站,或許能提供部份答案。

九月中旬,發跡於荷蘭的小額付費平台Blendle,宣布進軍德國。Blendle開站一年多,先整合荷蘭境內的新聞網站,由各媒體編輯決定哪些文章要在平台曝光,並為每則新聞標示價格,大多落在二十到三十五美分(約七~十二元台幣)之間。

廣告

看幾篇,付幾篇的錢

該站會員註冊並登錄帳戶資料後,即可瀏覽平台上的新聞標題及摘要,只要一個按鈕,就能付費閱讀全文,若對該篇文章不滿意,事後還能退款。換言之,Blendle是另一種整合式的付費新聞網站,來源媒體可拆分每篇文章收入的七成,平台業者三成。

一年多來,該站在荷蘭號稱有四十萬名會員,其中有八萬名活躍的付費會員。由於荷蘭境內的語言較紛雜,人口也不到一千七百萬,取得初步成功後,他們決定進軍語言較為統一、人口近八千萬的德國。

而且,他們吸引了《紐約時報》及擁有德國《圖片報》、《世界報》的歐陸媒體龍頭施普林格(Axel Springer),共同投資三百萬歐元,金額雖然不大,卻是該站打進德國及美國的堅強盟友。

廣告

德文版Blendle一開站,就網羅了一百多家德國媒體。此外,英文媒體《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以及康泰納仕集團的《Vogue》、《GQ》、《Wired》也將陸續上線 。下一步,它們將瞄準美國市場。

這是一種類似iTunes Store生態系的新聞付費模式,重度新聞消費者只要一個帳號,就能穿梭於上百家媒體的付費牆之間,而且單篇計費、不受廣告干擾。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既增加一處收入來源,也能透過跨媒體綜效,接觸並開發新讀者,而且通常是年輕讀者。

更重要的是,類似實驗能夠重新摸索、鍛造「使用者付費」的概念。

德國《時代週報》行銷總監塔拉戈納(Enrique Tarragona)也強調,他們寧可接受Blendle「單篇收費、個別拆帳」的模式,也不喜歡類似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那種「單一月費吃到飽」的大鍋飯模式。

廣告

Blendle不是唯一建構新生態的實驗者,前《Wired》編輯史賓拉(Paul Spinrad)最近發表一篇長文,他也認為,「小額付費」可能取代以往的書報攤,成為發行新聞的收入來源。

他又提到幾個整合付費平台Phittle、Qbeats,以及他自己籌設中的Subramp。其中, Phittle的網站簡介中,引用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的話,並開宗明義丟出一個問題:如果免費新聞(free press)的代價是新聞自由(freedom of press),這種免費真的值得嗎?

這些網站的功能及特色略有差異,如Subramp能讓新聞出版者設定時間差異價格,剛上線的新聞價格較高,反之較便宜。

網路世界的報童

然而,它們都以小額付費的概念,希望媒合內容生產者與消費者,且不同平台彼此競合,而非絕對競爭,就像一百年前在街頭叫賣的報童。只不過,如今他們不站在街角,而在網路世界的角落;他們賣的不是一整份報紙,而是一篇一篇的新聞。

廣告

除了有聚合式付費平台,集合不同媒體內容,也有一種內嵌在自家新聞網站的小額付費機制,例如幾家西雅圖地方媒體,正與名為Glyder的科技公司合作測試,在各自的新聞網頁上,嵌入簡便、易操作的小額付費按鈕。

我們還不知道,Blendle模式最終能否成功。然而,我們可以想像,未來的媒體業,或將自臉書「即時文章」、蘋果app「News」、Google Play「書報攤」、Snapchat「Discover」等不同平台拆分廣告收入,又從Blendle等小額付費平台抽取發行收入。此外,自家網站及app仍保留訂閱及廣告機制,擔負品牌旗艦店的功能。

這種雞尾酒式的營收模式,提供新聞媒體一種未來可能。若是如此,媒體經營者無論是.com或.org,都必須產製更具獨特性、更受認同的報導,或積極培養讀者信賴的作者,因為消費者每一次按下付費按鈕,都是一種信任與支持的投票行為。至於那些互相抄襲的me too報導,則會繼續留在點閱地獄的紅海。

廣告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天下雜誌出版《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新竹,向永續邁進!|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
每日6元,固定為自己充電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