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簡報技巧101】第一堂課:克服上台恐懼

2016/12/12
18078
【英文簡報技巧101】第一堂課:克服上台恐懼
開始研究英文簡報技巧可說完全是無心插柳的事。一開始是為了幫學校申請教育部的一項教學計畫,為了設計新課程,開始大量研讀觀摩相關資料與影片,發現許多有趣的訓練方式及網路資源。加上在美國及台灣大學任教的這幾年,累積聽了不下幾百次大學生的英語簡報,發現雖然不管在校園或職場,良好的簡報或表達能力都被公認是必備...

開始研究英文簡報技巧可說完全是無心插柳的事。一開始是為了幫學校申請教育部的一項教學計畫,為了設計新課程,開始大量研讀觀摩相關資料與影片,發現許多有趣的訓練方式及網路資源。加上在美國及台灣大學任教的這幾年,累積聽了不下幾百次大學生的英語簡報,發現雖然不管在校園或職場,良好的簡報或表達能力都被公認是必備的才能,學生卻鮮少有機會正式學習、精進技巧。這一年多來,除了在任教學校開設英語簡報技巧課程,也陸續到其他大學及高中演講,此外,11 月初受邀至中山大學與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 AIT)共同舉辦的〈全國大專校院英文簡報暨高中生英文演講競賽〉擔任評審,不少專欄讀者也來信希望我多分享相關資訊,故想在此分享一下最近的教學演講心得。

面對英文簡報,先從建立基本心態開始

我相信在學習簡報或演說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培養正確態度與克服上台的恐懼(stage fright),通常這也是我第一堂課的內容。

大家一旦被要求上台簡報,直覺多是打開電腦中的 PowerPoint 檔,開始埋頭製作圖文簡報。但是,究竟什麼是簡報?台大電機系教授簡報非常有名的葉丙成教授曾在一次演講中,給了一個簡潔扼要的定義,他說簡報是「化繁為簡的技術,讓人聽懂的藝術」。

簡報是一門「技術」,既然是技術,就是能夠透過後天學習及不斷的練習而進步的。同時簡報也是一門藝術,換言之,把簡報做好,的確是需要花心思構想,並發揮創造力的。而「化繁為簡」這四個字當然就是公開演說或簡報內容的精髓,日後談到架構及演講組織時會再詳談。

雖說簡報是可以透過學習而精進的能力,但多數人一想到要上台簡報,並要使用非母語,就難免踟躕不前。事實上,2013 年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出了一篇非常有趣的報導。他們對英國人做普查,問他們人生中最害怕的事情為何?最多人回答的既不是怕高或怕死,而是公開演說(public speaking)!雖然這只是對英國人的調查,但我想公開說話的恐懼是超越國籍、非常普遍的。這件事對所有人來說,不管貴為王族或總統,都是件令人緊張,容易產生壓力的事。

上台恐懼是人之常情──喬治六世、歐巴馬都有同樣的壓力

我的簡報課上會讓學生看電影《王者之聲》(The King' s Speech),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只要公開演說,就會忍不住結巴、口吃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電影中呈現他如何在老師使出渾身解數的耐心引導下,慢慢克服上台恐懼,順利地對全國發表重要演說。

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喬治六世不同,他是位公認的傑出演說家,但在 YouTube 上一段 2008 年〈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的幕後影片中,可觀察出他在上台演說前的緊張。上台前幾分鐘,只見他一邊來回踱步、低頭沉思,一邊問幕僚離上台還有幾分鐘,他到一旁的休息室靜一靜、喝口水。任何解讀這段影片的人,都不難從歐巴馬的肢體語言,及略為緊繃的神色,看出他承載著極大的壓力,難掩緊張。然而,幾分鐘後,聽到他上台演說的聽眾,都只沉醉在他展現出滿滿的自信與風采。這是怎麼辦到的呢?

我的學生們上台會緊張絕大多數的原因,是因為必須要用英語做簡報。但是,其實我在美國的學生就算用英文母語報告,有的學生也會緊張。我在美國的指導老師 Andy 是位深受學生愛戴、講課幽默風趣、說話有條有理的資深教授。我剛開始教書時,曾私下向他請益,他透露他教書幾十年了,但每次上課前,還是難免有些緊張。

我很訝異,因為身為學生的我,完全觀察不到他游刃有餘的神情下有絲毫的緊張。我參加過在業界教簡報很有名的王永福老師的講座,他曾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念,他說,大家往往都在問要如何上台不緊張?但舉凡是人,上台都難免緊張,緊張是人之常情。所以「如何上台不緊張」可說是個錯誤的命題。更正確的命題應該是:在上台難免會緊張的情況下,該如何不失常演出?這當然是很難的任務,但就像前面說的,只要加以訓練,並不是做不到的。事實上,透過改變自己的想法及心態,以及做足事前準備的功夫,都能讓自己在緊張的身心狀態下,成功抗壓、從容上台,呈現水準之上的表現。

肢體語言訓練克服恐懼,有效嗎?

通常我會推薦有上台恐懼或較內向的學生看哈佛大學教授 Amy Cuddy 的著名 TED 演說〈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我們的肢體語言會影響別人對我們的觀感,但其實常常忽略了世界上還有一個人也會被我們的肢體語言影響,那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不難理解,人的心理狀態會反映在肢體上,比方說,因為感到失望氣餒,垂喪著頭;因為缺乏自信,而避免與人有眼神接觸等等。但是,肢體反過來也會影響我們的心理。Cuddy 認為刻意做出所謂的 high power pose(比方說,把手伸長在空中成 V 字型、插腰、把雙手撐在桌上、伸展身體、下巴抬高等等)可以影響人的荷爾蒙,讓表現更為自信。她用各種實驗數據證明我們在迎接重要場合前,只要私下做兩分鐘 power pose,就有機會讓人更有自信的面對上台演說,或面試等緊張的場合。



這個 power pose 的學說風靡了全世界,該演說影片不僅在 TED 網站上的點擊率居高不下、回應熱烈,儼然成為一個特別的文化現象,讓人躍躍欲試。日前好萊塢演員 Anna Kendrick 還在自己的 Instagram 上傳一張她在簽書會前做 power pose 的逗趣自拍照片呢!

然而,近來也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發表文章,公開質疑 Cuddy 研究成果的真實性,最驚人的包括與 Amy Cuddy 當時聯名發表論文的另一位教授 Dana Carney 在自己的官網發表聲明,表達對當初實驗結果存疑。懷疑的原因包括其他學者企圖重現 Cuddy 的實驗,卻無法得到類似理想的數據。

這或許不難推測,畢竟 Cuddy 實驗的對象多是哈佛大學的學生,這些數據如何能夠廣泛性代表一般人也能適用?畢竟實驗對象多是已經相當有自信的菁英,這一點的確值得商榷。

關於如何利用 TED talk 練習批判思考及批判 Ted talk 本身濃縮並傳播知識的方式,值得另外專文探討。但我的學生們自己親身嘗試 power pose 後,大多反應頗為正面。這也許是一種自我暗示,只要對自己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有學生告訴我,他有一次去參加重要面試前太緊張,很擔心自己臨場表現差,這時想到上課提到的 power pose,他就趕緊跑去廁所照做了,這時他想到自己正在廁所做所謂神力女超人手插腰的姿勢,忍不住笑出來,馬上緩解了他原本緊繃的情緒,讓他能夠正常表現。

壓力不是我們的敵人,是朋友

另一個我自己很受用,也常推薦給學生看的 TED talk 是 Kelly McGonigal 的〈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



通常我們不會覺得壓力是我們的朋友,長期處在壓力下對健康有害。然而,McGonigal 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常身處壓力下的人不盡然就有較差的健康狀態。但是,一旦相信壓力對身體有害,這心態久而久之就有可能縮短人的壽命。也就是說,認為「壓力是負面的」這個信念(belief)才是對健康是有害的。因此,我們如何看待壓力本身就是勝負的關鍵。這與 Amy Cuddy 的研究很像,都與生理與心理如何交互作用,相互影響有關。

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通常在上台說話時會感受到的正常生理反應,包括手心流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等。人們在發現這些症狀的當下,可能會更緊張,以為自己要搞砸了。但實驗發現,這些身體的變化實際上在積極幫助我們面對挑戰:心跳之所以加快,是因為心臟在緊張狀態下,急需更多血液;呼吸急促是因為腦需要更多氧氣,以便應對接下來的挑戰。

發現自己出現壓力大的生理症狀時,不妨在心裡跟自己信心喊話:這些緊張的症狀都是自己身體應對壓力時的正常反應!我的身體現在跟我站在同一陣線,一起面對即將而來的挑戰。若能這樣正面看待壓力,即使身處高壓情境,心血管就能呈現較健康的狀態,面對壓力的反應機制也會比較健康。

此外,另一個消除緊張有用的心法,是說服自己是所有在場的人裡,最了解講題的人,是最有理由與資格控制全場氣氛的人。所以,理應更有自信、從容上台。上台演說同時也是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格特質,更是自我行銷的絕佳機會。詳細內容及我的親身經驗已在先前文章提過,可參考〈開口的勇氣〉。

適度的練習,充分的準備降低意外可能性

如何讓自己在台上,就算因緊張而表現打折扣,也能有在水準之上的演出,適度的演練是很重要的,現在的手機錄音功能都很方便,甚至可以把演練的影像錄下來,觀察自己說話的樣子,調整各個細節。

充足的事前準備功夫能讓自己更安心,多一分準備,就少一分風險。應該在能力範圍內,盡可能降低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包括:提早到場、熟悉場地及簡報器具、自備簡報遙控器,避免主辦單位忘記帶或用不習慣。用隨身碟存簡報檔時,除了原檔,我習慣多存成一份 pdf 檔,避免到了現場因為電腦相容性問題而讓字型跑掉,同時也會把檔案存入網路雲端硬碟,以備不時之需。通常我還會多印出一份簡報檔(一頁 4 張或 6 張的格式)在手邊,方便在前往會場的路上或等待時間看著練習,也避免正式上場時,萬一現場器材出問題時沒有東西可看的窘境。簡而言之,準備愈充分,愈不會過度緊張。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應付上台恐懼的方法,TED 總裁暨首席策展人 Chris Anderson 在《TED talks 說話的力量》書中就提到,他有一次在重要訪問前實在太過緊張,無法放鬆,乾脆跑到後台去做伏地挺身,才成功讓自己鎮定下來。其它方法如喝水、深呼吸、避免空腹、研擬備胎計畫、帶著有關鍵詞的筆記上台等,都是很棒的方式。或者,不要忽視脆弱的力量,直接面對緊張的情緒並非壞事,觀眾可以接受演講人出現緊張的情緒。

最近聽一位年輕老師演講,他開場沒多久,發現自己步調有點亂,乾脆直截了當承認自己當下是蠻緊張的,在場聽眾都會心一笑,也給出鼓勵的眼神。自嘲可以緩解氣氛,一方面破冰,一方面拉近自己跟觀眾的距離,畢竟大家都能將心比心,一想到站在台上必須承受數十隻眼睛緊盯著自己的壓力,誰不緊張呢?

不管是從心理層面或是具體的事前準備功夫,或利用各種小偏方,只要能找到對你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為了找到讓自己不緊張的撇步,當然就得多練習。學生常跟我說,只要多累積經驗,熟能生巧,漸漸就能克服上台恐懼。上台態度若能自在從容,我相信這個簡報就成功一半了!

《關聯閱讀》
關於一場打動人心的簡報:故事、數據、人,以及你不知道的那些眉眉角角
相隔千里的跨國團隊出包,先問壓力來自哪裡?

《作品推薦》
「日本最美麗的風景,(也)是人」──旅途中,充滿人情味的小插曲
遇上關鍵的208秒,你的「經驗值銀行」有足夠的存款嗎?

 

執行編輯:YUK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flickr@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CC BY 2.0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