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北海道夏日名產的誕生:兩顆要價近90萬的夕張哈密瓜是怎麼來的?

Yubari Mellon

北海道夏日名產的誕生:兩顆要價近90萬的夕張哈密瓜是怎麼來的?

過了料峭春寒的四月,北海道夕張的哈密瓜已經成熟,準備迎接夏天的到來。而在酷熱難耐的夏天午後,切開夕張哈密瓜滿佈網紋的外表,裏頭是宛如夏日烈日的豔橘果肉,也許這是吃哈密瓜被稱為「北海道夏季風物詩」(夏季必做事項)的原因:吃下冰涼甜香的太陽,好像就能抵擋高掛天空的火球。

雖然夕張哈密瓜已經是全日本知名的高級水果,但是如今北海道人在夏季必吃的夕張哈密瓜,其實背後有一個炙熱的故事:煤礦、哈密瓜、與一群夕張人不輕言放棄的努力,讓這片原本荒蕪的北方大地,長出了夏季代表性的著名果物。

Depositphotos_79721098_m-2015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被夕張山系三面包圍的夕張市,遠古時代火山灰沉積在這片山間地上,不適宜耕種常見農作物的土質,加上山間谷地狹長的地勢,讓夕張一直無法發展大規模農業。在種植作物種類有限,產量又不多的狀況下,導致夕張的農業發展,無法像北海道其他地方一樣興盛。

但上帝為夕張開了另外一扇大窗:早在19世紀末,美國地質學者就在夕張市周遭的夕張岳上,發現了大片的露頭碳礦脈。1932年起,夕張碳田正式開挖,這片廣大的淺層碳礦,讓夕張市瞬間變成了北海道重要的礦坑街,這個種不出麥子、大豆與蕎麥的荒蕪之地,如同二戰前日本各地的礦坑街一般,變成了淘金者的夢想鄉。高昂的薪水用來掩蓋礦工高工時、碳瓦斯爆炸與一氧化碳中毒的職業風險,而下工後無處可去的礦工們,滿手的現金便成為了今宵有酒今宵醉的成本,他們總是在夕張市的不眠歡樂街頭上徹底狂歡。

早在戰前,夕張便有種植哈密瓜的傳統,這種名為「Spicy cantaloupe」品種的哈密瓜,形狀類似橄欖球,有著橘紅色的果肉,雖然有不少農家種植,但它的賣相與微澀的風味都不到可以銷售的水準——那時日本的哈密瓜普遍是綠色果肉,比較像是台灣常見的洋香瓜,而橘色的哈密瓜反而是離經叛道。夕張的農家們大多把它切絲醃製,當作自家餐桌上的配菜食用;或是把哈密瓜沾糖來吃——這對水果來說真是無法想像,當然,這與現今我們熟知的渾圓橘肉又甜美的夕張哈密瓜有著極大的不同。

1024px-Mount_Yubari

Photo Credit: Alpsdake@Wikipedia CC BY-SA 3.0

夕張岳的山上風景

礦業的興盛,讓夕張的農業更加無法發展,將農田改建為小酒館,很明顯地更符合經濟效益。農業與礦業在夕張宛若處在貧富天秤的兩端,而當到了1960年,正是夕張礦坑最鼎盛的時期,在礦工們持續湧入夕張、礦坑倒閉與爆炸事故也越來越多的當下,夕張農業也來到了貧困的最低點,夕張市的17戶農家組成了「夕張哈密瓜協會」(夕張メロン組合)。他們計畫改良在地的「Spicy cantaloupe」哈密瓜,要讓它成為夕張值得驕傲的農產品,帶領夕張農業改頭換面地昂首高飛。

但為什麼要選擇哈密瓜呢?

事實上,夕張夏季與冬季的氣溫差高達近30度、日夜氣溫的落差也很大,這種四季分明的氣溫最適合培育哈密瓜,而夏季由夕張山脈吹來的薰風乾燥宜人、火山灰質的土壤排水良好,對最怕濕的哈密瓜也是最好的環境。不適合種植雜糧穀類的夕張大地,卻正是得天獨厚的哈密瓜溫床。而當然,對於夕張哈密瓜協會來說,以原鄉土地自大正年間便開始栽種的哈密瓜,做為大家努力的目標,更有一層以故鄉為榮的精神意義。

但要將市場乏人問津的哈密瓜,變成如今糖度最少超過10度的甜美果實,夕張哈密瓜協會可是走了將近40個苦澀的年頭,才到達光榮的終點。

Yubari-melon

Photo Credit: Sierra farmer

夕張土產的「Spicy cantaloupe」,形狀不佳、口味不佳,但卻有一個別家品種無法模仿的特性:它天生帶著一絲獨特的麝香味。如今夕張哈密瓜協會努力的重點,便在於幫Spicy cantaloupe「整形」「加糖」,最終的目標,是完成形狀美麗、糖度高、果肉顏色艷麗、而又有麝香味的新品種哈密瓜。

踏上痛苦的實驗之路吧:夕張哈密瓜協會的農家們,擠出微薄的哈密瓜品種資金,到處透過關係與誠意,想盡辦法買下其他品種。在千辛萬苦地在全國各地交涉、購入、栽培、交配試作之後,卻殘酷地發現,一般市場上的哈密瓜多半不是血統純正的純種......配種的結果當然只有失敗或品質不穩定的失望下場。可是純種種子,是一個農產品種的命根子,許多地方的農家甚至連談都不願意談,出重金也不為所動,夕張哈密瓜協會當年吃過的閉門羹想必不少。

皇天不負苦心人——或者也許皇天並沒有太大的功勞,夕張哈密瓜協會終於找到了他們心目中完美的「新娘」。由英國拉多諾伯爵(Earl of Radnor)的農園長培育出來的哈密瓜品種,圓形的瓜體外皮有著美麗的網紋,味道又鮮甜,被命名為「伯爵心頭好」(Earl's Favorite)真是名符其實。她正是Spicy cantaloupe的天命真女,而夕張哈密瓜協會的責任,就是確定他們能生下結合父親獨特的色澤與麝香味、還有母親甜度與外型的天之驕子。

終於,背負夕張農戶們期望的完美哈密瓜誕生了,它的名字是「夕張KING」——夠資格成為全日本哈密瓜之王的果實。

Half_cut_of_Yubari_melon

Photo Credit: Public Domain@Wikipedia

此時距離協會成立約兩年的時間,但是,即便已經跨越了配種的難關,苦難才真正地開始:日本消費者對圓形又是橘色果肉的哈密瓜感到陌生,夕張哈密瓜甚至被開玩笑是「南瓜哈密瓜」;夕張位於北海道的中央位置,要把嬌嫩的夕張哈密瓜運往遙遠的日本本州,是一件困難無比的任務。貨車運送會有震壞果實的風險、而且運送過程間長時間的高溫又會讓哈密瓜變質;改透過火車貨運,把哈密瓜冰在放滿冰塊的櫃子中運送,到達時才發現冰塊早就融光了,哈密瓜都泡湯了;最終,夕張哈密瓜採用了不計成本的誇張方案——坐飛機。

從夕張KING的誕生,到夕張哈密瓜真正克服了運送、遠端品質管控、銷售方式等種種問題,還得花上超過10年的時光,這些時間遠超過於製造第一顆夕張獨家哈密瓜的時間,這些問題也已經超越了農業技術的想像。現在農業配銷上對消費者已經很熟悉的「產地直送」術語,正是夕張哈密瓜所首創發明的方式——這都是為了保護脆弱的哈密瓜,並且讓消費者能夠吃到有品質有保障的產品。在不斷地失敗、嘗試、創新、再失敗的輪迴之中,夕張哈密瓜用樸拙的腳步找出自己的方向,正如同那些夕張礦工們,在漆黑的礦坑中找尋俗稱的「黑色鑽石」。這是夕張人天生的毅力,那與神明和運氣毫無干係。

Dc4dSgwUQAEOP5R

Photo Credit: 鮮彩くらぶ

80年代,夕張礦坑一如日本其他地方的礦業,被更低廉的海外進口煤礦、頻發的工安意外與工運抗爭等等因素給打敗了。1990年,夕張礦坑的最後一個據點,三菱南大夕張炭鉱也關閉了。礦業的隱退也帶走了娛樂街與人潮,只剩下巨大怪異的礦坑遺跡殘留在這裡。但是夕張已經找到了新的希望,人稱「紅色鑽石」的夕張哈密瓜——對老一輩農家而言,還記得它真正的本名——已經變成了夕張的代名詞。1999年5月15日,夕張哈密瓜第一次在札幌中央果菜市場進行當年的首次拍賣,兩顆「秀」等級——糖度12%以上的哈密瓜賣出了27萬日圓的高價,此後,夕張哈密瓜建立了它高貴尊榮的地位,之後每一年的首次拍賣,夕張哈密瓜都能再創新高,自2010年後,每次首拍都在100萬日圓以上。今年2018年更創下了歷史紀錄:2顆夕張哈密瓜的首拍價是320萬日圓。

夕張哈密瓜繼承了父親與母親的優點、藉著夕張農戶的團結與努力,真正登上了哈密瓜之王的地位。如今,培育夕張KING所需的父母種子,都被鎖在當地的金庫中好好保存,這是夕張哈密瓜這塊黃金招牌的命根子,這也是能夠紀錄當年17家農戶血汗的唯一的證據。這樣的成功,是不是已經讓夕張市脫離苦難的宿命了呢?實則不然,夕張碳礦的沒落直接地造成了夕張市政府的財務危機,最終導致了這個城市的政府破產事件......但這也許正是夕張的宿命,這塊土地上從不曾實現不勞而獲,礦工們得深入坑道中挖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能源;農夫們得在無數次的灰心中找出製造哈密瓜的公式;這是夕張市,一片百屈不撓的土地、一群深信人定勝天的人民,紅色鑽石與黑色鑽石是他們用血淚等價交換的應得報償,他們從不期望,寶石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

他們會再站起來的,一如往常。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之瑜



龍貓大王通信 avatar

龍貓大王通信

龍貓大王報導你從未在意(但很有趣)的小新聞、 報導已經過時(但很有趣)的昔日事物、 報導失敗的、被嘲笑的、瘋狂的、奇怪的人們。 報導日本偶像、好萊塢動作、飛車與劫盜電影、70~90年代物

更多此作者文章
Feature.
西瓜的服用指南
about Watermelon

西瓜的服用指南

在春夏秋冬的更迭之下,當紅果物明星登台了又下台,然而西瓜卻無視了這一切自然法則——它在冰菓室的份量與地位,有如教父一般是無法被撼動的,連季節都不能。

Pumpkin Summer

夏日的瓜|讓人對悶熱瞬間釋懷的Plants蔬食料理

幾乎每季都會調整菜單的Plants,因為要配合時令蔬果,開店兩年至今已換了八次以上的菜單,我們注意到上面有兩道南瓜料理:

Read Details
Gin Tonic & Cucumber

讓調酒師如臨大敵的測試飲料「Gin & Tonic」

每次到一個酒吧不知道要點什麼的時候,我常常會選擇Gin & Tonic,而如果是夏天的話或許加上一點小黃瓜也不錯。

Read Details
about Watermelon

煎、拌、烤、榨,夏季水果之王——西瓜的服用指南

各地方人吃瓜各有偏好,有抹上甘草鹽、梅子粉,甚有霑醬油、芥末,而原味主廚奧利佛則有一道西瓜佐薄荷糖的吃法,據說是拯救不甜西瓜的妙招。

Read Details

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