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絕對的男人、沒有絕對的女人」──由日劇《女子的生活》探討日本跨性別的美麗與哀愁

「沒有絕對的男人、沒有絕對的女人」──由日劇《女子的生活》探討日本跨性別的美麗與哀愁
雖然相較於其他國家,日本對於LGBT的知識仍明顯不足,即便演藝圈有許多男大姐、偽娘、跨性別,以被吐槽或被主持人捉弄的諧星丑角形象,活躍於各大綜藝節目。

LGBT(註一)在日本影視中早已是屢見不鮮的題材,而 2018 年的冬季日劇,似乎也刮起一股性別教育風,分別在《女子的生活》、《更喜歡明天的你》、《鄰家月更圓》、《海月姬》中出現跨性別、性別焦慮、男同志、變裝慾的角色。或許,這不能視為日本對於人權的歧視逐漸消彌,然而,藉由這些影視卻也能從中看見,日本 LGBT 的美麗與哀愁。此外,綜觀許多日本影視,在劇情簡介或是台詞中,仍會特別使用醫學病理用詞解釋 LGBT,而現今也從原本的「性別認同障礙」,改稱「性別焦慮症」(台灣統稱:性別不安症)。

其中,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 2008 年由上野樹里主演的《Last friends》,不只創下平均 17.7% 的高收視,對於找來當紅演員演出「性別焦慮症」題材,當年也算是掀起熱議話題。本劇也同樣提出一個性別認同、性傾向的大哉問,「生理是女生,心理則認為自己男生,喜歡的對象是女生」的跨性別情況,那麼與其說這是同性戀,不如說這是一部貨真價實的異性戀題材。

日本電影《當他們認真編織時》。


「名字跟身體改變了,但這雙手改變不了大小,就像有些事情不管我怎麼努力還是改變不了,我還是無法懷上牧生的孩子」。電影《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則是透過台詞突顯其內心的困境與掙扎。

2011 年的《IS~上帝的惡作劇~》則是以「性分化疾患」為題,也就是出生時便同時擁有男性與女性生殖器官,又被稱為雌雄同體。而本劇也聚焦於是男人,同時也是女人的兩位主人公,在求學的路上所面臨的徬徨與偏見,一面探討性別存在的價值。再到 2017 年荻上直子導演的電影《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則是日本少見地以跨性別作為主人公的電影,更邀來傑尼斯演員生田斗真,飾演從小認為自己「靈魂生錯身體」,已透過手術從男兒身變成「女生」的跨性別者。本片透過小孩子的視角,面對充滿歧視與偏見的大人世界,對於觀眾進行再教育,用編織超渡性器官、拿掉有色的眼鏡看待母愛,甚至是跨性別在醫院所面臨的不平等,《當他們認真編織時》細膩地描述跨性別在日本的處境,本片不僅獲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評審團獎,更被日本文部科學省(教育部)列為優良指定作品。此外,不同於台灣上映時,「多元成家」四個字引發台北捷運拒絕刊登的狀況,《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在日本雖然沒有檯面上的爭議,但還是有保守團體出動了 500 名左右的網軍在 Yahoo! 電影評論,按一顆星或留言寫下負評。

性別不只有男女兩種

根據日本《性同一性障害特例法》規定,同時滿足以下五個條件的跨性別者才可向家事法庭申請更改戶籍性別:
1、20 歲以上
2、非已婚狀態
3、沒有未成年子女
4、生殖腺缺失或生殖機能永久缺失
5、性徵和性器官外觀近似想要成為的性別
 
簡單來說,如果想要更改戶籍上的性別,日本法律強制要求必須完成「變性手術」,如未動手術去除原本男性生殖器官的男性,法律依舊不認可對方是女性,而女性也必須摘掉子宮,往後不可生育。而此法也是日本一直以來被視為無視人權、對於 LGBT 的歧視,只承認男女兩種性別。

「相信血型性格診斷的人很多,在他們看來人們大概能分成 A、B、AB、O 四種血型,可是他們幾乎不會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根據血型差別對待,那麼為什麼多人會被染色體類型綁住。XX 也好 XY 也好,或者是其他的也好,人都是一樣的,為什麼不能形成這種想法呢?」—《單戀》
 
因此,2017 年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的《單戀》,以懸疑的推理情節包裝嚴肅的議題,可以說是針對此特例法,提出對於日本法律最不滿的抗訴。由中谷美紀飾演的美月,與大學友人多年後再重逢,卻意外坦白早已拋棄女人的身份,因為內心一直覺得自己是男人,甚至在擔任酒保工作時殺死女公關的客人,進而引發一連串尋找真相的過程。其中最令人發人省思的是,本劇將性別比喻為「莫比烏斯環」:將一根紙條扭轉一百八十度後,將兩端黏貼製成,不同於一般紙張都有的正面與背面,但莫比烏斯環卻只有一面,從紙上任一點往前塗上顏色,最後都會回到原點。性別亦然,沒有絕對的男人、沒有絕對的女人,終究會在曲面交錯重疊。

2017 年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的日劇《單戀》。


NHK 作為公共媒體,以《女子的生活》為日本性別議題跨出「一大步」

「你為什麼會變成這樣,cosplay?人妖?變性人?gay?」
「請搜索一下跨性別者。」-《女子的生活》

而今年 2018 年冬季日劇,由日本放送協會(NHK)推出的《女子的生活》甫一公布新戲題材便引發熱議,不同於一般民間放送(商業媒體)的多元,NHK作為公共媒體,其製作的電視節目更是以尺度保守而聞名。因此,以「跨性別」做為主人公的題材,或許可以視為 NHK 進步的一小步,直到看完整套 4 集的故事後,才發現這其實是日本的「一大步」。本劇改編自坂木司的同名小說,並找來電影《輝耀姬物語》的編劇坂口理子,她更曾寫過多部膾炙人口的女性電視劇,一男一女的搭配,以及由日本知名的跨性別-西原さつき,擔任動作與聲音指導,《女子的生活》貼近的不只是 LGBT,更是充滿生活化與正能量的日劇。

不同於其他的 LGBT 作品,或多或少會以獵奇的心態,亦或是悲傷的角度呈現,《女子的生活》不僅在跨性別的心境上,著重於細膩的描寫,輕鬆且溫馨的節奏也像極了電影《當他們認真編織時》,或者可以說,本劇完全不將自身當成一部跨性別題材,而是無關性別、年齡,你我都會發生的日常生活。

一如《女子的生活》的劇名,本劇即是一部描述女子生活的作品,只是女主角美紀是一名生理男、心理女,尚未動過變性手術的跨性別。喜歡時尚的她,在一間時裝網拍公司當 OL,直到某天美紀的高中同學後藤,突然出現在他家門前,誤打誤撞下兩人展開了同居生活。而美紀在面對後藤解釋自己的狀況時,表示性別認同障礙是過往的用詞,現在則是稱作性別焦慮症(日文漢字:性別違和症候群),但是美紀覺得與自己最貼合的名稱是跨性別(トランスジェンダー):「想成為女孩子,想和女孩子成為情侶,心理上是女同志,但身體則是男性。現在最大的煩惱,是沒有女朋友。」

《女子的生活》將場景設定在日本「神戶市 Kōbe -shi」。 (取自女子的生活ep01 37:55)


《女子的生活》將場景設定在日本「神戶市 Kōbe -shi」,這也象徵本劇所要強調的多元包容。作為日本最早的通商港口,神戶以開放和國際化的氣氛而聞名,神戶人更是標榜自己是「最能接受多元文化的城市!」本劇在第一集,更是直接於神戶的美利堅公園取景,透過裝置藝術「BE KOBE」的呈現,在無形之中傳遞「當一個能接受包容多元的人吧!」

「接下來該怎麼生活,我一點想法都沒有,也沒有可以參考的人,隨著年齡增長,我也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像個女孩一樣,未來全都是些我不知道的事。」-《女子的生活》

《女子的生活》的人物描寫更是讓所有女性心有戚戚焉,會特別在意食物熱量,只能偶爾用高熱量油炸食物犒賞自己;在時尚產業工作的美紀,會定期更新自己的社群帳號,針對季節與時下流行改變穿搭與妝容,是每日的重要課題;聯誼時的女子小心機,以及無數只能在心中 OS 的女人心事。而 LGBT 最討厭的貼標籤,本劇則是全部化成一個個 Hashtag,透過美紀的心聲將那些自稱為「正常人」的人類,用 # 貼上自負、先入為主、無意義的自說自話、高高在上的標籤。
 
短短的四集,雖然主要節奏是輕鬆幽默的氛圍,卻也經由不同的事件與人物出現,點出不光是跨性別,甚至是女性的美麗與哀愁。當年齡成為分化女人的界線,跨性別的身體與外表老化的程度,也可能因為藥物而變得更加明顯(主要是男跨女)。劇中的美紀很難像其他人一樣談一場普通的戀愛,「當我不再年輕,穿女裝變得噁心的時候,誰都不會看上我的,而且就算付錢也沒辦法滿足我的性慾,我和那些四五十歲去買女人的老男人不一樣。我當然也想要女朋友,不過能遇到一個自己想跟他結婚,那個人也這麼想,這種機率有多低你知道嗎?」而美紀也時常因為跨性別的身份,被男人諷刺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就能夠活得很輕鬆、輕易接近女性,雖然這也變相成為某種厭女情節。

2017 年據日經新聞統計,58.6% 的性別焦慮者曾考慮自殺,68% 的 LGBT 族群遭受過惡意欺負或暴力行為。或許相較於現實中的跨性別,《女子的生活》美紀的處境大部分是幸運的:有一份正常的工作,沒有排擠與歧視他的同事、尚未對家人攤牌,但是最後證明他們仍希望美紀幸福。然而,本劇則是透過許多不經意的台詞,呈現跨性別時常遇到的言語暴力,像是初見面的人開頭就問「你把下面割掉了嗎?」不禮貌的問候、「不愧是大城市耶,這種『東西』也能夠被包容,請加油」看似無心無意其實是最可怕的言論、「你不正常這一點沒錯吧,打扮成這樣就可以隨意接近女孩子了」明顯的歧視挑釁......
 
美紀雖然早已對這些冷嘲熱諷習以為常,甚至當做燃料繼續努力。雖然相較於其他國家,日本對於 LGBT 的知識仍明顯不足,即便演藝圈有許多男大姐、偽娘、跨性別,以被吐槽或被主持人捉弄的諧星丑角形象,活躍於各大綜藝節目,然而這其實也是在無形之中,加深人們對於 LGBT 的刻板印象。

「像你這樣不屈服於社會的偏見與歧視,頑強生存的人,我認為能為觀眾帶來勇氣和感動。」-《女子的生活》

此外,《女子的生活》無不再呈現許多人遇到跨性別時,會產生先入為主且高高在上的心態。一名負責「幕後人特輯」的電視製作人,在看到美紀之後,態度馬上 180 度轉變,積極地要求她能夠上節目。但是在美紀看來,對方一副為了你好、為了家人好、為了觀眾好,其實最終的導向都只是「為了收視率好」,假裝以友善的角度助人 Out(出櫃),實質卻是 Outing(不管本人意願,而將尚未公開性向與性別認同的人,公之於眾。)

日本的多元性別教育,仍有太多面向值得繼續努力

即便文部科學省 2016 年曾提供教育手冊給全國學校,指導老師如何協助因性向或性別遭受歧視的學生,然而日本的性教育仍停留在上層。在 2017 年舉行每十年修訂一次的《學習指導要領》教育課程改革,LGBT 相關的教育內容,再一次被課綱排除在外。學生無法透過正規的學校教育瞭解 LGBT,接觸的資訊皆是充斥刻板印象的新聞報導,或者諸多毀謗、歧視的謠言,就連在日本最有名的《廣辭苑》辭典,在時隔10修訂的第七版中,將 LGBT 解釋為「與多數人性取向不同的群體」。看來,日本的多元性別教育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為什麼總會有結婚就人生圓滿的感覺。」
「大概是因為被灌輸這種生活方式才是正確的觀念吧。」
「這樣聽起來真令人火大,這種事情到底是誰決定的!」

圍繞於跨性別親情、友情、愛情的《女子的生活》,雖然本劇的溫馨調性與現實中 LGBT 的困境仍有程度上的差別,但透過短短四集充滿溫度、歡笑與淚水的女子生活,該如何重新灌輸人們「沒有什麼正確與否」的多元觀念,才是《女子的生活》積極想要消除世間充滿歧視的言行所下的註解。

 美紀最喜歡在水族館欣賞環紋蓑鮋(又稱獅子魚),倒也成了本劇對於跨性別的鼓勵。(取自女子的生活 ep04 42:07)


其中,美紀最喜歡在水族館欣賞環紋蓑鮋(又稱獅子魚),而蓑鮋這類被喻為世界上最美麗的魚之一,倒也成了本劇對於跨性別的鼓勵——他們是海洋中的武士,身上充滿充滿毒刺與五彩繽紛的外表,只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武器。而經過長時間的進化,蓑鮋具有極高的適應能力,能夠在高壓環境下生存。最後,水族館管理員告訴美紀,「環紋蓑鮋看起來孤傲高冷,但是他們卻有團隊合作的能力。」沒有人是孤獨的,缺的是能相互理解的人。

日本或許還需要很多時間與空間,才得以改變大眾狹隘的想法,跨性別外表的美麗只是為了掩飾內心的哀愁,而影視中的形象也不能完全代表現實中的 LGBT,但是至少《女子的生活》提供日本社會與觀眾們一個管道,積極了解並消彌歧視與偏見。

註一:LGBT 是英文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的首字母縮略字。

執行編輯:鄧紹妤
核稿編輯:陳太陽

Photo Credit:主圖/女子的生活 官網截圖、附圖/女子的生活

關聯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