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

【投書】莫讓雙語教育成為「階級再製」的機器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行政院日前拍板定案「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高雄市長韓國瑜亦表示將雙語教育列為施政重點。顯見不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都致力於打造雙語環境,以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平心而論,台灣學生開始學習英語的時間並不算晚。教育部自2005年起,已全面實施小學三年級開始每周上2節英文課;然而根據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去年公布的107學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顯示,英文科的成績分布(滿分15級分)以「3級分」和「12~14級分」人數較多,其中「英文作文」0分者高達14,132人,呈現出「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雙峰現象。顯然,部分學子即使從小學三年級至高中,花了10年的歲月學習英文,仍未見成效。

何以致此?以筆者曾任家教的經驗,發現許多偏鄉弱勢家庭的學子,國中畢業時連英文26個字母都寫不全。究其原因,除了師資和學習資源存有城鄉差距外,家庭環境亦難以支持他們學習英文,導致他們從國小就放棄英文,之後再難補救回來。反觀筆者遇見諸多英文水準極佳的學子,大都來自社經環境好的家庭,自小就常出國遊學或上英語補習班,奠定深厚的基礎,自然可在英文考試取得好成績。

學習落差的雙峰現象,可用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提出的「資本」概念來解釋。他在金錢、不動產之類的「經濟資本」以外,將知識、教養、才藝與學歷等命名為「文化資本」,另將關係、人際網絡等合稱為「社會資本」;此外,他認為經濟資本是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形成的根源,因此經濟資本可以轉換為文化資本。從這個觀點來看,高社經家庭的父母有足夠金錢讓子女從小出國遊學、參加英語補習班,浸淫在全英語的環境中學習,國一就通過英檢中級的所在多有;相較之下,弱勢家庭往往連支付學校學費都有困難,遑論提供額外的學習資源,兩者的英文程度自然天差地別,在大學入學考試時高下立判。就此而言,教育不僅未能促進階級流動,反而加劇階級的分化。

綜上,政府將打造雙語環境付諸行動,用心值得肯定。但現今英語學習的雙峰落差相當大,弱勢家庭的學生甚至提前放棄學習英語,因此筆者呼籲雙語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務必考量弱勢學生學習英語的艱難處境,並設法填平學習落差的鴻溝,以避免讓雙語教育成為再製社會階級的機器。

(作者為前監獄教誨人員,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

瀏覽次數:12216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