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沒有大圖、不做模型,也能搞設計?一堂不一樣的設計課

學設計前,應培養邏輯與批判思考能力。 學設計前,應培養邏輯與批判思考能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大約7年前,我開始在英國雪菲爾大學的景觀建築系兼課,教的第一門課是大學二年級的「Sustainable Communities」──若依照課程內容,大概譯為「永續的群體」會比「永續的社區」更為貼切。

這堂課中,學生分組是針對不同的使用者年齡區段,包括老年、青少年、兒童及0~5歲的嬰幼兒4個族群。有幾年,我們與實際的「業主」合作,在期末向幼稚園、高中校園或是老人安養中心提案,也曾經在前三分之一學期與「植栽設計」和「生態設計」這兩門課合併,共同針對一個新社區做基地分析、提出發展策略,做完前期規畫後再分成三門課各自進行。不管是哪種類型的上課模式,每個學生在期末都必須交出總設計圖(Master Plan)、文獻回顧、業主溝通報告、兩個案例分析和模型。

從文獻回顧開始建立硬功夫

這門課跟其他設計課比起來,花在「設計」上的時間少了許多,而那些少的時間,則是挪到了「文獻回顧」的學習上。今年的課程更是加重比例,把總設計圖的要求改成設計大綱(Design Guidance),也因為沒有指定基地而不再要求做模型。對學設計的人來說,沒有大圖、沒有模型,好像就感到無所適從,特別是大量的文獻回顧,對大二的學生來說,確實是一門生硬的課。

今年更創新的地方,則是我們決定讓學生加入期末評分機制,總評報告時會有2位學生加上2位老師一起提問、給建議,最後由4位評審共同決定分數。如果沒有共識,那就請另一位不在場的老師依照學生之後繳交的作業做最後評分。而這樣的規定,是我們在學期初由老師提案、經同學修改與表決後訂定的規則。

雖然這門課少了很多針對設計技巧的磨練,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初學者在開始進入設計階段之前,應該要先學會的思考方式。文獻回顧雖然相對枯燥,但經過反覆紮實的錘鍊,建構理性邏輯再加上感性設計,才能打下成為一位專業設計師的基礎。

我帶的組,主題是0~5歲的「幼童使用者」。我讓學生自己訂定想研究的題目,讓他們閱讀研究期刊、書籍、政府出版品及相關法規,每週在小組間或是一對一跟老師討論研究內容與進度報告。學生們主要感興趣的題目包括:危險之於幼童的發展、科技產品對幼童的影響、自然與幼童的關係、幼兒戶外學習的機會、兒童友善城市的街道遊戲區、性別的差異與遊戲場的關係……。

很幸運的是,這一組內有許多不同國籍的學生,讓我們發現文化差異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點,特別是在「危險」和「安全」上,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認知。唯一相同是的,所有人都認為現今幼兒接觸自然的機會減少,對安全的要求更多,也對幼兒使用科技產品而感到擔心。

學生的期末作業案例之一,是台灣特公盟針對幼兒參與的設計活動。圖片來源:Agnes Chain提供。

你的批判思考能力長出來了嗎?

在過程中,我們會問學生:「你查到什麼文獻來支持你的論點?有什麼法規已經針對這個問題做出因應了嗎?你要如何把這些問題連接到你要做的題目?」在前幾次的討論裡,我要不斷地提醒學生,不說「我覺得、我認為」而是說「我從文獻歸納出……,我看到某某研究提出……」。當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思考,再問他們:「所以,你找到那麼多不同的研究和書籍,都沒有相互牴觸的論點?你所找到的每個研究,都沒有可能缺失的地方嗎?有沒有哪些論述只有部分有佐證,但並不是全部如此?」

這些問題,正是這門課最困難的地方之一──「批判思考」。文獻回顧的最初階,是收集前人研究和論述來支持你的論點,但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是如何用不同的研究辯證,提出自己批判後的論點。這一切對才進入大學二年級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很痛苦的折磨,對他們的老師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好幾個學生在期中報告前還無法定下最後的題目,像是在市場買了太多的食材,卻不能決定最後要出哪道菜去比賽,因為捨不得丟掉一些「多餘的好東西」,以至於遲遲下不了手。我一直告訴他們,簡潔有力的論述,勝過大篇幅又漫無目的條列資訊,他們也一直這樣點頭,但直到經過小研討會後,收到期中作業,還是有很多篇報告讓我連評論都不知如何下手。大約還有一半的人僅僅停留在整合歸納,一直到不了「批判思考」。

我在評語裡鼓勵他們,沒關係,還有後面半個學期可以趁勝追擊!但後來的半學期,還要再加上「使用者參與」的文獻回顧和案例研究,要找到0~5歲的孩子參與設計或維護管理階段的景觀案例與文獻,確實是不太容易的事情。每次在大家唉聲嘆氣的時候,我總說:「這個世界很大,學術是沒有國界的,你一定會找到的!」

另一份學生的期末作業,選擇英國布里斯托市的封街活動為案例研究,全部簡報都以粉筆插圖呼封街遊戲的主題。圖片來源:Elisabeth van Duijn提供。

從有意義的資料,提出新的可能

這學期經歷過兩週高教員工罷工,所以也少了一些課,但對於學生最後的成果,我是非常驚豔的。看他們從「憑感覺」發表意見,到有條有理有依據地提出設計大綱,甚至是寫了像小論文的文獻回顧,每個人進步的程度,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其中,有不少有意思的題目,如「共融設計──消弭幼兒遊戲場的性別分歧」,很清楚地解釋了為什麼要有共融設計,也明白指出現今遊戲場因為設計造成不同性別孩童選擇遊戲時的差異,以及這在近程與遠程可能造成的問題,最後針對這樣的問題,以文獻回顧為基礎,再提出設計大綱以解決現況、提出新的遊戲可能。也有些討論如「自然帶給幼童最多五感體驗嗎?」「少些螢幕時間、多點玩樂和社交」、「幼兒園的課程大綱應該包括戶外學習和戶外遊戲嗎?」等等。

學生在期末作業中,透過文獻回顧與案例分析,最後提出針對自己題目的設計大綱。圖片來源:Madeline Leong提供。

總評當天,同學們除了要專心準備自己的簡報,還要當評審,問出有意義的問題、寫下有建設性的建議,更重要的,是要跟其他評審一起來決定自己同學的分數。我想這樣的過程,應該已經幫助同學們看到更多不同的面向。身為評分者,要能更全面的評量每一環節,當同一個人的報告裡有的部分很好、有的部分很差,該怎麼評價?有兩份簡報旗鼓相當,但口語簡報上有明顯差距,該怎麼辦?諸如此類的問題,應該也能讓他們更清楚以後要怎麼做,才能更加完美。

在學期結束的時候,很多同學告訴我,這是他們上過最難的課,就算以為學會了哈佛引用格式,還是要不斷地回頭確認細節,好多個夜晚在浩瀚的知識海浮沉,還是抓不到一根浮木。但沒想到自己最後居然完成了這樣困難的任務,而且,真的也覺得自己有了很大的進步!聽到這樣的回饋,對照學期中他們大喊「因為這門課,我根本沒其他生活了!」的抱怨,真是身為老師最開心的時刻了。

所謂教學相長,這門課也給了我不少啟發,怎麼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盲點、怎麼保留自己的特色卻又不顯得過於天馬行空,我也嘗試了很多方法。很慶幸,這是一門會演化的課,每一年的不一樣,都會讓學生和老師們多進步一點。

瀏覽次數:5021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現居英國,為英國註冊景觀建築師及Sheffield雪菲爾(謝菲爾德)大學景觀建築系兼任教師。2005年起成為Sheffield愛樂合唱團第一女高音團員。希望能持續地思考與反省「設計」所帶來的「問題」,寫出那些在心裡發酵的想法……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現居英國,為英國註冊景觀建築師及Sheffield雪菲爾(謝菲爾德)大學景觀建築系兼任教師。2005年起成為Sheffield愛樂合唱團第一女高音團員。希望能持續地思考與反省「設計」所帶來的「問題」,寫出那些在心裡發酵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