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邪惡帝國」和歐洲強權間受擺布──那段拉丁美洲無法磨滅的血、汗、淚

夾在「邪惡帝國」和歐洲強權間受擺布──那段拉丁美洲無法磨滅的血、汗、淚

2021 美洲盃決賽,阿根廷在梅西帶領下氣走巴西,梅西也終於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拿下一座國家冠軍盃。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歐洲與拉丁美洲的各國足球迷才剛歷經了一個激情的週末──英格蘭歐洲盃主場封王夢碎、阿根廷在球王梅西領軍下,睽違 28 年奪下隊史美洲盃第 15 冠。然而綜觀殖民掠奪史,這兩片土地彼此間的愛恨糾葛,絕不比球賽遜色。

大英帝國縱然在殖民事務上橫加掠奪,卻未公然從事政治或軍事干預。一位歷史學家這麼解釋:他們不需要。英國牢牢掌控拉丁美洲的資金,英國外交官會確保商業條約對倫敦的金融家有利。他們討好白人寡頭政治家,鼓勵擴張大型莊園,偏好由少數握有財勢的家族掌權,並使長久以來的種族歧視勞役繼續存在。

倫敦金融家在歐洲從事大規模的拉丁美洲貿易,他們成為本國政府實質上的財庫,最後反倒是倫敦的金融區在管理事務、破壞區域獨立、增加國債,並使這些國家完全依賴英國的投機分子。若說拉丁美洲的商品被美國商人榨乾,那麼它的財務資產則是被英國金融家侵吞。

過去80年,拉丁美洲試圖與亞洲結盟開新局

改變於 21 世紀浮現。這要歸功於拉丁美洲上層階級,他們逐漸體認到這片大陸從來就不真正屬於它自己;此外企業老闆總是置身遠處,無法安撫下層階級的不滿。如同一位睿智的 19 世紀智利政治家所述:「對於北方的美洲人而言,唯一的美洲人是他們自己。」那是在另一個美洲深植的觀念,即使到了相隔 200 年的今日,人們仍以一種幾近恭維的積怨心態表達此種看法。

他們稱呼美國為帝國(El Imperio),一個遙遠星系的統治者,也是邪惡傳奇人物達斯.維達(Darth Vader)的家園。錢到哪裡去了?帝國,人們點個頭、聳聳肩說;誰煽動政變和革命?帝國,當然了;是誰維持現狀?帝國,如果那是帝國要的,諸如此類。

倘若工廠較慢來到這部分的世界,那是因為在西班牙禁止本地生產 300 年後,新近獨立的共和國察覺自身蒙受外國企業的恩惠;而在超過一個半世紀以來,外國企業有系統地阻撓發展。

圖/astrid westvang@flickr CC BY-NC-ND 2.0

在過去 80 年間,南方的美洲國家漸漸試圖開出自己的路,將企業收歸國有,扭轉權力軸心並與亞洲結盟,他們深切體認到,身處遠方的商人就跟駐地的西班牙副王一樣有能耐削弱國力。就像西班牙施行繁重的分派勞役殖民體系,強迫印地安人購買不需要的物品以換得西班牙渴求的金屬,奪取拉丁美洲天然資源的外國機構也期待在當地銷售貨物,換得一些回報。確實在現今的美國出口市場中,流向拉丁美洲占了驚人的 40%,那是個創造北美洲數百萬工作機會的市場。

這會帶來一種強烈的權力感。當美國在拉丁美洲做生意,那是因為他們預期獲得獨占與完全的掌控,例如智利的阿納康達銅礦公司(Anaconda Copper),或是卓蒙德公司(Drummond Company)在哥倫比亞的煤礦業務。多年來,美國企業毫不容忍來自當地的競爭,或者對其司法管轄權提出任何挑戰。 1973 年智利威脅要國有化阿納康達銅礦,足以構成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與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批准轟炸智利總統府的根本原因,導致薩爾瓦多.阿言德(Salvador Allende)下台,並且為軍事強人奧古斯多.皮諾切的就職鋪路。40 年後,美國採礦企業面臨哥倫比亞工人抗爭時,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宣告他將派遣「擁有反叛亂實戰經驗的旅長」前往壓制異議人士。過往 50 年間美洲的美軍干預例證比比皆是,從墨西哥到巴拉圭皆然。

安地斯山脈的黃金,大都輸往地球另一端閃耀

圖/Mariano Mantel@flickr CC BY-NC 2.0

但是在此過程中,由於公眾的憤慨,帝國收束了這股狂熱。在 2012 年,亦即歐巴馬總統威脅派美軍赴哥倫比亞導正的同一年,拉丁美洲領袖於迦太基的美洲高峰會(Summit of the Americas)上聯手質疑美國在此區域的名聲。他們呼籲華府撤銷從 1958 年實行至今的古巴禁運,主張那對這個半球造成太多損害,此外「多做點事去對抗自己地盤上的毒品使用」,而非輸送武器和「顧問」到他們的勢力範圍打擊毒品大亨──失敗得一塌糊塗的策略。

到那時,拉丁美洲熱切尋求擴大與中國、印度、中東間的經濟聯繫,這些區域的商業往來並不索求政治回報。他們自行掌控方向,為自身的考量決定經濟未來。2015 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Raúl Castro)一同出席位於巴拿馬城的會議,而歐巴馬在回應時表達迥異的觀點。他像是在致歉般說道:「有段日子我們在此半球的議題總假設美國的干預能免責,那些日子過去了。」

儘管如此,至少在一個層面上,拉丁美洲依然陷於古老的機制,此地仍然延續渴求金屬的傳奇故事,彷彿無法完全擺脫自哥倫布踏上巴哈馬以來將其牢牢掌控的狂熱。舉例來說,巴西是鐵礦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將多數金屬礦產運至海外。最大的出口份額流向中國,儘管中國是世界上名列第一的鐵礦生產國(遠遠超越巴西),也儘管巴西在討價還價中損失金錢。

舊時殖民措施的傳奇故事也綿延不斷,繼續讓其他人大搖大擺地賺取錢財。秘魯也許是世界前 10 大黃金產國,但是國內壓倒性多數的礦坑並非秘魯人所有──中國、加拿大、美國、巴西、英國、墨西哥或澳洲的企業擁有、管理並營運那些礦坑;出自秘魯人之手、從安地斯山脈或亞馬遜地區掘出的黃金,大多輸往地球的另一側閃耀。

誠然,如今亞洲消費著從地球內部挖出的多數黃金。金屬帝國主義──與 16 世紀的常見做法並無顯著差異──仍盛行於哥倫比亞的煤礦、巴西的鑽石礦和墨西哥的銀礦,儘管利潤往外流向倫敦、北京、蘇黎士、墨爾本、多倫多、約翰尼斯堡或蒙大拿州的比尤特(Butte)。

拉丁美洲步向繁榮,卻留下破壞性後果

圖/Pixabay@Pexels

如同多明尼加共和國總統達尼洛.梅迪納(Danilo Medina)幾年前所指陳:企業主住在加拿大的巴里克黃金公司(Barrick Gold Corporation),每從多明尼加鄉間挖掘價值 100 元美金的黃金,公司將賺取 97 元,而多明尼加人拿到 3 元,至少在梅迪納看來,「那完全無法接受。」

假使你相信興盛市場與全球消費主義的勝利,或許近乎半個哥倫比亞被跨國採礦公司管理,或是墨西哥礦坑由加拿大人掌控的事實沒那麼令人擔憂,但是繁榮在拉丁美洲留下破壞性後果:汙染肆虐、雨林遭到恣意摧毀、有毒的河流與湖泊、發病率與死亡率上升、童工盛行、遲未改善的貧窮以及飽受摧殘的地景。

跟現今在拉丁美洲倍增的非法礦坑相比,少有地方更顯著暴露於全球經濟的黑暗面,不過即使是合法礦坑也證實具有災難後果。單是每向世界輸出一枚金戒指,就必須搬移 250 噸的岩石,有一磅具毒性的汞流入自然環境,而且無數的動植物生命將為此後果苦苦掙扎。這不需要出動一位社會科學家或化學家穿越那片荒地來評估代價。

圖/時報出版 提供

《關於作者》

瑪利.阿拉納(Marie Arana)

生於秘魯利馬,著有進入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的回憶錄《美國女孩》(American Chica)、兩本小說《玻璃紙》(Cellophane)和《利馬夜》(Lima Nights)、《華盛頓郵報》知名專欄文集《寫作生活》(The Writing Life)及傳記《玻利瓦:美洲解放者》。

《美國女孩》亦入圍筆會頒給首本非小說著作的瑪莎.艾布蘭德獎決選,《玻璃紙》則入圍頒給首本小說的老約翰.薩金特獎決選。她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文學部門主任,曾擔任《華盛頓郵報》文學編輯,目前生活於華盛頓特區和秘魯利馬。

註:本文摘自瑪利.阿拉納的《白銀、刀劍與石頭:魔幻土地上的三道枷鎖,拉丁美洲的傷痕與試煉》,由時報出版授權換日線原文轉載並增訂小標。惟圖、文經編輯,均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執行編輯:蕭又寧
核稿編輯:周盼儀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