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兆豐案 切勿未審先判

工商時報【朱漢崙】 根據兆豐銀內部清查,從2012至2014年,巴拿馬兩家分行與紐約分行的通匯資料共計近1萬筆,其中2012年所謂有申報問題的交易資料有174筆、2013至2014年有30多筆,加起來約200多筆。 如今為了佔總交易僅2%部份,兆豐銀除了遭DFS罰款,還必須提出比國內其他金融業者更嚴格的申報制度,特別是不僅個體戶、中小企業戶,連同國內知名的上市大企業,都得一體適用這些新的申報制度規定,客戶氣得跳腳,兆豐銀也為此人仰馬翻,兆豐銀正承受立行以來最大的業務流失危機。 兆豐人還必須承受一波接一波的政治壓力。包括政院督導小組,現在都已有「既定」立場,時至今日明明什麼洗錢的案子都查不出來,但督導小組仍堅信「一定能查出什麼」,已形同「未審先判」。也由於先前174筆資料實在查不出什麼名堂,更使得兆豐銀員工們不得不在秋節連續假期,翻箱倒櫃的把所有通匯資料,連同巴拿馬、紐約監理機關認為沒有問題的資料,一筆一筆調出來呈給上面。 在此恐怖氛圍下,兆豐銀內部士氣非常低落,一方面要應付客戶責罵;另方面還要應付政治壓力,已有符合優退申請年齡的行員感嘆不如歸去,也有行員難過好好的一家銀行,可能就這樣被「玩死」。 曾經一年獲利超過300億的公股銀行,該何去何從?決策高層應三思,不要讓這家多年穩坐國銀獲利王的老牌銀行,成為政治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