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瀕倒公司 如何三年後賺近億元

一家瀕倒公司 如何三年後賺近億元

研發新藥動輒十年起跳,耗時又燒錢,而這曾經幾乎拖垮專做藥效評估的中美冠科。

直到新董座余國良出現,把他人眼中的「蹚渾水」事業,做出虧轉盈的成績。

十月十三日,中美冠科生物技術公司執行董事長余國良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新拓的辦公室,舉辦一場非正式的股東茶敘,言談間盡是得意。因中美冠科已在九月二十九日通過上櫃審議,預計今年十二月掛牌。

比起余國良在矽谷創立的抗體研發公司宜佰康(Epitomics),中美冠科在台的掛牌路還算順遂。宜佰康原訂一二年在台上櫃,但那年三月,宜佰康最大競爭對手、世界基礎研究抗體供應龍頭Abcam開價一.七億美元購併,差五天要在櫃買中心敲鑼,上櫃案戛然而止。

「那時台股不好,六千點而已,Abcam給我們的估價是台灣的兩倍。」余國良言談間已褪去科學家氣息,企業家性格盡顯。他師從二○○九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是中國「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專案」(CUSBEA)在一九八四年送去美國的公派留學生之一,先留在矽谷拚搏,後成為中國「海歸派」(指從海外留學歸國)生醫創業代表之一。

宜佰康賣給Abcam後,他回浙江杭州老家陪母親,本想過清閒的生活。但這時,同為海歸派的同鄉、美國華人創投「橡子園基金」合夥人朱偉人登門拜訪,希望余國良出任中國海外學人創立的委託研究(CRO)公司中美冠科董事長,四顧茅廬之下,余國良終於答應。

開藥方
一上任就下刀  裁新藥業務

那時的中美冠科雖發展人源性異種移植模型(PDX,將病人體內的腫瘤組織移植到動物體內實驗),在新藥臨床前藥效評估業務頗有成績,但公司還額外投入小分子新藥研發。新藥從研發到上市耗時十年起跳,耗資平均八億美元以上,如此沉重的新藥夢拖垮了中美冠科,每年幾乎虧損千萬美元。朱偉人請出余國良,為的是救火。

「當時人人都說這家公司要死了,可是我認為他們的科學家素質是最棒的。」余國良回憶,曾有前輩勸他別蹚渾水,一旦加入中美冠科,成功的創業紀錄可能「晚節不保」。余國良說,「但我想挑戰一下自己,我從沒做過turnaround(企業重建)。」

中國商界有句俗諺說:「有浙商的地方就有市場。」余國良從市場端重新審視中美冠科,二○一三年上任後,他很快地找出「病因」,並且開出「藥方」,就是讓業務聚焦。第一件事是逐步裁編新藥業務;第二件事,就是提升中美冠科的「藥效評估業務」在新藥開發界的影響力,「要做就做世界最大,幫全球藥廠評估藥效。」

台灣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藥物平台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張嘉銘指出,人源性腫瘤動物模型是重要的精準醫療研究平台,由於各個人種、族群對藥物反應不一,各大藥廠皆需使用此一動物模型研究藥物基因體學。

延伸閱讀

三星爆炸危機 靠這家公司神救援

窮小子開創科技帝國 華為的致勝要訣

阿里巴巴點火 引爆VR設備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