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風波 學者:應看有無犯意

中國時報【余祥╱台北報導】 台大校長楊泮池因與前台大教授郭明良共同掛名而捲入論文造假疑雲,雖然外界抨擊聲浪大,不少學者認為,在跨領域的研究中,各領域的專業落差大,以信任為前提的合作,本就難以保證其他人的研究正確無誤,應等到調查結果出爐,查明是否「蓄意造假」再下定論,「不應急公好義趕著未審先判。」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黃俊儒昨投書媒體指出,全世界單一篇研究論文掛名最多的是2015年刊登在《物理評論快報》針對希格斯粒子進行更精確測量的研究報告,總共有5154位共同作者,他懷疑每個人是否都有能力判斷文章某圖表上數據造假與否。 黃俊儒認為,若是具有開創性的研究,跨領域的作者不完全了解彼此狀況的情形難以避免,在「大科學」的合作過程中,「信任」本是重要的基礎和前提,但無法保證研究的正確無誤,也自然伴隨同儕蓄意造假的風險。 一位旅美、統計學專長的教授也說,他曾經參與一項生醫領域的研究,當時他負責處理論文中所有的統計數據,最後也以第二作者掛名,但他坦言,整篇論文他完全看不懂,若多年後被踢爆造假,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不是他專業領域如何能檢查出錯誤? 許多重炮楊泮池的人,多半認為「當事人不能好處享盡,卻把錯誤都歸給學生」或「既然掛名,就應有能力檢驗論文的真假」等,黃俊儒說,這個氛圍感覺好像只要台大校長下台,就可以為許多高教亂象找到情緒的出口。 黃俊儒強調,在台大的案例中,有無「犯意」才是最重要的考量依據, 但除了當事人,多數局外人從表面上根本看不出這個研究的跨領域級距有多大、合作細節為何、分工的過程為何,怎能下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