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冬季霾伏?等到2025年

中國時報【楊家鑫╱綜合報導】

大陸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在霧霾中跨入2017年,大陸網民質疑「說好的霧霾治理呢?」對此,大陸環保部長陳吉寧坦承,北京2016全年空氣數據雖有改善,但冬天卻沒有進步。大陸氣象專家則認為,不利氣象與地形的影響是主要誘因。北京冬季要擺脫「霾伏」,可能要等到2025年。

大陸近年飽受霧霾之苦,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指出,霧霾的形成有90%來自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其主要來源是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等排放,比例又因各地產業結構不同而不同。例如京津冀地區主要汙染源是燃煤佔34%、

機動車16%和工業15%。

至於2016年冬季霧霾為何沒有改善,反而範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汙染程度更重?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專家艾婉秀表示,京津冀西部和北部被山脈包圍,地形條件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加上冬季靜穩空氣影響,是導致京津冀霧霾嚴重的誘因。

陳吉寧1月初曾表示,自大陸官方2013年頒布「大氣十條」空汙防治措施後,3年多來,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細懸浮微粒(PM2.5)改善幅度均為30%左右,北京2016年PM2.5濃度比2015年下降近一成,是這幾年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不過,他坦承,2016年冬季霧霾確實沒有改善。

陳吉寧還斥責,一些地方頻出「奇招」治理霧霾,急功近利、搞「一刀切」等現象。他提到,為應付環保督察,個別地方強制餐館歇業,用水泥灌樹根抑制浮塵;一些城市在空氣品質監測站周邊頻繁灑水、用「噴霧車」噴霧,甚至擅自進入監測站更動儀器參數、干擾數據傳輸,性質惡劣。

例如河北秦皇島港的煤炭裝卸作業區便建起長達8公里大型防塵網,被不少大陸網民質疑是「形象工程」、「治標不治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表示,如果京津冀一體化順利推進,能夠在能源、產業結構方面有所突破的話,減排會加速。但北京等地冬季要真正見藍天,需要10到15年,要到2025年以後。

★更多相關新聞

吳德榮:天氣乾冷 早晚注意保暖
鄭明典PO圖 怒「污染排放真是太過度了」
跨年霾籠罩 陸海空交通打結
對抗髒空氣 "抗霾茶"阻擋霧霾?
中國年數百萬死亡人數,1/3跟PM2.5霾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