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醫療改革由基層做起——給下任行政長官的路線圖(文:李大拔/趙永佳) (09:38)

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佔香港公共開支約六成,每當有選舉的時候,這些環節都會引來不少討論。不過,本屆特首選舉,在各場選舉論壇中,教育及社會福利都有廣泛的討論,奈何醫療政策只是略略提過。當然香港有相當高的醫療水平,這點值得我們驕傲;也可能有部分人認為香港醫療制度非常高水準,並不需要重大檢討。但無可否認,醫療改革也是新任特首不可迴避的課題。

其他文章:【特首選舉】特首選舉投票前最後檢討(文:陳景祥)

資源集中住院服務 基層醫療被忽略

隨着人口及社經狀况的轉變,公共衛生面臨不少挑戰。既要應付傳染病,同時非傳染病或慢性病亦日益增加,再加上精神健康及意外受傷等情况不斷增加,要維持一個持續發展的醫療架構並不容易,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處理。我們可以作一個簡單的比喻: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如果要保持良好的狀態,是否單靠在課堂上的增值?日常生活及居住環境是否要適當配合呢?目前香港的公共醫療制度資源集中提供住院服務,基層醫療往往被忽略,這個不平衡現象是否有助保持良好醫療質素呢?

李大拔曾於去年12月10日香港電台《香港家書》討論「自願醫保」時,指出公營醫療開支問題根源,在於長期以來單向發展醫院服務,忽略基層醫療的發展。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當一個人有病的時候,可向醫護人員求診,經診治及處方後回家服藥休息,希望藥到病除;除非病情不能受到控制,才應考慮入院治理。很多研究都顯示,需入院診治的醫療問題只是冰山一角,但正正大部分醫療開支,都集中在這一角露出水面的地方。因此所謂「自願醫保」由始至終都是「捉錯用神」,因為政策制訂者只認為,問題是關乎醫院病牀分配不足和是否可負擔,沒有真正明白醫療需求。

倡建立「地區醫療系統」

我們建議建立「地區醫療系統」:區內基層醫生聯同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組成團隊,為地區居民提供有質素保證的長期護理服務。這不但可以減少病人不必要住院,更令醫療資源的分配可以考慮到地區人口的需要。如果地區醫療服務及醫院服務能夠得到平衡發展,是最佳解決公營醫院人手不足及工作量過重的情况。

自2008年施政報告開始,特區政府也開始重視加強基層醫療的措施,2010年更成立衛生署基層醫療統籌處,推行基層醫療發展策略及行動。但香港接近70%的病人是從私人執業醫生尋求基層醫療服務,私人執業醫生大部分都是個別運作的診所,只有小部分有護士專業服務。而普通科門診模式主要都是看病處方,大部分是沒有從其他專職醫護人員直接提供支援。雖然醫院管理局會邀請不同非政府組織,在普通科門診提供病人復康及自我管理服務,但由於資源及機構人手的限制,未能提供全面的一站式基層醫療。實際上香港很少機構能提供基層醫療統籌處所描繪的基層醫療服務;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推動的社區健康服務,是其中一種寶貴嘗試。

其他文章:隨時爛尾的改革(文:王慧麟)

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得到2016年世界健康城市聯盟頒發「健康城市最佳醫療系統」獎項的殊榮。葵青的計劃是以「醫、福、社」的模式,綜合區內醫護及社會服務的專業人士,連同地區內持份者,向居民提供貼身的社區醫療護理服務。同時亦得到醫院、學校、大專院校、區議會及非政府組織(NGO)的支援,深化服務的提供及加入教育與科研的元素,除了使市民得到全面的綜合醫療護理服務外,跨專業及跨界別的模式,有助營造地區的健康文化,真正能提升市民身、心、社、靈的健康。此模式亦有助及早察覺高危一族,可以令他們及早得到專業的診治。

此外,於2007至2008年,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復康會進行以社區為本的糖尿病復康計劃研究,為病人及家庭成員提供支援,加強自我護理和監察疾病的能力,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行,並教導他們防止早期併發症出現,透過教育、社交和康樂活動,提升自尊及自信心,從而改善生活質素。醫生在門診透過評估,轉介適合的病人接受自我管理及復康服務。參加計劃的組別,糖化血紅素「糖尿病控制指標」水平的改善,比對照組高出3倍或以上。其他指標例如體重控制、飲食習慣都有明顯改善。

善用中醫師值得考慮

趙永佳亦於2月20日《明報》提出應善用中醫師的人手資源(趙永佳、施德安,〈中醫人手過剩?從需求角度看醫療人力資源問題〉),這一點也值得慎重考慮。本港現在執業中醫師愈來愈多由各大學提供專業培訓,亦可以分擔日益沉重的醫療工作。除了將中醫融入公管醫療系統,亦可在「地區醫療系統」發揮其所長,令居民得到更完善的服務,同時亦可以減輕傳統醫療的負擔。

改革令資源能更有效率使用

有效的社區醫療,必須要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組成跨界別基層護理團隊,向社區的基層醫生提供高質素的支援服務,才能真正維持綜合的基層醫療服務,令病者得到全面照護。因此有必要建立「地區醫療系統」,以推動、監察基層醫療服務的發展。

醫療改革並非將原有的優質醫院服務拿走,而是通過加強社區醫療發展,令資源能夠更加有效率地使用。過往的醫療改革着眼在醫療融資,所以一連串的改革方案,並未能解決目前的問題例如過長的輪候時間。期望下任特首能撥亂反正,由基層醫療系統出發,切實地解決本港醫療制度根本的問題。

作者李大拔是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臨牀教授、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總監,趙永佳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社會學系教授

(原文載於2017323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離西環最遠 與港人最近(文:胡志偉)

其他文章:誰搬走港人普選特首的芝士?——寫在小圈子選舉之前(文:關品方)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特首選舉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