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曾俊華想修補撕裂 卻撕裂了傘運力量(文:陳帆川) (10:31)

沸沸揚揚的小圈子選舉告一段落,所有集體幻想出來的奇蹟,都沒有出現。曾俊華挾高民望落選,從好的方面看,可以不厭其煩地再教育大眾有關小圈子選舉的弊病;從已經造成的結果去看,卻是削弱了香港爭取民主的力量——雨傘運動所凝聚的「黃絲」力量分裂,大量「深黃絲」對參加社運卻步。

相關文章:特首選舉的最大受害者(文:潘小濤)

曾俊華競選時最動人的口號之一,是修補撕裂。但有沒有想過,「撕裂」其實也是港人政治覺醒的體現呢?現實至上的香港人,由以前不喜歡講政治,到傘運後「講講吓」政治都會跟身邊人吵架。這其實是一次政治覺醒,是一種文明進步。

打個比喻,以前人們缺乏環保意識,而隨着文明進步,有環保人士開始鼓勵減少用膠袋,但亦有人對此抗拒。雙方意見相左,這何嘗不是撕裂?當某一範疇的公民意識提高,自不然就產生所謂的撕裂。解決之道,理應在平衡雙方利益之下,繼續推動討論和鼓勵環保。不過,如果套用曾俊華的方式,則是放棄環保理念,齊齊用返膠袋,一起回到沒有紛擾的老好舊日子。

曾俊華提出修補撕裂,附帶條件,是為23條立法及接納「人大8.31」框架。然而,如果連23條和8.31都可以照單全收,2003年50萬人上街便不會出現,2014年雨傘運動亦不會上演。一旦放棄這兩大原則,紛爭無疑減少,因為「黃絲」與「藍絲」已經沒有分別了。只是,若原則皆可棄,當初又何必聚志成城去爭取呢?如此換來和諧又是否有意義呢?

所謂撕裂,聽上去嚇人,其實不可怕。台灣撕裂比香港更甚,藍營綠營水火不容。不過選舉過後,一家人即使有「藍」有「綠」,還是有辦法融洽相處。這是民主意識進化的成果,是政治成熟的表現。如果懼怕所謂撕裂,就要放棄政治原則,只會在爭取民主上開倒頭車。而這,正正是曾俊華客觀製造出來的效果。

傘運力量的夢醒時分

曾俊華競選以來,大量「淺黃絲」甘願退讓民主訴求的底線,投身「薯粉」行列,除了削弱民主訴求的力量,還嚴重打擊一群政治取向較激進的「深黃絲」。曾俊華的選前「集氣巡遊」,氣勢一時無兩,並指要為龍和道「賦予新意義」。此話一出,立即觸動了一眾傘運抗爭者的神經,紛紛在網上表達憤慨和氣餒:既然大量「薯粉」不介意8.31,自己當初又何必挺身而出,風餐露宿捱警棍食胡椒,拒絕「袋住先」?

雨傘運動,波瀾壯闊,許多抗爭者受到身體傷害,至今未復元。他們如今赫然發現,原來當年的同道中人裏,許多人根本願意放棄原則,甚至似乎不太在意普選進程,而可能純粹是討厭梁振英。所以當「Anyone But CY」的議題消失,真普選原則一旦退讓,「後傘運」力量便告潰散。

過去一個月,相繼有青年因參加激進社運而被判重刑,相關新聞遭特首選舉的「花生」完全蓋過。滿腔熱血年輕人,就此斷送大好前程。他們的選擇取捨,其實值得社會更大關注,然而沒有。在修補撕裂的良好願景下,容不下他們的存在。相信隨着法庭殺雞儆猴,加上令部分人失望透頂的「薯片效應」,許多年輕人對投身政治運動將會感到卻步,以免癡心錯付,犧牲付諸東流。這是香港人的集體選擇,也是傘運力量的夢醒時分。

作者是記者

相關文章:新當選特首面對的管治挑戰(文:馮可強)

(原文載於2017年3月28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特首選舉 林鄭月娥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