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質疑到理解】「Good Job, Have Fun個不停」──美式教育下的孩子,你擁有什麼?

2017/05/23
5229
【從質疑到理解】「Good Job, Have Fun個不停」──美式教育下的孩子,你擁有什麼?
鋼琴表演開始了,舞台上的孩子略帶靦腆的深深一鞠躬,緩緩地走向鋼琴,徐徐坐了下來,悠悠地舉起雙手,指尖開始在琴鍵上流轉。表演完畢,比較輕鬆自在地向台下一鞠躬,微微笑了起來。步下舞台,趕緊坐到父母的身邊,開口道出:「今天還好沒有彈錯,希望表現還讓大家滿意。」當孩子語畢,我們輕聲地說"Good Job!"...

鋼琴表演開始了,舞台上的孩子略帶靦腆的深深一鞠躬,緩緩地走向鋼琴,徐徐坐了下來,悠悠地舉起雙手,指尖開始在琴鍵上流轉。

表演完畢,比較輕鬆自在地向台下一鞠躬,微微笑了起來。步下舞台,趕緊坐到父母的身邊,開口道出:「今天還好沒有彈錯,希望表現還讓大家滿意。」

當孩子語畢,我們輕聲地說"Good Job!",一種很「美式」的教育方式與說法。

曾經,我總認為這種說法、這種總是愛與鼓勵的教育,讓人覺得很不真誠,甚至感覺像是虛偽與敷衍的形式。

在競爭激烈的美國加州,幾乎所有亞裔的孩子,都學習兩種以上樂器,在有志培養孩子成為音樂家的父母眼中,琴藝更早已經是「基本配備」了,不具此項才能的孩子,幾乎等於完全不具「競爭力」。

甚至,就算已是佼佼者,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況且,那些富裕白人家庭或是少數被保障的族裔,早已佔據了多數的資源與名額。亞裔孩子在琴藝競賽上,不過是自相殘殺罷了。

說真的,亞裔孩子在競爭激烈的比賽或音樂學院窄門,勝算並不高,「投資報酬率」也相對低。但是,孩子,你為什麼還要學鋼琴?真的,我一度感到困惑。

問了問孩子:「你為什麼要繼續學鋼琴?」我得到很簡單的一個回答:「我喜歡。我知道我比別人好,我很享受彈琴與比賽的感覺。我可以彈得更好,我要繼續參加比賽。」此時,輸贏對孩子來說早已經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喜歡。

這才豁然開朗,媽媽是錯的。

自信

美式教育出來的孩子,真的有些不一樣。他們不是單純、天真,他們是有自信。不是驕傲、跋扈,是自信。

課堂上侃侃而談,不斷發問,不惜打斷老師的課程,就是要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天馬行空,或是大放厥詞,甚至是風牛馬不相及的意見,都勇於表達出來。

我的孩子教會了我,這樣的教育體制與方式,是可以培養出自信的。自信是由內而生的,是鼓勵不是打罵,一句看似敷衍了事的回答:"Good Job!"其中蘊含了多少的涵義。這是我經年累月下獲得的寶貴經驗,自信是一枝草一點露累積來的。

勇敢

在美國教育體制下,相對強調五育並重。美國大多數小學孩童,不論出身富裕或普通,下了課就是踢足球、打籃球、打棒球或是游泳,也有不少女孩子結伴從事舞蹈等運動。

反觀亞洲的教育體系下,許多家長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這個習慣也被許多父母帶到美國:孩子在父母給的壓力下,無論喜不喜歡,不是去補習,拼命加強英文、數學及寫作等課業上的能力,就是去上音樂、繪畫等「有用、有進度管理、有認證」的才藝課,本質上還是「補習」。

如果你的孩子大聲地說,我不喜歡去課外輔導,我就是喜歡運動喜歡玩,家長們可以接受嗎?你允許孩子大聲說:「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嗎?還是,你的孩子在權威教育下,他們已變得不敢大聲,無法勇敢的講出心聲?

樂觀

另外,美式教育中常見的另一個經典名言就是:"Have Fun!"很簡單的一句話,卻意義深長。

在這裡校園中舉辦的足球、棒球賽,場上的教練通常都是隊伍裡面,志願的爸爸或是媽媽。但同樣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在美式作風下,上場比賽前通常只會對小朋友說一句話,就是:"Have Fun!"

去比賽不就是要贏嗎?平常練習或自己玩,不是已經很"fun"了嗎?怎麼可以只是好玩就好了呢?但沒錯,這裡真的就是這樣。

或許正因為如此,比賽輸球,下場後孩子們從不會在場外謾罵對手、或責怪隊友表現不佳。而是問:"Do you have fun today?"或是彼此鼓勵,「下次我們會表現得更好。」

上課表現、考試成績也是如此,好好享受學習過程,盡力表現就好。這種正向的思考,來自這看似「不負責任」的「好玩就好」,也從小培養出相對樂觀,能夠正向面對挫折與失敗的孩子們。

我的教育方式

移居美國後,對美式教育「從質疑到理解」,也慢慢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於是為了避免「傳統」父母親的迷思,我的兩個孩子,如今從不用上課業輔導。我放手讓他們踢足球、打棒球,玩花式滑冰與游泳,就是想要讓他們脫離我自己所受的,傳統教育的桎梏。

但是,我們卻也不夠勇敢,不敢讓孩子完全放肆地玩。畢竟我們也沒有把握,我們的選擇決定一定是正確的。在權衡之下,我們還是要求孩子選擇一門才藝──但不一定要馬上決定,可以依照興趣更改──希望孩子在學習才藝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不同的世界,也替自己找到一項未來可以長久維持的嗜好。

只希望在「亞洲」和「美式」教育兩者平衡的權宜下,孩子可以自信、勇敢、樂觀又不失競爭力。

結果如何呢?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就讓時間去證明吧!

《關於作者》
Winny
與眾不同的美國新移民,沒有炫麗的學歷與出眾的家世背景,憑藉著好運氣,來到美利堅共和國。在人才濟濟、列強環伺的加州,生活了數十年。以旅居美國的台灣人為傲,對於出生長大的台灣,依然充滿信心與憧憬。有朝一日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曾為文字工作者,對於寫作、教育、旅遊充滿著熱情。藉由旅美的機會,放眼國際與世界,用寫作來關心台灣。

《關聯閱讀》
玩出競爭力──在「很會玩」是高度讚美的荷蘭,國家補助大學生繼續Have Fun
矽谷媽媽們的人生下半場──誰說當少奶奶相夫教子,就是唯一「圓滿的結局」?
台灣人擔心孩子太吵,美國人擔心「不吵就不像個孩子」

 

執行編輯:Vincent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Joseph Sohm@Shutterstock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