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教導,讓他們不會因為一時的物欲不滿足而走偏了

給孩子的愛,是他們生命中最豐盛的禮物,陪伴與理解和尊重都是愛的表達。就在未來親子

這個月,樹哥哥和同學上台北去3C館參觀,帶著驚豔與雀躍,他回來了。

「媽媽,我今天玩到144hz的螢幕!! 喔~媽媽,妳不知道那種感覺,真是太.....了。」

之前,他跟我解釋過,螢幕的震盪赫茲數的設定,對於玩電玩的他,可以有不同的反應時間,也提昇了遊戲的精準度,以及,逼真與臨場感。 對於要克服硬體限制的他,嘗試調整各種參數,為的就是在速度上,可以在現有硬體設備下,來到最佳設定,讓自己的能力可以不受配備限制,而有最佳表現。

他對新螢幕的嚮往之情,我看在眼裡,感覺到他非常喜歡,一種很想要擁有的情懷持續了整晚。

睡前,我正色而溫柔,對著他說:「媽媽先說,如果你真的想買,媽媽不會用金錢來支持你喔。 因為花大錢來支持快感,不是媽媽的信念。」 那瞬間,他一臉「了解」的恍然大悟,我猜他的心涼了一下,而他的表情是放鬆的,看著我笑著:「媽媽,我瞭妳。」

即使這樣,當天晚上,他繼續很興奮,這孩子,並不會因為我的話而被打擊,他對於竟然有這樣的商品持續高度的好奇,對於無法立即擁有似乎不在意:

他跑來說:「媽媽,妳知道那種感覺嗎? 我找一個比喻來跟妳解釋。」

想了一會兒,他:「媽媽,我一時之間,找不到與妳有關的比喻。」轉而跟妹妹說。

「喔~旦旦,妳明白我在說什麼嗎? 讓我想想對妳來說的比喻....」

「唉呦~我只能想到爸爸的比喻,那就很像,很愛騎公路車的爸爸,忽然有一天騎到了碳纖的公路車,那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我其實能理解這孩子的感受,還能回應一籮筐比喻給他:就像照相的爸爸,忽然拿到銳利又寬廣的新鏡頭;就像愛跑步的旦妹妹忽然穿上最新的跑衣與跑褲跑鞋,瞬間箭步如風;就像愛畫畫的旦妹妹,打開她的色鉛筆盒,忽然從36色,變成250色!!!或是,喜愛大自然的媽媽,騎車到18尖山,一上山,發現,國家公園就在這裡,瞬間感官飽滿。

我感激的是,孩子,渴求被了解,並嘗試,用我的語言來讓我們能靠近他。

接著,他問:「媽媽,當年你們買房子,有貸款嗎? 有存錢嗎? 存多久?」

我一一認真回答,具體回答,還包含怎麼工作,怎麼存錢。

他又問:「媽媽,那我們家的小紅,就是第一輛的車子,現在給外婆開的那輛車,妳也有貸款或存錢嗎?」像對待可信任的成人一樣,把數字按照記憶說出來,並解說了我當年如何工作與存錢。

他繼續問:「媽媽,那以後,我如果工作,還可以投資,投資會增加存錢的速率嗎?」

我肯定,點頭。 也說了我對投資的觀點。 並稍微說一下,現在工作市場的現況。

像是,他對自己模糊的未來,有了一點想像,對於金錢與工作.....開始醞釀概念。

 

♡♡♡♡♡

然而,在我眼中的「娛樂投資」在展爸的眼中卻是「電競投資」類似:「教育訓練工具」甚至「工作配備投資」。展爸對兒子說:「如果你未來想要當直播員,那麼,當你展現了直播員的潛能,例如,真的開始做直播,做得不錯,有點閱率....那爸爸就認為,螢幕,可以當成「工作配備」我們可以支持。」

沉寂幾週後。

展爸甚至內心有個打算:「妳要他用自己的錢買而他沒錢,事實上,他不知道,我手邊有一筆錢,是阿公阿嬤獎勵他考試成績的獎金,湊一湊,也許傾他自己的家當,是夠的。」我們討論了一下,我沒說清楚,倒是,皺眉頭的深思,讓展爸對我的態度有了印象。

 

♡♡♡♡♡

小時候,有一兩次,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

我都說:「我們不缺錢,但我們不有錢。」

我說:爸爸媽媽的工作方式,錢,是時間換來的。

因此,我們選擇,很專心地把時間空出來,讓我們全家能在一起。

因為,我們看重相處品質,多於,看重其他的......

 

我們花錢,會有評估,基礎生活很重要。

額外的開銷,像是旅行、衣服、....盡量簡單。

我們家有很多繪本、書、光碟、桌遊、....那其實是工作所需,才能買得那麼自由,而你們一起享受。

關於,你們想要的消費,我們有一個平衡的觀點,

例如:我們不會讓你們上私立學校,因為,那開銷對我們家很吃力。

爸爸媽媽會盡力提供全家穩定的生活,其他的,如果可以簡單些,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

 

這是孩子們,自小,就建立的基本觀點。

孩子們,似乎也因為這樣,會有概念,自己負責。

例如:在立可帶用得太快而要需要買新的,女兒會說:「我用壓歲錢好了。」

或是,樹哥哥的球鞋或衣服,因為他挑質感,所以,都買少少的一件或一雙.....

他會說:「媽媽,這太貴了,我自己可以出一點。」

或是,很愛吃冰棒的女兒,會提出計畫:「一個禮拜一根,好嗎?」然後,她用心規劃,有時還很傷腦筋,「媽媽,這一個禮拜,我什麼時候吃冰棒會最快樂呢?」

 

♡♡♡♡♡

螢幕的故事來到下一階段:上學第1天回家,樹哥哥帶著羨慕說著5A10+的同學可以拿到5萬元的獎學金種種。他非常扼腕,自己差了1題社會。

好朋友說,如果有獎學金想要腳踏車,樹哥哥則夢想著升等的螢幕。

聽著他,第一次夢想獎學金,於是上網查詢,跟他說,他還有機會喔:「你只要這學年的總成績,在班上第一名,就有2萬元獎學金。」  孩子說:「好難喔,不過可以拚拚看。」

展爸說了(調侃的語調):「樹,你還要問問媽媽,如果你有這獎學金,她會讓你買螢幕嗎?」

我說:「當然。」

展爸驚愕:「這不一致,我一點都不知道妳的標準是什麼? 妳最好說清楚。」

我說:「樹,獎學金,從學校而來的獎學金,是你贏來的,是從系統外來的錢,你可以合理的使用。」

樹說:「爸爸,我同意媽媽的觀點。 我覺得,阿嬤給的獎學金是不勞而獲而得的,不算。 從學校得到的獎學金呢~(說著就樂起來)就是我自己賺到的啦! 」

這孩子的概念清晰,真讓我印象深刻。  想起,在他們很小,我們有過這樣的對話。 當我給他們10元,他們說:「媽媽,我賺到10元。」 我說:「不,你是獲得10元,沒有”賺到”,”賺到”意思是,你從我們家之外,靠著服務或才華拿進來10元。 」

這些,金錢的觀點,原來,是從很小開始,每個認真談話而來的。

 

♡♡♡♡♡

上學的第2個晚上,樹哥哥:「媽媽,今天的暑期作業考,英文超難的,根本就沒範圍,就是那種會有很多單字不認識還要閱讀懂文章的狀態。 數學就還好,可是,我錯了不該錯的一題。」

過一會兒:「媽媽,錯那題數學,我竟然會錯那種,我會的題目。 這讓我覺得....我好像要更用功一點。」再一會兒:「媽媽,我覺得,晚上.....你們可能要限制我網路時間。 不然,我會想要上去看影片,這又會不專心了。 我覺得我晚上想要去.....讀書,可能效率會好一點。」

「好啊,我來試試看。」我漫不經心地回答,心中則很欣賞。

對於他想要做的事情,我們的在意程度不要太高,讓他用自己的意志領導自己。 而我們,在被邀請「管理他」的邀請下,有了默契,可以叮嚀他。

第一名的獎學金,對於細節掌握力不是很好的他,其實很難,遙遠的渺茫希望。 不過,看來,他每天還是很開心,沒有匱乏的樣子。他渴望有新螢幕,同時,還擁有很大的「需求滿足延拓力」。

也就是,一個渴望沒有滿足,不會佔據他的心思,沒有匱乏而升起的焦慮。 那是因為,除此之外,現有的生活,就有穩穩的人際互動、學習充實、情感的充實,以及,各種目標正在進行著。

上週,他要求報名一個電競,小試實力,我們都同意了。

非常平常心,如同他會考一樣,過著平常的生活。 我旁聽到:「爸爸,我週一到週五,都不需要玩電動,週六週日,固定一天3小時就好。」而我們,也為了他要有機會參賽,調整家庭時間,支持他。

 

♡♡♡♡♡

這孩子,有一份對父母的尊重,以及對自己的信心,應該是來自於,「很多的陪伴與理解」「自小的清晰界線的教養觀點」而養成的。 小小的整理:

 

親職整理:金錢的部份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想清楚,並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父母可以做到的,什麼是父母無法做到的。 什麼是我們的理念。

察覺並留意,自己用金錢來衡量成就與榮耀(或相反的,輕視重錢的人,覺得金錢俗氣)的陰影。 讓金錢在觀念系統中,就是一個能量的象徵,交換的貨幣之單純。減少(或不使用)獎賞與懲罰,而改用酬賞的慶典與自然法則(參考《養出有力量的孩子》,以及,這樣《這樣守護孩子的心靈自由》)

在管教中,不使用金錢來當做代幣(例如:分數,或,協助家務),而讓孩子感受到,金錢是全家共有的重要資源,用來提供全家的溫飽,安全,日常活動的支出。

當孩子要求購買東西,或,自己想要購買東西,這些原則與理念,需要一致,且釐清。

不要用「我就不買給你」來脅迫孩子。寧可說:「我們現在....,因此,選擇不買。」

然而,不買之下,認真聆聽孩子的需求,認真替他想辦法。

不要用「如果...,我就買給你」來脅迫孩子。

給孩子東西,就是單純的給,不要強調恩惠,也不要特別需求孩子的回報。
反而是給之前,讓孩子感受到,選擇物品這過程,是喜悅的,是珍貴的,是慎重的。


惜物

不要買不好的東西,不好的東西容易讓人輕視物品,或者,一再想要再買東西。
不要隨便買東西,逛街或消費若成為休閒與娛樂,那麼,孩子就會養成習慣。
教導正確使用物品的知識。

給予孩子豐盛:愛是最大的豐盛,陪伴與理解和尊重都是愛的表達。  這樣下來,孩子就不會轉移,而迷上,糖果、蛋糕、名牌、等物質享樂。

帶領孩子認識與理解經濟,社會,貧富,金融體制,...,如同,認識,社會禮儀、道德、人心善惡,社會新聞....一樣。 這些知識,以及思考,會支持孩子成熟。

 

親職整理:讓孩子自尊自重自我負責

自尊與自我負責,來自於,能有為自己做抉擇的權力、體驗、以及再學習。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機會,自己為自己做事情。 這時,父母需要突破以下的「迷思」

迷思1:當小孩的,功課重要,功課還沒寫好,就不用做家事,或自己的事被代勞。
迷思2:他還不會,做不太好,我們來。(洗碗)
迷思3:幫孩子做比較快,不用等(綁鞋帶)......

自尊與自我負責,來自於當他用自己的方式做出自己的成果時,能夠有一個安靜的自我評估的空間。

父母不要太快有意見。
若孩子沒有需要,父母不要給太多評語。
父母若要給讚美或肯定,需要具體而真心。

自尊與負責,來自於當孩子做事情而犯錯時,能夠不減損自己對自己的評語。

犯錯的當下,沒有評語,只有協助收拾,以及,給出空間讓孩子知道如何收拾。
即使犯錯了,過程中也有很多地方可以肯定的行為。
把行為的錯,與人的評斷分開。 行為錯了,是有知識或能力要增長。 不是人不好。
讓孩子有能力收拾犯錯後的善後,增長能力與知識,在未來可以減少犯錯。
讓孩子知道,即使犯錯,他得到的愛也不會減少。

 

親職整理:叮嚀孩子依然保有關係

叮嚀這件事情,最好事先孩子有需要被叮嚀,有一份邀請與默契。
用的是孩子要的標準,而不是我們要的標準。
叮嚀,不要夾雜著人的評斷。
叮嚀,目標明確,越短越好。
叮嚀,精準,而有人際接觸的觸動。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