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文言文 等於戲曲自尋毀滅

旺報【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記者】

針對12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文白比例爭議,由王德威等中研院院士發起的「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呼籲謹慎審議課綱」連署,至7日已近4萬9000人連署,其中除了中文系所老師學者、作家等文字相關領域人士,亦有不少藝術工作者連署。從事歌仔戲編劇和導演的戲曲工作者便指出,文言或韻文是戲曲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是精鍊的文字,它更是美感的一環。

現任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導演並跨界歌仔戲的曾漢壽直言:「若觀眾真不覺得唱詞美,只覺得聽不懂,那早就該被淘汰。」從事戲曲導演多年,曾漢壽認為隨著時代演變,戲文、韻文並不是不能改變,問題是「有沒有能力改得更好?」若是改掉所有的文言、韻文,戲曲原有的韻味、美感全失「那也要看觀眾答不答應!」他認為詩意、美感盡失的藝術,反而是自掘墳墓,再無法傳世。

句句押韻 像RAP

「美的東西是不會消失的,詩詞會存在、文言文會存在,一如書法會存在。」儘管像歌仔戲以親民為訴求的戲曲,一些太古雅的戲詞也逐漸被修潤得淺白,但曲、白中經典優美的戲詞仍會保留,「閩南語念詩真的很美!」曾漢壽以導演角度指出,新編戲曲大可以用小花臉這樣的角色作為劇情和觀眾的橋樑,但戲曲若少了詩詞、韻文,「等到有一天覺得它美,卻難得接觸,才是可惜。」

「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過中原,放下西涼無人管,一心只想王寶釧。」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裡最經典,也最耳熟能詳的一段唱詞,甚至近年還運用在流行歌曲裡一戰成名。但從事歌仔戲編劇10多年的楊杏枝表示,近年則有感在新編劇中的成語已愈用愈淺,舊的詞彙丟了不少,新的詞還未成立,「寫作時很多詞只能用國語,反而不到位。」

「韻文其實就是戲曲的語言」,即便新編歌仔戲題材可能包羅萬象,如楊杏枝的新劇本結合了莎翁的《第12夜》與傳統歌仔戲《陳三五娘》的劇情,場景卻是當代的女僕咖啡店,但「四句聯」這樣的韻文仍是必要的審美及語文趣味,「句句押韻,像RAP,聽起來很過癮。」

美就能引起共鳴

相較於國語,「用閩南語念文言文更精準」楊杏枝說。但少了文言文功底,新一代的歌仔戲編劇往往面臨韻腳難掌握的窘境,今日布袋戲、歌仔戲編劇、演員往往要仰賴台語韻書《彙音寶鑑》掌握韻腳與讀音。

不就課綱的文白比例爭議來看,曾漢壽與楊杏枝單就戲曲而言,不約而同地表示,若討論課文太嚴肅,不妨以戲曲作為接觸文言文的入門磚,「畢竟美就能引起共鳴!」曾漢壽說。

★更多追蹤報導

5萬人連署 「慎審課綱不對立」
國文課綱分AB版 教師:難執行
國文科課審大會 高中社團發表公開信
百名作家聲明 要求台灣新文學入課綱
刪比例、草率選文 激怒國文老師

--------------------------------------------------

Yahoo奇摩新聞邀請「職場爸媽」投稿!在懷孕、生產、育兒的階段,您的職場是否友善?歡迎分享自身經驗,寫下您對企業友善育兒有什麼期待 >>>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