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群示威:蒙面如何改變全球社會運動模式

A+A-
2013 年 8 月 31 日,巴西里約熱內盧街頭亦有示威者採用黑群示威的策略。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近日的「反送中條例」運動,到佔領立法會,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畫面:示威者身穿全黑色裝束,再以口罩、眼罩和頭盔蒙面來保護自己,免受胡椒噴霧攻擊,有助防止被警察辨別出來。示威者會佔領路面、包圍政府建築物,務求向政府施壓。這種示威策略名為「黑群(Black Blocs)」,黑群示威正改變全球社會運動的模式。

黑群示威其中一個特點是沒有領袖,也沒有嚴謹的組織階級,示威者通常是就著特定議題而臨時結集起來,示威過後就散去。一般認為,黑群示威源於 1980 年前後的西德。當時西德經濟不景,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很多人便長期非法住在市中心丟空的房屋。他們發展出無政府主義傾向,視自己為置身於國家和市場以外的自由人(autonomen),他們批判資本主義,也評擊政府核能政策,以及當時社會興起的新納粹主義。黑群示威在這段時期乘勢而起,目的是抵擋警方的清場運動。例如,1980 年的戈萊本,約 5,000 名反核示威者聚集當地,他們紮營並聲言建立「文德蘭自由共和國(Free Republic of Wendland)」,警方最後成功清場。1986 年,聖保利的 Hafenstraße,1,500 黑群示威者和 10,000 名普通示威者,經過多輪流血衝突後,成功守衛他們的自由人村落。

由於西德政府以武力打壓和平示威者,令很多和平主義者愈趨激進,一些黑群示威者會扔石、扔樽;放煙花,甚至汽油彈。同時,黑群示威也不單單與無政府主義有關,很多激進女權運動、學生運動、反警權運動也用上這種示威方法。1987 年,列根總統訪問柏林,發表聞名於世的「推倒這堵牆!(Tear down this wall!)」演說,超過 30,000 名示威者抗議他的冷戰政策,包括 2,000 名黑群示威者,他們在市中心大肆破壞。這次示威後,黑群示威策略,透過社運者的網絡和流行文化輸出到北美。1988 年美國錄得第一次黑群示威,一班反戰人士於五角大樓抗議美國政府支援薩爾瓦多右翼軍閥。最激烈一次,是 1999 年西雅圖世貿示威,40,000 名示威者抗議世貿的政策,他們很多是左翼分子,也有無政府主義者,部分示威者組成黑群,佔領街道、打碎窗戶、破壞警車,還有各種暴力行為。黑群示威也正式傳揚到世界各地,如埃及巴西加拿大魁北克,當然還有今天的香港。

西雅圖一役之後,各界也討論黑群示威的合理性和作用。黑群示威長期受到建制傳媒攻擊,德國「明鏡周刊」在 2017 年漢堡 G20 示威後,譴責黑群示威者只是存心散播暴力,令和平示威無法有序進行;誠然,很多和平示威者也認為黑群示威者騎劫示威,令示威失去合理性,也令示威者被標籤為暴徒。例如 2011 年佔領奧克蘭時,有示威者指責黑群示威者為運動的癌細胞。巴西學者 José Pedro Zúquete 的研究甚至斷言,黑群示威會滋長恐怖主義,尤其是獨狼式恐襲。

魁北克大學教授 Francis Dupuis-Déri 就提供一個比較持平的看法。他認為黑群示威與暴力沒有直接大的關係,抗爭手法和示威者的特質在不同時空都有顯著的不同。然而,他引用文章指,黑群示威可以令示威者之間更有團結感,有更堅定的意志對抗武力鎮壓所帶來的恐懼。而且,有研究指黑群示威能有效地吸引眼球,儘管主流媒體的大力抹黑,黑群示威者能受惠於社交網絡發展,吸引支持者。Francis Dupuis-Déri 引用 Joshua Clover 的著作 Riot. Strike. Riot 中,認為全球正面對政治正當性盪而無存,以及警察軍事化的危機,黑群示威只是這個抗命時代的副產品。

他引用了馬丁路德金的名言,「暴動是無人傾聽者的語言(A riot is the language of the unheard)」,認為大眾要反思的是黑群示威者想帶出的訊息,而不是他們的言語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