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在紐倫港與粵港澳之間 香港向誰睇齊(文:溫卓毅) (09:00)

香港終於與內地高鐵網絡「接軌」。開通首日,港鐵嚴格執行隨身行李體積限制,因為與內地寬鬆處理的做法不同,引起乘客不滿。消息傳至內地,網民對港鐵的做法褒貶不一。一種意見認為港鐵多此一舉、自視過高、特立獨行;另一種意見則讚賞港鐵按規矩辦事,體現香港法治精神,同時批評內地鐵路管理當局長期不作為,縱容乘客攜帶超大行李上車,影響他人乘車體驗。後續港鐵是堅持按章執法,還是接軌內地「彈性處理」,對大灣區發展具有指標意義。

制度整合以何者為準 結論將大不同

港鐵按規矩辦事的做法,可能更符合一國兩制「50年不變,50年後不需要變」的「立法原意」與「初心」。新加坡國立大學鄭永年教授曾說,大灣區整合,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重要,也容易做到,但制度上的互聯互通更為關鍵,否則港珠澳大橋連通了三地,但沒有相應的通行制度,三方各行其是,只會造成混亂。制度整合以何者作為基準,結論將大為不同。

今年5月港澳辦主任轉述中央領導指示,說大灣區發展要「充分尊重特區政府的意見……同時有幾個方案都可以接受的,應盡量採用特區政府所提方案」。三地合作興建港珠澳大橋也探索出新做法,按《明報》本月1日的報道,建設標準採用「就高不就低」原則,即每項要求均採用三地當中最高的標準。三地合作,也令內地工程更接近國際標準。

香港的法治精神、恒定的行為規範,是內地希望接軌、睇齊的對象。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則喜歡把比較基準放眼全球。港人也喜歡睇指數、講排名,各類世界排名自然受關注。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第三,僅次於倫敦、紐約,「紐倫港」名副其實。但管治這個全球城市的特區政府,卻未必識得透過國際比較向先進睇齊。

以港人可能最耳熟能詳的「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為例,香港已連續多年排名第一,最近再次獲此殊榮。特區政府發出新聞稿,對排名結果表示歡迎,「這些成績來之不易,充分反映我們一直以來堅定地建立一個自由經濟體及提供公平營商環境的決心」。

不過,對於同一份排名提到對香港法治倒退的憂慮,特區政府則明確表示「不認同」及「我們……會努力透過各種途徑增加國際社會對香港這方面的正確認識」。市民不禁要問:既然排名主辦方對香港沒有「正確認識」,特區政府何以歡迎基於「錯誤認識」而評出的「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這使筆者回想起暑期在北京的見聞。筆者當日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離境返港,欣喜見到機場終於設置了自助過關通道。不過,可能是出入境要求,旅客每次使用都要先在旁邊的機器登記資料及攝像,然後再自助通關。筆者一邊登記,一邊與從旁協助的工作人員講笑:「你們這樣太慢了,怎麼跟其他國際機場競爭啊。」工作人員以北京人的豪爽回了一句:「這還慢啊?已經很快啦,你試試人工的。」言下之意,與傳統人工查驗相比,筆者應該對機場採用自助通關的進步知足了。

但其實,筆者當時心中所想的,是希望首都國際機場作為北京的門戶,能夠提供便捷優質的通關服務,與鄰近的全球四大最佳機場(新加坡樟宜、首爾仁川、東京羽田、香港赤鱲角)一較高下。不過實際看來,皇城下的工作人員只有興趣作歷史縱向比較彰顯進步,而沒有心思作國際橫向比較查找不足。

若港棄恒定行為規範 如何引領內地?

香港身處大灣區,比肩紐約、倫敦,但前述京港兩例,雖時空背景不同,箇中故步自封、邀功卸責的態度卻頗為相似。

若香港棄守恒定的行為規範,接受國際評價只是「為我所用」、「各取所需」,又如何引領內地接近國際標準?

作者是嶺南大學研究助理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