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投書】改變報導模式,媒體也可以協助預防自殺!

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的方式會影響到閱聽人的認知。 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的方式會影響到閱聽人的認知。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日前衛福部心口司公告「自殺防治法施行細則草案」,對於媒體自殺報導提出若干規範,其中「不刊登於頭版、網際網路平台首頁或過度重複報導」以及「不刊登照片、示意圖、影片或社群媒體連結」,引發媒體工作者的不同意見。

我們認為,這些建議是基於國內外的經驗與實證,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的指引,對於預防自殺有明確助益,讓媒體也可以協助預防自殺、保護社會大眾!

「維特效應」:一個名人自殺,會有更多人仿效

目前大家關切的武漢肺炎是藉著病毒在人群中散佈,類似地,自殺想法也可能從一個事件散佈到其他人,而媒體與網路則不幸成為媒介!研究顯示,特別是高風險族群,包括年輕人,以及處境與特徵與被報導的自殺名人相似的人,容易產生「認同」與「仿效自殺」。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雖然媒體過度報導自殺可能引發仿效行為,以下報導方式則被發現有助減少自殺人數,包括報導因應生活壓力與自殺危機的正面新聞,與鼓勵尋求協助等,也包含在此次「施行細則草案」的建議報導方式中。

美國社會學家大衛菲利普在1974年首創「維特效應」一詞,用來指稱媒體過度報導自殺所引發的仿效行為[1]。「維特」是德國知名作家歌德所發表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主角,因感情失利而自殺身亡。在小說一時風行之後,果真有人模仿小說主角的穿著與自殺方式而自殺!菲利普教授分析長達20年的資料,發現每當《紐約時報》於頭版刊出自殺報導時,當月全美國的自殺數經常會明顯增加。

較近期的美國研究,也發現下列報導方式與年輕人的仿效自殺有關:顯目的報導(頭版或包含圖片)、明確的描述(標題含有「自殺」一詞,或描述了自殺方式),與詳細的報導(刊載死者姓名、自殺細節,以及遺書等)[2]。世界衛生組織基於這些明確的研究結果,在2017年發表「自殺報導指引」,建議媒體6個「要」參考的報導方式,包括提供正確的求助資訊,以及6個「不要」採用的方式,包括不要將自殺新聞放在頭版等。此次「施行細則草案」正是完整包含了這「6不6要」的原則,包括媒體所關心的頭版與照片問題。

研究顯示,自殺報導的確會帶來更多自殺者

在台灣,也曾因過度報導自殺而付出慘痛代價。2005年知名藝人倪敏然自殺身亡,電視與平面媒體密集報導超過2週,包括用頭版全頁報導,大量使用照片、圖片與影片描述自殺事件,結果根據鄭泰安教授的研究,事件之後的一個月內多增加了近70個自殺死亡的案例,主要是男性,而且採用和倪敏然同樣的自殺方式[3],甚至有受訪的企圖自殺者說:「選擇自殺,我所有的痛苦都會像他一樣跟著消逝」,顯示有「仿效」效應發生。[4] 2008年歌手黎礎寧自殺身亡,也被媒體大幅報導,結果主要是年輕女性及採用樣方式自殺的人數增加,再次印證名人自殺報導的負面效應[5]

台灣燒炭自殺方法的流行,也和媒體報導有關。我們的研究發現,每當燒炭自殺的報導增加一則,隔日燒炭自殺人數會增加16% [6]。同時,網路也成為自殺方法主要的資訊來源,當週燒炭自殺的網路搜尋每增加10%,同一週與下一週的燒炭自殺人數會增加4% [7]。已公告施行的自殺防治法中,也明訂不得詳細報導或記載自殺個案的自殺方法。

減少一般非名人的自殺報導,非常有必要!過去我們曾統計,台灣所有自殺大約有10%被報導[8],然而在澳洲,只有1%的自殺被報導[9]。自殺新聞是民眾所樂見的嗎?其實不然!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的調查顯示,超過7到9成的民眾,覺得新聞報導不應出現當事人照片、個人資料、自殺方式與地點,以及遺書。台北市也曾進行調查,結果有20%的受訪者,覺得自殺新聞會加強自己的自殺念頭或行為!

此次「自殺防治法施行細則草案」,是依據證據來訂定,也是世界上首次將國際認可的自殺報導指引明確入法,讓媒體可以發揮公益、保護生命。期盼媒體工作者及所有網民,都可以在下筆與轉貼時思考:「如果是我的家人和好友,在身處危機中讀到這則新聞/貼文,有可能產生什麼正/負面作用?」一起關心彼此、守護生命。

(作者張書森為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副教授、陳映燁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陽明大學兼任教授。)


[1] Phillips, D.P., 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4. 39: 340-354.

[2] Gould, M.S., Kleinman, M.H., Lake, A.M., Forman, J., and Midle, J.B., Newspaper coverage of suicide and initiation of suicide clusters in teenagers in the USA, 1988-96: a ret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14. 1: 34-43.

[3] Cheng, A.T., Hawton, K., Lee, C.T., and Chen, T.H., The influence of media reporting of the suicide of a celebrity on suicide rat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7. 36: 1229-34.

[4] Cheng, A.T., Hawton, K., Chen, T.H., Yen, A.M., Chen, C.Y., Chen, L.C., and Teng, P.R., The influence of media coverage of a celebrity suicide on subsequent suicide attempt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07. 68: 862-6.

[5] Chen, Y.Y., Tsai, P.C., Chen, P.H., Fan, C.C., Hung, G.C., and Cheng, A.T., Effect of media reporting of the suicide of a singer in Taiwan: the case of Ivy Li.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010. 45: 363-9.

[6] Chen, Y.Y., Chen, F., Gunnell, D., and Yip, P.S., The impact of media reporting on the emergence of charcoal burning suicide in Taiwan. PLoS One, 2013. 8: e55000.

[7] Chang, S.S., Kwok, S.S., Cheng, Q., Yip, P.S., and Chen, Y.Y., The association of trends in charcoal-burning suicide with Google search and newspaper reporting in Taiwan: a time series analysis.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015. 50: 1451-61.

[8] Chen, Y.Y., Yip, P.S., Tsai, C.W., and Fan, H.F.,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gender patterns of suicide in Taiwan. Crisis, 2012. 33: 144-50.

[9] Pirkis, J., Burgess, P., Blood, R.W., and Francis, C., The newsworthiness of suicide.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2007. 37: 278-83.

瀏覽次數:1001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