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食農搜查線-上下游
食農搜查線-上下游

食農搜查線-上下游

Author: 上下游新聞

Subscribed: 146Played: 1,732
Share

Description

你好奇食物是從哪裡來的嗎?想不想認識為你種食物的人?如何用吃改變世界?來聽《上下游》就對了!《上下游新聞》有一群認真專業的記者和編輯,深耕食農領域,從泥土到海洋都是我們的調查現場,直擊蜜蜂暴斃、探索光電影響石虎、香蕉鳳梨外銷之亂、好吃芭樂怎麼選?我們帶您一起搜查食物農業的秘密。

我們的新聞保證獨立自主無業配,從每日新聞到調查報導,歷年榮獲多項新聞獎項,被評比為最值得信任的「十大即時新聞品牌」之一。我們的記者將會帶您深入現場,剖析新聞來龍去脈,也可以聽到受訪的關鍵人物親自說故事,希望大家跟著《上下游》一起,用聆聽新聞來關心愛護這片土地。

🙏《上下游》新聞需要您的支持,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https://www.newsmarket.com.tw/support/

訂閱收聽: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KKBox:https://bit.ly/3ell4Pc
Castbox:http://bit.ly/3bwZ963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意見問卷:https://forms.gle/Tg9ZoUk8sPXKU15T8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92 Episodes
Reverse
來賓: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主持:上下游新聞記者孫維揚 春天就是要追花,全台各地的杜鵑城、苦楝和木棉步道都已花開滿枝椏。其實台灣一年有十個月可以賞杜鵑,賞花行事曆怎麼安排?全台有八成杜鵑來自萬里、金山,契機居然是陽明山地價漲!苦楝超浪漫卻有個「苦」字該改名嗎?知名苦楝步道的幕後功臣原來是個理工男!西拉雅原住民個個是木棉花達人,吃喝睡都離不開它!騎車經過木棉花道會滑跤該怎麼辦?這一集跟著記者賞花、聽故事,拉著春天的尾巴,一起浪漫吧。 1:30 金山萬里是杜鵑花盆栽大本營 4:30 台灣常見杜鵑品種盤點,賞花行事曆大公開 10:20 苦楝應該改名為楝樹嗎? 13:10 苦楝有什麼實用價值? 16:35 知名苦楝樹步道怎麼來的? 19:50 台灣原住民如何運用木棉花? 23:40 木棉樹該如何賞花又沒有「副作用」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全台八成杜鵑花都來自這裡!喝陽明山泉水長大,「萬金」杜鵑王國燦爛盛放 【苦楝秘密】跟春天談一場粉紫戀愛!最浪漫本土樹種「苦」在哪?該改名嗎? 木棉花季節》木棉是西拉雅族人的便當盒,棉絮當枕頭,木棉花曬乾煮蜜茶,淡淡帶花香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上下游新聞記者孫維揚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為什麼菊花秋天要照燈、春天要遮光?長成一棵像大蘑菇的菊花盆栽是怎麼種的?為什麼記者說「送菊花跟繡球花的 CP 值最高」?繡球花種植學問多,又要搬家又要改變土壤酸鹼值為哪椿?切花、盆花品種不同差在哪?文心蘭外銷不搭飛機改搭船舶,關鍵是什麼?搶攻歐洲、澳洲市場,文心蘭花農也太厲害!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讓記者帶大家進入菊花、繡球花、文心蘭的花花世界,收藏三花知識,認識三花產業,成為三花達人。 2:00 菊花全年有產,為什麼台灣多用在拜拜? 7:10 台灣栽植菊花的困境與解方 13:20 你說的一朵跟我說的一朵不一樣? 19:40 認識繡球花的裝飾花與兩性花 22:30 土壤酸鹼值決定繡球花的花色?繡球花為何隨季節搬家? 25:00 繡球花農成功轉型休閒觀光的契機與成果 26:40 文心蘭為什麼種在石頭上? 31:30 台灣搶下日本文心蘭市場的關鍵是保鮮技術的突破 34:10 花卉業者進軍澳洲、歐洲成果斐然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歐美都愛菊花,台灣只拿來拜拜太可惜!近年產業萎縮,需加速育種、突破祭祀市場 菊花解密 》波斯菊不是菊花,花農都是數學家,一朵菊竟有數百朵花,菊花怎麼插才好看? 繡球花非花?花色為何變變變?「蒙娜麗莎」有蕾絲,「無盡夏」最常見,「婚紗」太夢幻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莓果日記農場主楊士藝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春天來了,台灣藍莓產業也正在萌芽,這集節目請來台灣藍莓先行者──莓果日記農場主楊士藝,介紹藍莓在台灣種植的狀況、優勢與困境。藍莓是少數可以連皮帶籽通通吃下肚的水果,特別適合老人、小孩。學者說國內藍莓種植面積還有擴建的潛力,但藍莓栽植可不容易,入行有哪些注意事項?現有的農場又都如何分眾經營?來聽果農一步一腳印、拓建藍莓版圖的動人故事。 2:10 藍莓有哪些品種?台灣適合種哪一種藍莓? 7:20 台灣人為什麼喜歡藍莓? 10:05 在台灣種植藍莓有哪些困難? 19:10 大品牌藍莓是擴大或壓縮小農空間? 22:30 台灣藍莓可以借鏡澳洲經驗嗎? 29:30 其他果農怎麼做? 32:30 對其他欲入行新手的建議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小農藍莓之路 01》楊士藝專攻有機高品質藍莓,強化專業育種,優質藍莓供不應求 小農藍莓之路 02》呼密農場生鮮+觀光,藍莓、黑莓、覆盆莓、草莓成「莓果樂園」 國產藍莓打出一片天,山丘藍30公頃居冠,小農藍莓也大受歡迎,學者:仍有入場空間 超級食物藍莓,在台灣也能種得好!兔眼、南高叢藍莓適地種,產量不輸國外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歐美國家花了 20 年才達成的能源轉型目標,台灣企圖在 9 年內完成,政府要兌現綠色支票,只好打造「失速列車」拚命往前衝!不只把雜糧復興基地劃成「不利耕作區」,還打算在全國一半的魚塭推行漁電共生。台灣用電需求集中在都會區或工業區,興建光電所需用地卻始終跟農漁村伸手,不公不義的綠能政策還能叫「綠」能嗎?請聽專題記者陸空調查後的「光電海」實況闡析,以及誠摰的心得分享。 來賓:上下游新聞記者林吉洋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01:35 台灣西海岸為何變成光電海? 05:20 光電開發需劃設多少面積? 07:10 不利耕作區的實際情況 09:40 漁與光電可以兼得? 14:20 何謂綠能發展區? 17:35 光電對地方文化的侵擾 20:40 光電對環境與生態的破壞 23:20 錯誤綠能「經典」案例 27:00 偏鄉為何成為綠能重災區? 32:00 公民電廠推不動,卡關在哪裡? 36:20 媒體的工作在指出「結構之惡」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破碎的西海岸 | 農田.魚塭.光電海 被困住的公民電廠 | 能源轉型獨漏的公民發電力 焦點議題 錯誤綠能犧牲農漁村相關報導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員賴榮茂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什麼樣的蓮霧種植法這麼厲害,從新竹到屏東的果農都在問,連種草莓的果農也想知道?高雄農改場研究員賴榮茂獨創的「高醣栽培法」可說是驚動武林,一改過去噴農藥、罩黑網來催出蓮霧花,而是利用累積果樹醣分達到培養花的目的,讓果農、環境、消費者三贏。 節目也跟賴榮茂聊到台灣的蓮霧品種,每個品種的身世都是一則則傳奇故事,映襯出台灣農民與研究員的專業與堅持。趁著蓮霧盛產期,來聽研究員說故事囉~~ 02:40 南洋粉紅種蓮霧:黑珍珠、黑鑽石、黑金剛的故事 07:35 泰國種蓮霧的興衰與進擊 11:05 印尼大果種育出黑糖芭比、春之戀、夏之桃 17:10 蓮霧本是夏果,為什麼變成冬天的主力水果? 20:55 蓮霧催花兩種方法都是意外發現的 27:50 何謂「高醣種植法」? 34:20 「高醣種植法」好處多,實例會說話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如何讓蓮霧花開滿枝頭?賴榮茂獨創「高醣栽培法」,不用農藥、不覆黑網,花葉茂盛強壯 【蓮霧圖鑑】黑珍珠、金剛、鑽石身世傳奇,春之桃、夏之戀稀奇,新市白蓮霧令人懷念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上下游新聞記者林怡均 主持:上下游新聞記者孫維揚 全球掀起保存特色豬種風潮,台灣也有專屬的「黑豬」,油脂豐美、肉質軟嫩,中西料理皆宜,還有一群台灣「腦粉」只愛黑豬。但黑豬產業卻不斷萎縮,為什麼會這樣?台灣本土黑豬若真的消失,會產生什麼問題? 《上下游》記者深入黑豬產業上下游,也採訪每位固守崗位的豬農、攤商、學者,剖析他們如何面對黑豬產業的困境。本土黑豬有辦法重新搶回國人的眼球、攻佔台灣餐桌嗎?來聽這一集! 03:03 主流白豬與台灣黑豬怎麼分? 05:11 肉質軟嫩「好油」多,中西名廚都愛 11:47 廚餘處理能手,剩食、酒粕、豆渣都幫忙吃光 17:03 台灣限制廚餘養豬,豬農怎麼因應? 21:23 黑豬市佔率不斷下滑,南部養豬卻難買到黑豬肉? 26:53 各家種原大不同,一種黑豬多種樣貌? 32:44 各國如何提升特色豬的地位? 35:25 保存台灣黑豬的英雄們 41:00 賣黑豬肉,讓專業的來……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進擊的黑豬,保種的世界潮流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農試所農業化學組副研究員江志峰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台灣農民技術好、產量高、育種改良樣樣都厲害,就可惜對土壤的知識不足,除了會過量用肥,也不知道該如何挽救外在條件導致的土壤劣化。全台灣 80 萬公頃農地中,酸化、鹽化土壤超過 26 萬公頃,十分驚人! 土壤專家江志峰踐行「每年改良 200 公頃土壤」的使命,利用他的專業讓劣土回春。為了幫助農民,他曾經一個月台灣繞三圈,早上在高雄割稻、下午在宜蘭插秧,為農地「開處方箋」,看到農民收成增加就有滿滿的成就感。「改變的時候到了!」江志峰呼籲,極端氣候必須提早因應,農業才能永續經營。到底要如何改變?來聽猶如土壤醫師的江志峰怎麼說。 2:30 求學過程受到土壤大師啟發 5:08 土壤調查是在「調查」什麼?如何調查? 9:55 實驗田面積遍布全台,一個月台灣繞三圈 13:30 台灣農地酸化、鹽化情況 15:50 如何拯救酸化土壤? 19:40 如何拯救鹽化土壤? 21:50 何謂「保育耕犁」? 25:20 土壤不可「偏食」,輪種效益更高 30:35 每年要改良 200 公頃土壤 34:40 農民如何賺碳匯?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讓地力返老回春,就是他的使命!農試所專家江志峰,以耕作恢復台灣農地生命力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慢島生活創辦人賴青松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台灣食米量直線下降,但清酒進口量卻不斷上升,農村需要產業支撐,如果將稻田拿來種酒米,我們自己作地酒,會是挽救稻米的出路嗎?而台灣土地上種得出地酒文化嗎? 宜蘭員山深溝小農們前往九州見學,看百年酒造如何釀酒;意外得知山中凋零農村也想要靠地酒重新出發,甚至連當年釀酒的酵母菌都要找回來!一邊要活化地酒產業,一邊要地酒文化落地,小農們在這段美好的台日友誼中學習到什麼?未來可以跟日本再有什麼合作?用地酒翻轉農村是空談還是可以實踐的夢想?請聽「資深青農」賴青松的分析! 5:25 食米量下降,如何讓青農想種田嗎? 10:00 台灣學習西方的飲酒「習慣」,但文化未落地 15:00 造訪宮崎唯一酒造,電視台全程跟拍 19:00 千德酒造大門開,可看、可摸也可嚐 22:50 人口老化、地方凋零,美鄉町想從地酒重新出發 29:20 深溝小農協助美鄉町收割酒米 35:40 不只是把米變成酒,農民動手釀才會有更多可能 40:10 地酒的文化需要長時間培養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日治時代米種大復活!任永旭復耕「古品種稻米」釀清酒,深溝好水打造「漫慢地酒」 夢幻酒米釀清酒終於成真!吉野一號做吟釀,酒體乾淨香甜,備受專家肯定 日本百年酒造社長訪台,與台灣地酒生力軍交流,期待宜蘭地酒 Level Up 地酒嘗試!台灣米能不能釀在地好酒?米品種、釀酒機械都是關鍵 延伸聆聽: EP58:打造《半農理想國》,賴青松如何找到農村復興方程式?20年務農精華一集濃縮!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主持:上下游新聞記者孫維揚 沙灘車熱潮從屏東、宜蘭「感染」到花蓮,曼波海灘是目前最熱門的沙灘車熱點。記者前往花蓮採訪,老少遊客飆沙過溪大呼過癮,業者自豪創意不斷蔚為風潮,但背後的代價卻不小。沙灘車易翻覆,遊憩風險高;業者違法經營,農地非農用且破壞生態,噪音與揚塵也讓當地居民大呼吃不消。明明是違法亂紀,中央地方卻互踢皮球,到底怎麼回事?業者、環團、居民、民代又是怎麼說?沙灘車到底能不能玩?聽完這一集就有答案! 3:45 花蓮曼波海灘為何成為沙灘車熱點? 6:00 沙灘車都是誰在玩?不是只有年輕人 9:10 沙灘車易翻車,遊客安全堪憂 11:31 寧靜農村如何受擾? 16:00 業者罰不怕,因為沙灘車太好賺? 19:22 沙灘奔馳過溪甩尾,破壞生態無人管 23:40 業者有話說:沙灘可再生、村落有回饋 26:50 記者揭各單位互踢皮球 36:00 不是要禁止沙灘車,而是希望合法納管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沙灘車調查01》飆沙過溪超刺激,碾壓生態無人知,美拍吸睛但意外頻傳藏風險 沙灘車調查02》高價搶農地蓋停車場,噪音揚塵擋路權,居民敢怒不敢言 沙灘車調查03》違反多項法規,管理多頭馬車,業者呼籲:就地合法或闢專區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秋風起、蟹正肥,您知道台灣有哪些螃蟹嗎?花蟹、青蟹、扁蟹、紅蟳如何區分?快來聽海鮮達人的「食蟹指南」。原來帝王蟹不是螃蟹!(「螃蟹一呀爪八個」,有機會看到整隻帝王蟹時不妨數數看牠們有幾隻腳?)蟹肉棒沒有蟹肉!扁蟹只有公蟹找不到母蟹!抓海蟹用籠子、抓泥蟹用腳踩!更多螃蟹大驚奇都在這一集。 另外,萬里蟹為什麼年年遲到?在台灣養大閘蟹有沒有環境風險?喜歡吃蟹,就要在乎漁業永續管理,到底要怎麼聰明吃螃蟹未來才不會「無蟹可及」?請一起來關心。 1:20 螃蟹如何區分?萬里「三巨頭」是指哪些海蟹? 5:20 捕捉海蟹的工具是什麼?有專門的捕蟹人嗎? 8:40 澎湖扁蟹趣事多,蟹肉棒是用扁蟹作的嗎? 11:08 帝王蟹居然不是螃蟹 12:30 紅蟳、沙公、沙母、處女蟳通通是青蟹 16:50 養殖大閘蟹可能產生什麼環境威脅? 20:40 台灣每年進口多少螃蟹?哪些是進口螃蟹? 25:20 繁殖期吃螃蟹是否違反「永績」原則? 31:15 想要漁業永續,消費者可以做什麼?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蟹蟹家族01》來認識萬里蟹三巨頭!鮮甜海蟹怎麼挑?台灣螃蟹全攻略 蟹蟹家族02》紅蟳=青蟹?沙母沙公菜蟳處女蟳怎麼分?解鎖最熟悉的潮間帶美味 蟹蟹家族03》悠游溪流湖泊的淡水蟹:本土毛蟹vs.進口大閘蟹,養殖外來蟹苗當心入侵種危機 遲到的花蟹三點蟹石蟳終於進港!萬里蟹去哪裡?缺少精確統計,難做科學研究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EP81:與水共生舊聚落,共煮分享長照村,社子島需要的是「整體開發」嗎? 來賓:《城中一座島》作者張式慧、柳志昀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提到社子島,大家腦中浮現的印象是什麼?淹水、落後、違建、抗爭?看似「亟待開發」的社子島,實際上有著獨特的歷史紋理、豐美的人情風景和美麗的河岸水路,更是台北市重要的葉菜產區。只是早年的「限建禁令」像緊箍咒一樣讓他們難以發展,而歷任首長對它的想像又僅有經濟開發利益。《城中一座島》用一本書的厚度與誠意,回顧並梳理複雜、糾葛的歷史脈絡與長達 50 年的開發爭議,更利用多達六成的篇幅,介紹社子島不為外界所知的面貌。 這集節目邀請《城中一座島》作者之二:柳志昀和張式慧,一個循著城市的掌紋,帶聽眾認識社子島的聚落、宗教、人與人交會的節點;一個翻譯流水的語言,讓大家領會社子島多元的農業生態、濱水而居的生活和城市難得一見的天然長照村。都市人稱羡的生活是這裡的現在進行式,請跟著兩位作者走一趟社子島,一起來思索什麼是一個地方進步與否的定義? 6:20 「社子島時區」展現居民的生活節奏 10:20 社子島自外於都市的農業生態 14:10 社子島多元又有趣的宗教信仰 18:25 特殊的土地公產制度:李復發號 21:20 社子島居民與水的關係 24:10 老人趴趴走的天然長照村 34:55 開發 vs. 保留不該是零和賽局 38:40 全台有 162 件區段徵收ing……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書摘】走進《城中一座島》,認識社子島聚落紋理與產業生態,拆解 50 年開發爭議 看見社子島01》台北最後的鄉村!種菜燒香收留流浪神,守衛「心內的鑽石」的人們 看見社子島02》區段徵收下被撕裂的孤島,親族爭產、里長遭罷免,50 年矛盾一次爆發 「一座城市的偉大在於孕育文化,而非開發土地」── 社子島環評居民表達心聲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花蓮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劉啟祥、柚農陳金河、上下游新聞記者孫維揚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中秋過後,好吃的文旦都成了「過期商品」,不只《上下游》記者在瑞穗親眼目睹至少三處「文旦山」被棄置路旁,媒體也報導河川地被堆了幾萬斤的文旦「打算作堆肥」,農民血本無歸,而這樣的情事可能年年都在發生。 台灣文旦產量過多,雖然經營直銷客戶、以「箱」計價出售的柚農生計都不成問題,但是文旦量大交盤商或貿易商的柚農卻面對產銷失衡的危機。加工、減產、轉作,到底哪條路才是坦途?這集節目請來花改場的柚子專家劉啟祥細說從頭,為柚農們撥開迷霧;另外還有柚農陳金河連線分享他種植早收果的經驗,以及上下游新聞記者孫維揚連續兩年的產地觀察,內容精彩豐富,請務必收聽。 2:45 台灣文旦產銷輪廓 6:40 去年與今年瑞穗產地的狀況 10:20 瑞穗柚農的 M 型化分布 15:30 早收果的目標與成效 18:50 早收果柚農的分享 26:10 轉種其他作物是否可行? 33:30 柚農應該種植加工品種的果樹嗎?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瑞穗文旦危機01》大量文旦無人收購棄置,近2成產量滯銷,外銷轉型路迢迢 瑞穗文旦危機 02》產銷失衡六大解方!加工、減產、錯開產期或擴大鮮食市場? 柚子危機解密 01》文旦多重宇宙釀風暴,產量過大是病根,政治收購角力,加劇產銷失衡 柚子危機解密02》文旦渾身是寶,加工卻十分艱難,發展清潔用品、截切鮮果是否能突破重圍? 柚子危機解密03》鮮食為文旦最適市場,如何打破中秋魔咒,拉長銷售期?專家提供長短期解方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上下游新聞記者林怡均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蛋荒當前,小小一顆雞蛋變成子彈,不只讓農業部長中槍下馬,還掃射全台弄得人心不安、社會輿論沸沸揚揚,為什麼雞蛋接連出包?如何解決蛋荒又維持國人食安?農政單位與專家、農民各有看法。面對雞蛋漲價,又擔心進口蛋不夠新鮮,消費者該怎麼做?蛋雞產業的未來關乎國人餐桌上的雞蛋來自何方,事關重大,這一集非聽不可! 2:40 台灣近半年的雞蛋供需變化 7:00 雞蛋放四個月還可以吃嗎? 13:20 液蛋爭議幾時休? 17:40 何謂食品加工的實質轉型 22:20 真的有人在囤蛋?台灣有雞蛋黑市? 29:30 台灣雞蛋應該洗選嗎? 33:40 密閉式水濂雞舍是產業的解方? 36:00 台灣蛋雞產業可有未來? 37:35 未來餐桌上的雞蛋來源國決定在消費者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雞蛋爭議凸顯制度缺失!進口雞蛋出品日無標示,進口原料不必標註原產地,如何保障食安? 雞蛋十問》雞蛋放四個月可以吃嗎?缺蛋是否將成常態?從雞蛋到餐桌經歷哪些過程? 液蛋十問》進口蛋做液蛋有食安疑慮嗎?液蛋是怎麼做的?營養午餐禁用液蛋合理嗎? 進口蛋變茶葉蛋就是「台灣蛋」,做液蛋則是「外國蛋」,標示準則如何判斷? 評論》全面解析缺蛋與蛋價真相,污名進口蛋或蛋商囤蛋,除了引發恐慌無濟於事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彰化縣水禽協會理事長吳鴻基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中秋節很難不吃得跟月亮一樣圓,因為包了鹹蛋的月餅實在太誘人。鹹蛋的媽媽是褐色菜鴨,大家一定要感謝牠,不只讓台灣鴨蛋自足,還可以外銷滿足其他華人市場。 大啖月餅蛋黃酥之餘,中秋節也不妨試試鹹蛋 DIY。至於鹹蛋黃用來包月餅,那蛋白去哪裡?鹹蛋如何變身「平價烏魚子」?皮蛋豆腐醬拌飯是哪一招?鴨蛋加工品要怎麼挑?怎麼保存?關於鹹蛋的知識與趣聞,趕快趁中秋節學起來。 3:15 褐色菜鴨是全世界最會下蛋的蛋鴨 6:00 台灣鴨蛋不只自足,還可以外銷 8:40 鹹蛋的兩種作法 12:20 雞蛋、鵪鶉蛋、駝鳥蛋可以用來作鹹蛋嗎? 17:50 金沙超流行,從鹹到甜、從熱到冰都能加 21:30 皮蛋怎麼作? 24:55 鴨蛋加工品怎麼挑?怎麼保存? 27:00 鹹蛋、皮蛋私房料理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鹹蛋黃解密》紅土鴨蛋、鹽水鴨蛋差在哪?雞蛋不能做鹹蛋黃?取蛋黃後蛋白去哪裡? 多了益生菌,鴨蛋美味不腥騷!鴨子如貓愛乾淨,吳鴻基打造友善鴨場 全球吹起鹹蛋風,畜試所研發金沙蛋黃粉蛋黃油,健康無添加,日本杜拜也買單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副研究員呂昀陞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雪白菇是白化的鴻喜菇,金滑菇不是壞掉的金針菇,白木耳確定不是銀耳,杏鮑菇是雲朵菇的表親……菇菇家族大點名,有的口感像牛排、有的長相像珊瑚、有的從貴參參到價格親民、有的從沒人愛到超受歡迎。太空包是台灣人發明的,「環控設備」可以讓菇變大、變小、變長、變短變變變!菇菇趣聞一籮筐,聽完這集,保證菇菇吃起來更美味。 1:55 菇是真菌,非植物,甚至更靠近動物 5:45 菇類營養高,但吃多了會拉肚子? 7:45 台灣種菇歷史久、技術好 12:00 洋菇王國的頭銜怎麼丟失的? 14:45 新菇種是怎麼選育的? 16:20 調整環境條件就能種出不同的菇體 20:40 金針菇曾經貴參參 24:30 大多數的菇都可以煮成甜湯 30:30 雲朵菇來自新疆、「秀珍」菇真有其人 35:35 太空包是台灣人發明的 42:00 路邊的野菇不要採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菇菇圖鑑》雲朵菇好古椎,波特菇近似牛排,杏鮑菇本來沒人愛,秀珍姑真的有秀珍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美食旅遊記者陳志東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來去農場住一晚──如果您的印象還是停留放天燈、作彩繪、晚餐後唱卡拉 OK,請來看看改頭換面的休閒農場。台灣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在農村,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農作物在生產或加工,這樣的特色嫁接在觀光上,讓休閒農場串連起農業、土地、旅遊與生態,不只吸引國外遊客,連旅遊業者也來取經。 同時,921 地震後興起的田媽媽餐廳也脫胎換骨了,原本只是家政班的媽媽們開餐廳,但隨著專業團隊的輔導,各地的田媽媽都慢慢走出自己的特色,他們瞭解在地食材,除了端得出好菜,也說得一口好菜,而且說得抬頭挺胸,說出「食材生產者」的驕傲。 全台灣最會玩轉農業的美食旅遊記者陳志東帶路,一起作起司、嚐蜂蜜、綁烏魚子,玩點不一樣的! 1:50 美食旅遊記者從關心食材開始走入農地 7:50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的濫觴:觀光採果 12:30 第二代返鄉接手休閒農場帶來的改變 17:00 代間衝突如何解決? 21:45 休閒農場有趣的課程:作起司、嚐蜂蜜、綁烏魚子 32:30 台灣休閒農業吸引國外業者來取經 34:50 田媽媽餐廳在 921 後興起 37:50 美食記者跟田媽媽學到的食材知識 42:20 田媽媽的韌性與對地方的回饋 47:00 農業多樣性應該成為台灣旅遊的特色 ★ 訂閱上下游《食農搜查線》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apple.co/3eC5nDJ SoundOn:http://bit.ly/3qvh4hN Spotify:http://spoti.fi/3v9hKNi KKBox:https://bit.ly/3ell4Pc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VugLY Castbox:https://bit.ly/3FRWRLh 延伸閱讀: 從求生到蛻變,休閒農場不一樣了!扎根農業,創「療癒+食育」美學新風貌 200 年的龍眼家族傳人,吳侃薔夫婦耕煙柴焙桂圓,旅宿《迎山》體驗討山人生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鮮乳坊創辦人、獸醫師龔建嘉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早餐一杯鮮乳、午後一杯拿鐵、假日再犒賞自己來個牛奶鍋,這是許多人的飲食日常。鮮乳是國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也是討論國家糧食安全時不可缺席的要角。原本台灣鮮乳自給率高達九成,但加入 WTO 後引發一股離酪潮,業界重新洗牌。如今台紐貿易協定又要求台灣對紐乳開「零關稅」大門,勢必對國產鮮乳造成重大衝擊。 紐西蘭是全球最大的乳品出口國,紐國政府傾國家之力輔導酪農、補助乳品,讓紐乳極具國際競爭力。面對這場不公平的比賽,台灣酪農也勵精圖治,導入飼料配方、整合軟硬體設施,乳品品質大為提升,但在地生產、在地運送的優勢,卻仍可能不敵進口乳品的低價攻略。台灣酪農業該何去何從?他們提出的連署有哪些訴求?關心國產鮮乳的消費者可以採取什麼行動?獸醫阿嘉的精闢分析,千萬別錯過。 2:20 進口的「液態乳」是什麼?國產鮮乳有哪些優勢? 7:30 國產鮮乳的保價、保量收購 12:45 台灣到底有沒有發展酪農業的本錢? 15:30 台灣酪農產業的發展歷史:酪農專業區與在地風土的關係 20:25 台灣酪農面對的是一場不公平的競爭 23:40 政府如何輔助加工乳製品的國外案例 27:40 在地生乳才能展開附加產業鏈 28:50 四大訴求:提出配套措施、建立「國產」標示、限制抽成上限、規劃調節機制 35:30 鮮乳、牛奶、乳飲品應該要有明確的標示與定義 42:00 我們想要的台灣農業價值是什麼? 想以行動支持國產鮮奶,可以參與消費者連署(https://reurl.cc/mDbNkG)。 延伸閱讀: 讓我們的孩子繼續喝優質國產鮮乳!紐乳進口衝擊大,業者籲農業部提出政策白皮書 國產起司困境》法規不友善、門檻千萬元起跳,業界籲比照國外修法,給小農一條生路 鮮乳四大品牌掐住生乳收購價,飼料狂漲全靠酪農燒錢苦撐,陷生存危機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官網:](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來賓: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林宗岐 主持: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不論是四處竄爬、把你家當牠家的疣胸琉璃蟻,或是滿天婚飛、猶如群魔亂舞的扁琉璃蟻,惱人的琉璃蟻來襲,你也是超崩潰的受害者嗎?琉璃蟻的危害有日漸北移的趨勢,目前已有新竹的案例,誰是下一個受害者? 面對琉璃蟻,不再束手無策。台灣螞蟻專家林宗岐分享琉璃蟻防治全攻略:餌劑怎麼調配?如何誘殺?何謂二階段防治?改善路燈可以減少琉璃蟻婚飛嗎?最詳盡的防治指南都在這一集,趕快收藏! 2:05 琉璃蟻為何叫琉璃蟻?何時出現在台灣? 4:50 為什麼琉璃蟻總是「千軍萬馬」出沒? 8:20 疣胸琉璃蟻的具體危害有哪些? 11:50 疣胸琉璃蟻會趕走草蛉、瓢蟲,天敵防治破功 19:50 扁琉璃蟻爆發竟然是因為路燈改裝 LED 燈泡? 24:20 餌劑到底怎麼調配?怎麼使用? 27:50 二階段防治雙管齊下:餌劑 + 肥皂水/室內 + 室外 32:20 琉璃蟻防治該由政府哪個單位負責? 39:50 基礎科學研究人才需要長期培養 🙏《上下游》新聞需要您的支持,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https://www.newsmarket.com.tw/support/ 延伸閱讀: 琉璃蟻大軍來襲,專家:需二階段防治、清理緩衝帶、長期抗戰 疣胸琉璃蟻災擴大九縣市,有北遷趨勢!農委會環保署擬長期抗戰措施 琉璃蟻大軍壓境,農田住宅全被出征,蟻害蔓延全台怎麼辦?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本集來賓: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主持:上下游新聞資深記者蔡佳珊 在高山上務農的都是什麼樣的人?上下游記者長期蹲點發現,雲霧中原來有個梁山泊,各方族群匯聚於此,有人來淘金,有人來找自由,有人是異鄉過客,也有人在此扎根一輩子,他們都是有故事的「墾山的人」。 高山農業雖常受輿論撻伐,但這歷史共業最初是由政府帶頭開墾,解鈴仍須繫鈴人。那高山高麗菜到底可不可以吃?高山茶能不能喝?一般民眾該如何用消費力量扭轉局勢?請聽記者詳盡剖析。 1:47 墾山的人是怎樣的背景?真的可以賺很多錢? 4:52 高山蔬菜的江湖規矩是?農民和菜販的關係 9:03 平地人以前是幫原住民耕作,為何會反客為主? 12:46 失聯移工在高山農業的角色舉足輕重,他們在山上的生活樣貌是? 19:20 政府單位看到高山崩壞照片,反應竟然是? 23:22 高山農業該如何導正?專家怎麼說?已有農民開始改變 26:16 我們還可以吃高山高麗菜嗎?民眾該怎麼「用吃護山林」? ⭐ 延伸閱讀: 【重磅調查: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 | 戳入 60 年病灶,直擊 7 大山區】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https://forms.gle/Tg9ZoUk8sPXKU15T8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上下游》新聞需要您的支持,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https://www.newsmarket.com.tw/support/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本集來賓:上下游新聞總編輯楊語芸 主持:上下游新聞資深記者蔡佳珊 「看見台灣」紀錄片中,破碎山頭景象震驚觀眾,然而我們的山為何會變成這樣?高山農業是毀山滅林的禍首嗎?夏天可以吃高山高麗菜嗎?種種爭議都需要深入訪查才能明辨,不過山上農村偏遠、極少人關注,《上下游》費時一年多,記者孤身犯險長期蹲點,進行史無前例的深度田野調查,寫就這一系列「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專題報導。 記者發現,高山農業不是非黑即白,最早是政府帶頭墾山,還以溫帶作物創造「農業奇蹟」,為何後來歪樓了?如今高山農業該怎麼撥亂反正?請務必收聽上下游版本「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2:52 為何要深入報導高山農業?查訪長達一年多 4:56 在山上長期蹲點要克服哪些難題?幸有神明保庇 9:07 如何鎖定調查範圍熱區?高麗菜前三大產區竟都在山上 11:25 農業是怎麼上山的?蘋果賺錢用布袋裝的黃金年代 16:10 溫帶水果演變成高山茶和高麗菜,山林崩壞加劇 16:59 最爛山路走N遍:力行產業道路驚險實錄 22:57 高山異常白頭!農業行為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 26:20 政府忽視濫墾,數據兜不攏,記者自抓圖資調查上萬公頃 ⭐ 延伸閱讀: 【重磅調查: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 | 戳入 60 年病灶,直擊 7 大山區】 ⭐ 聽完這集節目,請幫忙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更進步:https://forms.gle/Tg9ZoUk8sPXKU15T8 ⭐ 請大家給我們五顆星推薦評論,讓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美好的食農故事~ ⭐ 有悄悄話也可寄到意見信箱:info@newsmarket.com.tw 🙏《上下游》新聞需要您的支持,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https://www.newsmarket.com.tw/support/ 認識上下游: 官網:https://www.newsmarket.com.tw/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dmark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ewsmarket.com.tw/
loading
Comments (1)

Steven Shyu

加油

May 17th
Reply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