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與科學家之爭:誰主星宿之名?

A+A-
佛萊明畫家 Frans Francken II 作品,描繪海神 Neptune 與妻子 Amphitrite 的勝利。 圖片來源:Arte & Immagini srl/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如今我們抬頭仰望穹蒼,會發現繁星都掛有希臘神祗之名,彷彿接通數千年前的神話世界,但原來有部分名字,可是歐洲天文家遲至 19 世紀才加上。在那個崇尚科學理性祛魅的年代裡,科學家何解要為星空再添一抹神話色彩?美國天文歷史學家 Stephen Case 梳理歷史脈絡,發現看似有違理性潮流的命名背後,牽涉 19 世紀英國與歐陸天文學界的激烈論爭,交織著個人與民族榮辱的故事。

攝於 1867 年的赫歇爾肖像。赫歇爾在天文學貢獻超卓外,也推動了攝影技術發展。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19 世紀中葉,天文學家赫歇爾(John Herschel)為公認的英國科學界翹楚,不但繼承有「恆星天文學之父」美譽的父親威廉(William Herschel)衣缽,又被維多利亞女王冊封為男爵,其於 1830 年代出版的「試論自然哲學研究」(A Preliminary Discourse on the Study of Natural Philosophy)更成為暢銷書,影響一整代英國思想家,由哲學家米爾(John Stuart Mill)到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Charles Darwin)都受其啟發,使赫歇爾成為維多利亞時代科學界的實際代言人。然而 1846 年秋季,赫歇爾正寢食難安 —— 他捲入一場英國與歐陸天文學界的糾紛,其調解方案將決定太陽系行星之名。

1846 年,法國天文學家勒維耶(Urbain Le Verrier)透過數學推算,成功偵測出海王星運動的軌跡,確認其為太陽系第八大行星。這項發現既擴闊人類對太陽系規模的認知,又是科學界首次利用數學分析發現天體。但英國天文學界對此深深不忿,為數不少的科學家指證,生性害羞的劍橋大學退休數學家亞當斯(John Couch Adams)早就推算出海王星軌跡,奈何行事沒有勒維耶高調,結果未受學界重視。

究竟誰人發現了海王星?這爭議引發英國與歐陸學界激辯,連原本置身事外的赫歇爾也備受壓力,不少科學家期望德高望重的赫歇爾擺平糾紛,而不好與人衝突的赫歇爾也不負所望,很快便施展純熟外交手腕,平息事件。在他看來,偵測到海王星不是個人或民族榮辱問題,而是理性與科學勝利的象徵。勒維耶及其夥伴都滿意這個結論,翌年赫歇爾更安排勒維耶與亞當斯在其家中會面,以示他們「共同發現」了海王星。

然而,勒維耶隨即為赫歇爾帶來了新難題:應該按甚麼法則命名新行星?其他古代已知的行星,全部都以羅馬神話人物命名 —— 以信使神 Mercury 命名的水星、以愛與美女神 Venus 命名的金星、以戰神 Mars 命名的火星、以眾神之王 Jupiter 命名的木星、以農業之神 Saturn 命名的土星。但「海王星」當時卻是一顆未命名的新發現行星,究竟崇尚科學理性的 19 世紀,應否依據傳統以羅馬神祇命名星體,還是應該革新傳統?

勒維耶提倡要破舊立新,他在夥伴的鼓勵下大膽建議,以自己的名字為第八大行星冠名「勒維耶星」;為了籠絡赫歇爾的支持,他甚至提出把天王星命名為「赫歇爾星」,以紀念其父威廉在半世紀前發現這顆第七大行星,結果弄得赫歇爾處境尷尬,左右為難。事實上,威廉在 1781 年發現第七大行星時亦曾打破傳統,以英王佐治三世(George III)為新行星冠名「佐治之星」(Georgium Sidus),只是如此獻媚又鼓動民族主義的命名,似乎不受討好,科學界反而較常以古希臘天空之神 Uranus 稱呼第七大行星。

對於赫歇爾而言,勒維耶的提議並非讓家族揚名立萬的機會,而是另一場衝突的導火線。假如他動用自身權威,提倡以發現星體的科學家命名新行星,英國天文學家也會申訴,為何第八大行星不叫「亞當斯星」。當時赫歇爾向任職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的好友惠威爾(William Whewell)訴苦,他在信中提到:「我實在受夠了…… 我已經在法國受盡咒罵,我不想說三道四,以致在英國也受到痛恨。」

為避免正面衝突,赫歇爾拒絕就行星的命名表態,反而公開探討圍繞行星公轉的衛星名字,以此迂迴方式間接否決勒維耶的建議,同時凝聚科學界的新共識。

1851 年英國出版社 James Reynolds & Sons 出版的教學輔助工具,上面印有太陽系八大行星與月球圖像,其中第八大行星命名為 Neptune。 圖片來源:SSPL/Getty Images

希臘神祗戰勝了數字

實際上,歐洲對衛星的命名,相比行星命名更無章法可言。自科學革命以來,歐洲科學界已經多次在已知太陽系行星附近,發現圍繞其公轉的小衛星,這些衛星命名沒有統一規則,神話人物、政治領袖亦曾經派上用場。後來天文學家索性以合乎理性,理應不具爭議的數字命名衛星,但隨著時日推演卻把問題愈弄愈複雜。

1655 年,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為土星發現第一顆衛星時,還未有命名需要;但隨著熱那亞天文學家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陸續為土星發現多 4 顆衛星,問題便漸變複雜。卡西尼決定以數字順序為衛星命名,最近土星的衛星叫「土衛一」,其次是「土衛二」如此類推,結果每發現更近土星的新衛星,所有衛星都必須重新排序,反而釀成認知混亂。當赫歇爾父親威廉在一個世紀以後,再發現多 2 顆更接近土星的衛星時,問題已經變得相當棘手。

在赫歇爾眼中,這套約定俗成的數字命名法,既不實用又容易出錯。早於 1830 年代,赫歇爾在開普敦研究南半球星空時,就主張要以希羅神話人物命名土星的衛星,以避免數字造成混淆,但相傳 Saturn 在神話中吞食了親生子女,故無法以其子女命名衛星,因此他建議用其泰坦族兄弟姐妹的名字:Mimas、Enceladus、Tethys、Dione、Rhea、Titan、Iapetus。

赫歇爾多年未有公開主張,直到收到勒維耶來信,籠絡其為第八大行星冠名「勒維耶星」的同日,他才首次在日記以泰坦族名字正式稱呼土星衛星,前後相隔足足 10 年;他更於 1847 年出版開普敦觀星報告 Cape Results,趁機為土星衛星的命名一槌定音。由於報告為史上首份以望遠鏡完整勘測夜空的紀錄,廣受全球天文學界青睞,報告同年更呈獻維多利亞女王,並出口海外,使其星體命名法則得以廣傳。拉塞爾(William Lassell)翌年發現另一顆土星衛星時,便立即採用泰坦族名字命名新星。

赫歇爾貌似是在解決土星衛星的命名混亂,實際上卻「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背後顯然衝著勒維耶的建議而來。在歷史轉捩點上,赫歇爾重建以希臘羅馬神話人物命名的系統,主導了天文學界的星體命名取向;赫歇爾放棄父親之名高掛星空的機會,更顯得其意見有舉足輕重的分量,使「勒維耶星」主張難入主流;同期,天文學界也為第八大行星賦予古羅馬海神王 Neptune 之名。

如此滿天神祗,看似有違以科學理性祛魅的潮流,也被批評是歐洲中心主義,實際上,赫歇爾卻是透過召喚希羅神祗,使得個人與民族野心不會沾污穹蒼,為浩瀚星空守住片刻的寧靜。時至今日,外太空星體的命名已交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專責管理,但太陽系的行星和衛星名字中,個人和民族始終佔不上一席位,背後實有賴赫歇爾兩個世紀前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