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撕裂的美國:因趁火打劫而失焦的平權議題,與關心精品店被砸更勝黑人權益的貴婦們

被撕裂的美國:因趁火打劫而失焦的平權議題,與關心精品店被砸更勝黑人權益的貴婦們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令我備感遺憾的是,美國至今仍存在的種族不平等議題,在如今仇恨暴力升級下已日漸失焦;周遭大部分的人對於這些議題的反應,因此要不是漠不關心(覺得不要燒到我家、或我愛逛的有機超市就沒事),要不就是覺得抗議人士=燒車搶劫人士=非裔=暴民=不該被同情。

「我夢想著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馬丁路德金恩博士

馬丁路德金恩的女兒伯尼絲.金恩(Bernice King)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金恩博士年幼時候曾有一個非常要好的玩伴,每天下課放學總會和他一起玩,兩個小男孩很快就成為最好的朋友。

但是當小男孩的父親發現兒子的玩伴是金恩的時候,嚴厲禁止兒子和金恩往來,只因為金恩的膚色是黑色,而這小男孩是白人──從此金恩再也沒有見過他。伯尼絲說,許多人都認為金恩的非裔平權運動(俗稱的黑人運動)開始於 1955 年的 Montgomery Bus Boycott(註),其實不然。

對金恩來說,當這個小男孩離開他的時候,非裔平權運動就在他的心裡萌了芽:「父親想要的,是他的朋友可以回來。」

洛杉磯宵禁、暴動四起

你看過《蝙蝠俠》嗎?從上個周末開始,我覺得自己正活在真實世界的高潭市(Gotham City)裡。

至截稿前,洛杉磯全郡進入宵禁已經第四天。全美四處在這周末更發生了許多起暴動:商家門窗遭打破、東西被偷、警車被火燒、牆壁被破壞等無序行動難以控制。洛杉磯居民被規定特定時間以後必須在家(每個城市都不一樣,大都是晚上 6 點開始,但從下午 1 點到 8 點的宵禁時間都有);除非有必要情況,比如上下班或去醫院等。加州州長宣布洛杉磯「再度」進入緊急狀態──只不過這次不是因為病毒,而是因為暴動。

暴動原本以洛杉磯市中心附近為主,後來持槍搶商家的行為卻延伸至比佛利山莊、Grove 附近、和聖塔莫尼卡等,甚至連主要幹道 110 號和 101 號公路都分別因暴動中斷過。

洛杉磯居民因此人心惶惶,不少名牌店和蘋果店家被搶,住在西區的友人I甚至說看到許多人拿著大箱子來「接收戰利品」。除此之外,搶案也在洛杉磯「遍地開花」,除了華人區之一的 Alhambra 遭殃之外,最近一起超市搶案,離我家更只有 10 分鐘車程的距離。

暴動的導火線,正是來自於接二連三的非裔種族歧視案件:先是 Ahmad 慢跑時無端被白人父子檔開槍殺害,接著又是 Floyd 在密尼蘇達州因為被人指控使用假鈔,而遭到逮捕,其後被白人警察將膝蓋踩在他的脖子上活活踩死,這一切剛好被路人用手機拍到,影片被放在網路上,造成全美沸騰。

至截稿前,洛杉磯全郡進入宵禁已經第四天。全美四處在這周末更發生了許多起暴動。圖/Shutterstock

火上澆油的「挑釁式回應」

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則可說是川普總統的回應:川普先是譴責 Floyd 的案件中警察處理不當,但沒多久卻又在自己的推特上面,說這些抗議人士都是 Thugs (有暴力傾向的罪犯,通常用來形容非裔居多);接著又說 “When the looting starts, the shooting starts”,還威脅白宮附近的 Black Lives Matter March 抗議民眾再不乖,就放「凶狗」出來以及拿武器出來鎮壓⋯⋯等等。

推特隨後把川普的數篇推文隱藏,因他違反該社群平台「禁止煽動暴力」的政策。

由於這個挑釁式的回應,讓紛起的抗議事件更加失控──放火燒車和搶劫商家的活動,開始大量在美國各大城市蔓延。

When the looting starts, the shooting starts 這段話,其實據稱出自 1967 年的邁阿密警察該名警察歧視非裔多年,被 NAACP 抗議之後,他自豪地說,邁阿密之所以沒有暴動,全都因為他對非裔的鐵腕政策,就是誰敢暴動,他就對誰開槍(when the looting starts, the shooting starts)。川普這個火上澆油的發言一出,震驚美國大眾。而他被批評後的反應則是:「啊我怎麼知道這個用語的背後歷史來源。」

「他們跟我們不同掛」

我認為這場全美蜂起的種族平權抗議行動發展到現在,最令人感到無奈之處,是明明主張和平的抗議,卻因有暴民趁火打劫而頓失焦點:例如根據洛杉磯 CBS 的新聞報導,在洛杉磯長灘(Long Beach)區域的抗議原本都是和平進行的,但 6 點宵禁開始之後,卻有另外一群人抵達現場後直接開始搶劫附近商家。

為 George Floyd 不平的和平示威人士,盡力去攔截阻止這些趁火打劫的人,並且大喊「他們跟我們是不同掛的!」(They’re not with us.)事實上不只在洛杉磯,在費城,警方也證實大部分的和平抗議人士和趁火打劫者並非同一團體。但或許有不少人因防疫的關係在家悶太久,對政府公權力充斥不滿與憤怒、也可能因生活面臨困境,便利用這個機會趁機發洩一番,也可憐了這些無辜受牽連的商家。

於是,事態發展至今,反而造成許多人更將「平權運動支持者」和「趁火打劫的暴民」、甚至長期存在美國社會的種族刻板印象牢牢綁在一起:如果說美國主流社會對於亞裔人士的刻板印象是「乖、好欺負、逆來順受,國家給你甚麼都該叩謝皇恩⋯⋯」的話;那麼這個社會對於非裔人士的印象,則是「好吃懶做、惹事生非、沒受教育、喜歡開槍放火⋯⋯」。這當中有許多刻板印象來自百年以前的大西洋奴隸貿易;事實上在美國,白人至上的心態自開國以來便存在,時至今日,也仍在社會制度中有著對非裔的種種「實質不平等」。

即便南北戰爭早已結束逾 150 年、馬丁路德金恩「我有一個夢」的演說言猶在耳,甚至在 2008 年人民還選出了一位(半)非裔總統,種族議題至今依舊不斷地撕裂美國,至今仍未停歇。

事態發展至今,反而造成許多人更將「平權運動支持者」和「趁火打劫的暴民」、甚至長期存在美國社會的種族刻板印象牢牢綁在一起。圖/Shutterstock

因暴動、對立激化而被忽略的事實

在暴力事件下不斷極化的事態,如今顯然已讓沸騰中的美國社會,難以理性面對長期存在其中的結構不平等問題。但在此時刻,且讓我們暫時冷靜地看一下目前仍存在於美國社會中的種種族群議題:

根據《富比世》的報導,非裔美國人在買房時最容易被拒絕貸款(儘管所得條件與其他族裔相等):在 2016 年時,非裔人士有高達 21% 的機率會被拒絕,而全國的貸款拒絕比例在同時間則僅有 9.8%。這也導致黑人和白人擁有房產的比例相差了 30.3%──其中比例最懸殊的,則是密尼蘇達州的首都明尼阿波利斯(你沒看錯,就是 George Floyd 的案發城市),差距高達50%。

除此之外,當非裔美國人做生意時,他們比白人更難拿到政府的補助:根據美聯儲的資料顯示,有一半以上的非裔企業或生意,在申請貸款時遭到拒絕,這數目是白人的兩倍;在申請信用卡時,也比其他族裔更容易被拒絕。

《富比世》的報導更進一步指出,在 2019 年的時候,非裔被警方殺死的機率是白人的 3 倍,同時比起白人,又有 1.4 倍的機率是在沒有持槍下的狀況被警方射殺。令人難過的是,自 2013 年至2019 年中間,有高達 99% 的警方涉嫌執法過當命案,最後都沒有被定罪。

而根據 2018 年的美國人口調查,在美國最多貧窮人口的族裔為原住民(25.4%),其次就是非裔(20.8%),最後才是白人(10.1%)。可悲的是,大多數的美國人都以為這些「讓白人多數占盡一切好處」甚至極其扭曲的社會系統,本來就是應有常態。紐約非裔牧師 Cami King 表示:對於不是非裔的美國人來說,種族不平等的議題沒有灰色地帶,要不就跟著白人至上的不平等社會框架走,假裝沒看到這些不公義的地帶;要不就得努力打破舒適圈,去研究並了解非裔在美國的不平等歷史。

除此之外,《Atlantic》社論也指出:「美國歷史上,『合理』使用暴力的特權是『白人族群限定』,這個權力卻從未被賦予非裔。」例如美國建國,本身就是血淋淋、當中亦充滿暴力與犯罪的革命,但因為它們是白人發起的抗爭行動,在歷史上於是被定調為『英雄行徑』;同樣的手段,若發聲在非裔身上,則被詮釋為『罪犯』和『暴民』⋯⋯。」

報導指出,就連馬丁路德金恩在非裔平權運動時期,堅持使用的非暴力抗議方法,最終也僅是換到了一個他被暗殺(也充滿暴力)的結果,更導致全美上百個城市因此再次暴動紛起──然後這個白人至上的社會輿論,就又再次地失去了焦點,認為「非裔就是有攻擊性、愛殺人放火,活該活在社會的底層。」(有沒有聽起來很熟悉?)

對此事件漠不關心的「其他族群」

令我備感遺憾的是,美國至今仍存在的種族不平等議題,在如今仇恨暴力升級下已日漸失焦,周遭大部分的人對於這些議題的反應,因此要不是漠不關心(覺得不要燒到我家、或我愛逛的有機超市就沒事),要不就是覺得抗議人士=燒車搶劫人士=非裔=暴民=不該被同情。

住在洛杉磯西區的營養師妮妮告訴我,雖說她家附近有著不少抗議活動,但大部分的活動都非常平和,和新聞上的燒車人士有所差異。除此之外,她感到訝異的是,身邊的亞裔貴婦圈友人們,對非裔的反應冷淡無感,反而是擔心那些名牌店被砸,自己可能買不到下個月的限量精品,影響自己家裡名牌包櫥櫃的收藏數量。

除了漠不關心以外,另一種反應則是覺得「既然在美亞裔都可以克服萬難在社會中出頭天」,憑甚麼非裔不行?一定是你不夠努力不夠用功沒受教育(以下省略千字)、「所以你活該」。

但這本身的出發點就帶有偏見,尤其是美國教育底下,就被教導著以白人至上的有色眼鏡來看世界。這個扭曲的社會系統和框架對你來說或許是保障,對非裔來說卻是走不出去的牢籠。

在文章結尾,我想分享一則令我動容的新聞:在美國因著種族議題被撕裂的同時,德州有一群白人基督徒在 Floyd 曾經生長的地方聚集禱告,在沒有講稿也沒有事先設計的情況下,主動向在場的非裔跪下道歉。他們的代表並如此說:「我們今天在這裡欠非裔一個道歉,或許是因著我們長期以來的忽視、或許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幫助過他們、或許是因為我們曾說過的話、或許是我們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又或者是我們對他們的相關議題麻木不仁,我不知道你的立場如何,但身為一個白人,我要承認錯誤。而當我們開始願意坦承我們做得不全的地方,就能帶來真正的醫治。我不管其他的數據說甚麼,我只知道非裔族群現在受傷了,而當他們受傷,我們也跟著受傷⋯⋯我想請你跟我一起,向非裔族群跪下,並為多年的歧視請求饒恕。」

衷心期盼,美國能有傷口癒合的那一天。

註:Montgomery Bus Boycott是 1955 年開始的一個非裔抗議行動,由於當時的美國社會實行種族隔離政策,連公車都有劃分白人和非裔的區域,Rosa Parks 在 1955 年時因為堅持坐在公車上的白人區域而遭到逮捕。金恩博士在之後發起了抵制公車運動,一直到一年多以後成功的結束──Montgomery 市政府後來因此改變法律,讓非裔可以自由的選擇座位,而此事件也為美國非裔民權運動正式揭開序幕。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張翔一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