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頭選擇你的職業, 你會怎樣選? | 不後悔的公式 — 先從OOO出發

wwwclara
10 min readApr 29, 2023

若你可以從頭選擇你的職業, 你會怎樣選呢?

你的答案是現在的工作嗎? 若是, 那恭喜你! 因為你現在做的就是你的理想職業, 那你不用再看下去了。但若不是, 希望以下這篇文章可以幫到你思考,

「為什麼不是呢?」

「時間不能逆轉, 但若現在開始去想我的第二職涯是什麼, 我又從何想起呢?」

先從結論說起, 答案就是由

Why → How → What (為什麼 → 如何做 → 做什麼)

此概念在不同的 “design your life” 類別的書藉也有提及, 最出名的當然是Simon Sinek 的 <Start with why>, 就連我前幾天在搜尋"Business model canva step by step” 的資料, 網上顯示的第一步也是Naming the purpose of the business(而不是先填canva內的任何一格 )

既然PURPOSE, 你的目的咁重要, 那為什麼會那麼容易被忽略? 那就要說到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教育了。

試回想當你大學畢業, 要開始找工作時, 當時的你是怎樣決定應徵那份工? 「就是我大學讀的學科相關的職業呀」什至有些比較好運的, 因為在大學期間有在相關行業公司做part-time, 表現不錯的話, 那順理成章畢業後繼續在那裡工作。

那就要進一步回想, 那你為什麼選讀這個學科? 因為將來的薪酬? 因為這份工作在社會上的地位?

為什麼我們的PURPOSE總被忽略?

由WHAT出發的教育

這就是大部份人被教育如何去想自己的職涯時的方向。你會被教育, 社會的考慮是最重要的, 而且社會上好像已經默默有個列表, 列出了那些工作是「最好」的, 若你選擇這份工作, 你的人生就會是美好的, 因為有錢有地位, 誰不想呀!

然後, 你就會由WHAT出發 (做什麼工作) 到 HOW (如何獲得這份工作,例如讀什麼學科) , 最後才回過頭來重新思考為何 (WHY) :「為什麼我選擇這個職業作為人生中40年努力的方向?」

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最近在看<Pathless Path> (暫譯罕至之路), 當中有提到學者Dorthe Berntsen 和 David Rubin 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什麼是「人生腳本」。「人生腳本」是指「在文化上對於生命事件的順序和時間的共同期望」。Dorthe Berntsen 和 David Rubin 發現, 雖然不同地方在文化上有所不同, 但這個「人生腳本」卻出奇地相同, 預期會發生的重要事件也差不多 — 畢業, 找到一份好工, 拍拖, 結婚, 生仔。

這個「人生腳本」最大的問題當然在於由WHAT (應該要做什麼) 出發去想自己應該做什麼, 但另一個也很嚴重的問題就是 -- 這些預期全都發生在35歲之前! 那代表了什麼? 代表了你過了35歲就沒有社會預期的「人生腳本」可跟!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 中年危機 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吧!

當然, 你還是有你累積下來的人生責任要負, 例如照顧小朋友, 在職場上繼續升職等。但社會好像不再像從前一樣對你有如此高的期望, 我的母親就曾這樣跟我說過:「你現在有這份工作, 我們的責任已經完了, 你之後想做什麼我也管不了, 你想做什麼也沒有所謂」。

這也許就是社會的期望吧, 期望你在35歲前跟足腳本走, 然後在35歲後就跟你說, 你可以不用腳本去過你的人生了。很多人都突然變得一頭霧水, 「那我應該做什麼?」

第二職涯如何想?

由WHY出發的轉捩點

你應該問的,不是「我應該做什麼」,而是「什麼工作才符合我的為什麼」。

以前我們把「社會的考慮」(在社會的預期下, 做什麼才是「最好」的) 和「學校的考慮」(填鴨式教育, 目的是為了教育更多「工人」) 放在「自己的考慮」(自己的價值觀) 之上, 而且也已經非常習慣這樣的思考模式。

因此, 當我們要去想第二職涯時, 我們也以這個模式去思想, 例如很多小朋友現在的「我的志願」由醫生律師, 變成是「youtuber」, 看似前者是父母教育下的選擇, 而後者則是小朋友自己的選擇, 但當你問他為什麼想做youtuber時, 他會跟你說「因為做一個youtuber很cool很有型」。一問為什麼, 你便會看得出這是出於「社會的考慮」, 還是「自己的考慮」。

以前的職涯規劃是這樣想的:

社會的考慮 → 學校的考慮 → 自己的考慮

WHAT → HOW → WHY

第二職涯的規劃:

自己的價值觀 → 實現你價值觀的方法 (應學習什麼, 在什麼地方試錯) → 從事能活出自己的工作

WHY → HOW → WHAT

若你在想第二職涯的時候, 又以「我應該做什麼」這個問題開始, 你只會又回到另一個what。

例如若你喜歡寫作, 你可能會說「我想成為一個作家」, 若你喜歡IT, 你可能會說「我想成為一個programmer」。這些都只是「做什麼」, 而不是最底層的「為什麼」。因此, 當你在找第二職業的時候若只以「做什麼」的層面去想, 就難怪過不了多久,你又會開始想尋找另一個what, 永遠也不能settle下來。

你的「為什麼」...是什麼?

因不習慣去想自己的為什麼, 所以我們通常也會向外尋找。

例如現在這個世代推崇的是地點上的自由, digital nomad, 去到那裡都可以工作, 這是一個工作模式(一個WHAT)。以前你覺得一份高薪的工作吸引, 現在你覺得去到那裡都能工作這個工作模式吸引, 是因為「別人」告訴你這是一份吸引的工作, 還是這符合你底層的「為什麼」?

問自己5個為什麼

在<僧人心態>這本書中, 作者Jay Shetty說我們可以做一個self-audit自我審視: 審視我們日常的時間用在那裡, 審視我們曾做過的決定背後的準則是什麼。因為, 不管你認為你的價值觀是什麼, 你的行動才是最真確的反映你的價值。

以下這兩個練習令我對自己的價值觀有了更明確的想法。亦因為我對自己的價值觀愈來愈確定, 我發現我在做職涯決定時感覺更輕鬆:

第一個練習: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巴克提維諾·塔庫爾這位印度哲學家指出, 人的動機大致可分為4類:

  1. 恐懼
  2. 慾望
  3. 責任

在自我審視的階段, 先不去想那些動機是較好, 那些動機是我們不該有。因為這樣又會掉入社會的準則中。先從自身出發, 這4種動機每個人也會有, 所以你以那一個動機為決定標準是沒有對與錯。

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去想「做什麼」, 而不是先想「為什麼」。所以這個練習就是用你的WHAT (你想要的事) 來追溯你的WHY是什麼。

問題1: 你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 (你的WHAT)

問題2: 為什麼? x 5

extracted from <Think like a monk> 問自己5次為什麼

以下是<僧人心態>中所舉的一個例子:

我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 — 金錢, 財富 (外在看到的WHAT)

  1. 為什麼?

因為我不想再為錢而擔心。

2. 為什麼你擔心金錢?

因為沒有金錢我就負擔不起旅遊。我夢想我可以周圍去。

3. 為什麼你夢想周圍去?

因為我看到IG每個人也周圍去, 為什麼別人做到我做不到?

4. 為什麼你想做到這個夢想?

因為這樣我的週末就會更充實。

Aha, 現在差不多來到最底層的為什麼, 原因或許就是你覺得你的生活過得不夠充實。

5. 為什麼你想你的週末過得更充實?

因為我想我的人生更刺激, 更富有冒險, 更令人興奮。

WHAT (金錢) → HOW (工作賺錢) → WHY (想人生更充實刺激)

若「想人生更充實刺激」是你的WHY, 你是否只可以從花錢去旅行中得到這個感覺?

現在你知道你自己的WHY是什麼, 你就可以改變你的HOW和WHAT去滿足你的WHY。

第二個練習: 你過往的重要職涯決定反映了你什麼價值觀?

我在上面也有提及, 因為我們不習慣去想自己的為什麼, 所以我們通常也會向外尋找。這是很正常的事, 所以我們需要一些提示去找出我們的工作價值。第二個練習就能給你一些提示。

之前讀coaching時就已經做過一個需求矩陣的練習(下圖), 當時是透過在40個不同價值中評分和排次序而得出你最重視的價值是什麼。

這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個更簡單容易的方法, 就是從以下連結下載的工作價值中, 選出當你在做重要職涯決定時, 5個最重要的考慮標準和3個最不重要的考慮標準。然後再在5個最重要的工作價值中, 挑選出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下載工作價值

下載工作價值

你可以先在逐一檢視時, 在你覺得有感覺的工作價值旁打上剔號, 到最後再在這些打剔的工作價值中, 選出5個你覺得最重要的考慮標準。不重要的也是相同做法。

這樣說有點空泛, 我舉我自己的例子作參考:

對我來說, 最重要的核心工作價值是服務, 則從事能夠直接幫助到人的工作。這就是推動我工作的最大源動力, 就是"What motivates me to work”, 就是我最大的WHY。

大家不用把「服務」想得太大, 我深知道, 只是表面單純的幫到人也能推動我工作。例如在工作中如果有人拜託我做一件事, 若我知道這件事對他來說是重要的又或是我知道若我做了會幫他減輕壓力, 我就會願意去做。(重點是我要明確感覺到這件事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並不代表隨便指派工作給我也可以🙃)

我做完這個練習後發覺, 其餘4個最重要的考量中, 有3個也是和別人有關 — 歸屬感, 影響力和協作。其實在協作(在團隊內維持緊密的工作關係,並努力朝共同目標前進,作為團隊的一員工作) 和服務上, 我也選了很久才選出服務為我的核心工作價值。其實我一直都知道我是很喜歡一team人一齊為同一個目標努力的感覺, 但我最後選了服務是因為我覺得這和我最底層的WHY更貼近。

而對我來說最不重要的考慮標準則是競爭, 權力和體力活動。所以在充滿階級觀念的環境下工作我會覺得很抗拒。

還有一個令我有點驚訝的不重要考慮標準則是戶外工作, 這是說「相較於辦公室和有限的室內空間,可以在戶外工作」。在這個推崇digital nomad的年代, 我竟然不想帶著一部電腦周圍就可以工作的生活, 我還是喜歡在一個預設好並屬於自己的辦公空間工作。這代表了每個人的工作價值都不一樣, 社會推崇的工作模式不一定代表是你的理想工作模樣。

總結

從「為什麼」 到「如何做」到「做什麼」,這就是想出第二職涯的不後悔公式。

去問自己為什麼其實是一個不斷探索自己的過程。不要期望做一兩次以上練習,你就可以完全確認你的價值觀。我也是尋尋覓覓了多年才確認「服務」和「和別人一齊為同一個目標努力」是我的核心工作價值。現在,我把這2個工作價值,連同「歸屬感」和「影響力」,視為第二職涯的重心,在做任何職涯決定時,都以這幾個工作價值為主要考慮因素。

希望以上分享也幫到你。最後送上一句我很喜歡的說話:「當你知道你自己想要咩,你做決定就會容易得多」

若你也想開拓第二職涯,卻不知從何開始,可按此預約免費咨詢

--

--

wwwclara

我是Clara,一名 斜槓族,這裡紀錄了我在過程中學到的知識,經歷過的挫敗。和透過閱讀學習到的事, 更多內容請到IG:10minscoffeechat_hk, 那裡更新較頻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