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科幻與建築

2071750230_70efccea1b

看到一則新聞,兩位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Tony Hyun Kim 和 Nevada Sanchez真的把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裡,男主角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 )用的那個手套滑鼠做出來了。「關鍵報告」描繪的是2054年的年代,這兩位天才,2010就做了出來,而且材料費聽說不用花費上百美金。


MIT學生的發明。

<湯姆克斯的「關鍵報告」影片片段按這裡。>

「關鍵報告」這部科幻電影的想像力,令我歎為觀止。我還記得裡頭有一種蜘蛛,可以攜帶Webcam到處走,並把影像傳回總部,我戲稱這以後可用來巡狩社區,不過會不會因此侵犯隱私權,那另當別論了,當然電影裡還有語音辨識、擴增實境等未來世界的描繪,都令人印象深刻。

科幻小說的想像,進一步的影響到科技的發展,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寫Cyber Punk(科幻小說中的一項子類)William Gibson的《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這本書所創造的名詞:Cyber Space就是後來研究網路科技的重要名詞。

網路通訊科技當然也影響到建築,不過早期的這方面的影響,都比較偏重在形式的意義。如黑川紀章的中銀艙體建築,將電視、電器、電話、音響等與建築預鑄起來,成為一個可移動單位,網路科技的發展,電視影音、電話等,如今都已行動化,根本無需和建築合體,亦無密不可分的物理性意義了。

於是我看到了伊東豐雄的思維,他把網路看成一個個有如水上連漪的空間關係,在他的裝置藝術裡,如六本木那張畫滿連漪的長椅,我曾坐在這張長椅上想,他是不是正在思考,網路通訊科技,已經粉碎了人們過去對於空間的認識,透過網路,真實的空間變得很虛幻,虛幻的空間,倒變得很真實。

科幻與建築的關係,應不再是一個巨大母體與無數終端機的想像。1927年,由德國「表現主義」( German expressionist)導演Fritz Lang在威瑪共和時代的大製作「Motropolis」(按進去看影片)就是這種思維的作品,電影中,描述未來世界的場景,出現了新「巴別塔」的造型。如今網路科技的發達,雲端運算的興起,人類的世界變成無數中心錯綜複雜的互動,I am here已經失去了意義。

Metropolis-new-tower-of-babel
電影Metropolis裡的新巴別塔造型

現在,傳統的店舖漸漸消失了,而網路商店卻又成了宅男、干物女的購物大街;行動辦公室,一支手機,一台電腦都可以成型;透過Telepresence(按這裡,看影片),高畫質的影音,天涯若比隣這句話不是形容詞,而是視覺、和聽覺的真實經驗。

網路虛擬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提供3D模型的工具,可以創造自已的替身(Avatar)和自己的島嶼王國,創造不僅是幻想(illusion),而是「溶入」(immersion)的情境,每個人都可以有上帝命定之外的第二個人生。這又激發了許多科幻電影的產生。

電影「阿凡達」(Avatar,按進去看影片)更進一步將人類的身體換裝成納美人替身,已經是將「人機合體」(Cyborg) 發展到不只是溶入,還能將肉身轉移到另一個世界去。

現實世界能否展現如今雲端預算下,無所不在的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g),既分離又連結,分離與連結之間的界線模糊,空間之間的瞬間移動,我不知道,以前看過小叮噹(多啦A夢)的漫畫書,有「任意門」的發明,建築,我孤陋寡聞,還在拼命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