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晴報】大潭水塘文物徑 路綫合家歡


位於港島南區的大潭水塘,建於約1883至1917年之間,是香港最早落成的第二個水塘,有過百年歷史,耗資巨大,總容量超過800萬立方米,當中包含了不少法定古迹,歷史僅次於薄扶林水塘。水塘規模龐大,因而耗費超過30年才建成,直至現在仍是港島區重要供水系統之一。水塘路易走,面積也大,可以遊上大半天,適宜合家歡遊樂。

第1站:21項水務建築 具歷史價值

乘巴士至起點時,留意大潭水塘分了兩個巴士站(大潭水塘(北)及大潭郊野公園站),這兩站之間隔了很窄、車輛也只能單綫行駛的水壩。若打算逆時針繞水塘的話,可於大潭水塘(北)下車,反之便可於大潭郊野公園站下車。逆時針的話由港島徑六段起步,沿途均是石屎路,緩緩上山,樹陰下頗涼快。

沿着5公里長的大潭水塘文物徑走,可經過21個已列為法定古迹的水務歷史建築,例如石橋、水掣房、水壩等。水塘中有不少石橋,5條為法定古迹,部分為花崗石拱形結構,而大潭篤水塘更是靠四座優美的石橋貫穿多個河床。部分水掣房門口亦標着興建年份,有5個為法定古迹,以花崗石建成,部分有半圓拱飾門窗,別有風味。

上水塘水掣房以花崗石建成,只有一個門口,小窗已被封,屬法定古迹。

大潭副水塘水掣房牆身以石面粗琢花崗建成,副水塘容量為8萬立方米。

上水塘水掣房以花崗石建成,只有一個門口,小窗已被封,屬法定古迹。

大潭上水塘水壩由花崗石牆及混凝土建成,高30.5米、長121.9米、寬18.3米,是當時香港史上最大的水壩建築物,並供水至中環。

大潭中水塘的水壩及水掣房均是法定古蹟,於1907年建成,水掣房門窗均以半圓拱形設計,是其建築特色。

第2站:水壩工程浩瀚 連接主要車道

水塘最重要的當然是水壩,其中大潭篤水塘水壩更肩負起連接赤柱、大潭與柴灣、石澳的行車通道。此外,上、中、副水塘有4個列為法定古迹的水壩,以花崗石、毛石及混凝土等建成,而當時建材不及現時機械化及發達,因此不少工程均以人力及原始工具完成,工程規模十分龐大浩瀚。

由副水塘往篤水塘路上會見到一間紅磚屋,當初是護衞的宿舍。

由副水塘往篤水塘路上會見到一間紅磚屋,當初是護衞的宿舍。

大潭篤水塘西岸建有4座石橋穿越多個河床,這是其中一條,呈拱形設計,是一座3孔橋,以混凝土建成,並由花崗石飾面。

大潭篤水塘西岸建有4座石橋穿越多個河床,這是其中一條,呈拱形設計,是一座3孔橋,以混凝土建成,並由花崗石飾面。

大潭篤水塘西岸建有4座石橋穿越多個河床,這是其中一條,呈拱形設計,是一座3孔橋,以混凝土建成,並由花崗石飾面。

於大潭篤水塘可眺望大潭篤水塘水壩,是大潭道的行車主要幹道。

山系‧清道夫 幫手執垃圾

4位年輕社工自發成立「山系‧清道夫」Facebook群組,希望鼓勵大家帶自己垃圾落山之餘,能力許可下將路上的垃圾都帶落山,形成人人清潔郊野的風氣,提高各山友意識,做到人人均是清道夫。大家亦可試試下次行山帶個循環用的膠袋及拑或手套,在山上見到垃圾便拾走,看拾到多少。上次在魔鬼山走一圈已有這麼多垃圾了!

撰文、攝影︰香港山女

編輯︰周藹文

設計︰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