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從傳統大地信仰到道教、佛教世界觀,中元節拜好兄弟的傳統怎麼來?

原本祭祀大地的中元節,何時變成了我們今日熟知的鬼節?這要從佛教入華說起。 原本祭祀大地的中元節,何時變成了我們今日熟知的鬼節?這要從佛教入華說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素以鬼而聞名人間的中元節,主調沉重哀婉,背後卻擁有被人遺忘的歡樂基因。那是因為人類忘記了,卻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中元節本來不是鬼節,雖然早在漢代便有了雛形,不過那時的中元節,跟「鬼」沒多大關係,跟「地」的關係倒是更密切。

陰曆七月十五,差不多也就是陽曆八月中旬,第一季早稻和春小麥相繼成熟,每家每戶進了新米,就要感恩大地的哺育,用新米、豬蹄、酒還有其他食物來祭祀,中元節由是成形。中元節的伊始,便是對大地的禮敬。

除了大地,物候氣象也是關鍵。此時正是由夏轉秋之際,先秦已經有專門的秋祭。不過,此時還非今日流行的中元節,只能說每年陰曆七月十五的祭祀,古已有之,後來又有了新因素的融入,特別是它的歡樂基因。

地官的赦罪

及至道教形成後,有了更加系統的理論。古人才慢慢知道,大地也有它的上司。

在宇宙最高主宰玉皇大帝之下,有三位分管具體事務的高級官員,他們主要管理天界、地界、水界,官銜分別為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這三位高級官員管的範圍都不一樣,而且每年都要過生日。天官的主要職責是賞賜福氣,生日便正月十五元宵節,也稱為上元節。地官負責赦免罪孽,生日在七月十五,便是中元節。水官喜歡排憂解難,生日在十月十五,亦即下元節。

根據兩本道教經典《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的詳細報導,家住在北都宮中的地官大人,同時也被叫作「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他管的範圍極大,主宰三界十方九地,掌管五嶽八極四維,主要職責是考核男女老少的災禍和福氣等人生問題。每年七月十五,地官大人都會率領成千上萬的神仙、侍衛和士兵,千軍萬馬奔騰浩蕩下人間,考核人們的福禍和赦罪。老百姓們在這一天自然要恭敬等候,職業的道士還會參與幫忙。由於人類無法肉眼看見仙界人馬,道長們就把背後無形的故事表演出來,變成了人們可以看見的法事。

《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透露,道長們在這一天,會扮成太乙救苦天尊,正坐台上,其他仙界人員,恭候兩側。只見太乙救苦天尊用寶劍敲打三次,象徵破除地獄的大門,放無數鬼魂離開地獄的捆索,到外邊天地自由活動。然後,太乙救苦天尊開始念誦經文,為鬼魂說法。原本在兩側侍候的眾仙弟子,開始在台上蹦蹦跳跳,象徵拯救游離的鬼魂;過一會以後,太乙救苦天尊起身,用柳枝條灑水,這象徵超度遊魂,讓它們獲得救贖。

於是,在道長們的帶領下,中元節成了一個轉危為安、脫苦得樂的日子。

從地獄解脫

原本祭祀大地的中元節,何時變成了我們今日熟知的鬼節?這要從佛教入華說起。

佛教自漢代進入中原地區以後,也把一些新的觀念融進了中華文化,比如「十八層地獄」的觀念。地獄系統的進口,連帶著閻羅王、魔鬼、餓鬼、孤魂野鬼一起進入中土。

在佛教進口以前,漢人傳統上認為人死後,會前往那個叫做「黃泉」、「陰間」的地下世界,那便是人死後形魄集中居住的聚居地。而佛教在漢代傳進來以後,給中國人普及了更成體系的地獄觀念,人死後到地獄報到,根據業報接受不同的吃苦待遇。

當然,佛法的確慈悲,即便是在地獄裡吃苦的鬼魂,它們也有權利出來享受短暫休假。每年的七月十五,在佛教裡便是鬼魂離開地獄,出來放風、探親、休假的時間。最開始,這得感謝目犍連尊者。

目犍連尊者是佛陀門下的弟子,他的母親在生前為富不仁,又濫殺牲畜,每天吃肉,死後自然去了地獄,還獲得了餓鬼道的待遇,經常飢渴難耐。目犍連尊者在神通中發現老母親的生活艱難,特地去送飯,不料飯剛碰到嘴巴,就化成煙霧消散於無形。尊者當然很傷心,於心不忍,就跑到佛陀跟前,諮詢解救母親的辦法。

佛祖聽了尊者的訴苦以後,便仔細跟尊者分析。根據佛教的觀念,餓鬼道的待遇,是出於因緣報應的客觀規律,單憑個人力量是很難改變的。除非到了七月十五這天,剛好是出家人的「解夏日」,也就是出家人結束夏天階段的修行,出關休息聚會的時候。在這天,師父們結束閉關,心情放鬆、時間充裕,順便反省檢討自己的過錯。「撞日不如擇日」,這天正好可以召集大德高僧,為墮入餓鬼道的老母親念經祈福。

目犍連尊者聽後照辦,邀請高僧大德在這天集中祈福,還專門放了幾個大盆,用來盛裝宴請與會高僧的水果和食物。最後,目犍連尊者的亡母終於順利解脫。七月十五於是成了佛教的盂蘭盆節。在梵語裡,盂蘭盆的意思便是解救倒懸的鬼魂。在這天,祖先的亡魂得到安妥,高僧大德得到供養,人、鬼、僧俱開顏,可謂一舉三得。

鬼道與人道

人有人道,鬼有鬼道。只有在清明節、中元節等節日,主角才從人輪到了鬼。不過,人有群分、物以類聚,鬼也有分別。清明節主要是祭祖,每家每戶都有先輩,定期祭祀,供養食物乃至BMW、別墅(這當然已是現代人的特別關愛了)。中元節當然也懷念先祖,但更兼容並包沒有專人祭祀的鬼。從個人的小家顧及別人家,不得不說是更廣闊的人道了。

如果說,定居在陰曹地府的鬼魂,雖然日子辛苦,還不至於飽受居無定所的勞累。那麼,飄無定所的孤魂野鬼,雖然免去了地獄的刑罰,但孤獨遊蕩,又無子孫惦念,做鬼生活也毫無歡樂可言。

《聊齋誌異》裡有位著名的孤魂野鬼,叫做公孫九娘。主人公的故事並非瞎編胡造,而是來自「于七之亂」,當時滿清軍人濫殺無辜,山東境內橫屍遍野,儼如地獄,公孫九娘便是被殺而成冤魂的。因為偶遇前往濟南城辦事的萊陽生,便囑咐他收拾屍骨,葬回祖地。但沒想到,萊陽生到了當地,發覺亂墳崗上野草叢生,根本就找不到九娘的屍骨。於是悻悻返回,公孫九娘對此無法原諒,一氣之下再也不與他見面。

像公孫九娘這樣的孤魂野鬼,最大的願望可能就是擁有自己的合法住宅和良好的居住環境,最好莫過於回歸故鄉祖地,享受子孫親戚的定期祭祀。中國人葉落歸根的傳統向來如此,鬼也不例外。

除了這類因為大屠殺而造成的冤鬼以外,其他的孤魂野鬼,更多的是意外掉進水裡的,落入虎口狼胃的,誤入深山老林的。佛家放焰口(地獄裡口吐火焰的餓鬼)時便有文章細數,那些命喪異鄉的清官、屍首不全的將士、難產雙亡的母子、香消玉殞的宮女,甚至那些天庭無名、地府難容的修道人,都有可能成為孤魂。總之,孤魂野鬼生前職業不一,來源多樣,遍布士農工商僧道。舉凡因為天災人禍而意外身亡,並且無人收屍、無人祭祀的,皆有極大概率成為孤魂野鬼。

為了解救這些孤魂野鬼,中元節變成了各路和尚和道士的主場。中元節把這群孤魂野鬼也納入關懷計劃,專門為它們這個特殊群體發明了一些習俗,比如放河燈,任其飄蕩,引領掉進水中的怨鬼,從幽暗進入光明;又如燒街衣,捎給遊蕩在街角巷陌的遊魂,讓它們也能禦寒。

當然,老百姓也不管佛道兩家的各自理論,也不管中元節和盂蘭盆節的不同淵源,過著過著就混作一團。反正在這一天,主角都是鬼魂,人類都是配角,不管佛祖的信徒還是老君的門下,都會在這天幫助落難的鬼魂,找回安定和歡樂。一個節日,各自表述,終歸歡樂。


好書推薦:

書名:時尚宗教學
作者:徐頌贊
繪者: One Day One Dog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0/01

瀏覽次數:2240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