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講座

1/12
孤獨.jpg

​簡介   /

冬,萬物蕭瑟,這是個孤獨的季節。里爾克說:「誰在此刻孤獨,就永遠孤獨」。

孤獨作為人生必然的經歷,何時才到達心境平安?愛情如是,反抗如是。電影導演麥曦茵和情詩教主劉芷韻,曾對談過愛情中的孤獨因子,意猶未盡,一如人生是一堂上不完的課。

今次她們連同小野(盧鎮業)及作家米哈,更深入地探討情感、反抗、創作中的孤獨與平安境界。

12月1日,一起來穿越孤獨,領受平安。

​簡介   /

2016 81min 導演:王久良 Director : Wang Jiuliang

一套紀錄片,令中國大陸禁止進口境外廢料——中國大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廢棄塑料「進口國」,《塑料王國》以童年被來自世界各地的塑膠垃圾填滿的小女孩「依姐」的故事,向國際消費及廢料出口投下了一顆環境與社會問題的震撼彈。

 

​簡介   /

2017 55min 導演:蔡牧民 Director : Mu-Ming Tsai

相對於只有二十六個字母的語言,要為漢字創造字款,難度以萬倍增。《漢字》還透過字型設計、語言運用,以及手寫字在數碼年代的角色,剖析文化及身份認同。著名日本字體設計師小林章、字體設計師柯熾堅,Chineasy 創辦人薛曉嵐和世上最後一家繁體中文鉛字鑄造廠「日星鑄字」現身說法。

家長學堂.jpg

​簡介   /

每位書院電影及錄像科同學都會拍一次紀錄片,說服陌生人成為作品主角的過程殊不容易。青年導演何走出安舒區,與拍攝對象建立關係?如何克服紀錄片創作過程的疑惑和恐懼?她們將會分享紀錄片是怎樣煉成的。

​簡介   /

林榮基先生說「我期望《定風波》引起關注的,不僅是一件事、幾個人的遭遇,還牴觸到甚麼紅線,都不夠,而是讓人更深入地思考,到底為甚麼會發生的?」

 

《定風波》故事改編自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剛從內地回港後的經歷,自播出後在坊間有不少回響。

藉著這次放映和映後談,希望能在政治或藝術上作更深切的交流和分享。

​簡介   /

台灣自然生態作家劉克襄,年過六十,眼睛卻仍像孩童般,對周遭一切充滿好奇。《四分之三的香港》一書探索郊野,被譽為比許多香港人更了解香港。不喜歡重覆自己的性格,令他的創作路走得與眾不同。由憂鬱詩人出發,為避世走到山林觀鳥而寫散文,獲「鳥人」稱號之餘,更帶領台灣八十年代自然書寫的風潮。結婚生子後不能遠遊,反而令他開展在都市中觀察自然。由鐵道旅行到逛菜市場、自然誌到動物小說、台灣走到香港。退休十年,原以為可以一直悠然見南山,是什麼令他毅然走出森林?
 

漫話.jpg

​簡介   /

一雙手,一支筆……阮大勇早年由內地南遷,憑自學成為本港漫畫化插圖的鼻祖,半世紀憑其生鬼筆觸,畫下無數經典香港電影海報,為港人帶來無盡歡樂。

阮氏的海報創作每每能將電影主題和風格畫龍點晴地展現出來,其海報作品已成香港電影文化的重要資產,是次講座阮大勇將親述繪畫創作的技巧和意念,帶大家遊歷其半生創作路。

奶茶.jpg

​簡介   /

1認識正宗港式奶茶—必備併配茶與淡奶
2破解港式奶茶的十個迷思
3絲襪奶茶沖煮器具與沖焗撞座示範
4喝港式奶茶該搭配什麼食物

品飲體驗
  絲襪奶茶


免費參加,報名請洽 —— 里人文化

香港怕老.jpg

​簡介   /

 

香港從未試過咁老。


人口高齡化的影響是整個社會的,尤其對於年青人。當中亦有好多群體特別需要關注,《大人》雜誌透過問卷調查,發現夾心照顧者壓力爆棚,而智障人士老去,亦面臨無法退休、甚至被迫搬出輔助宿舍的困局。

 

總輯編陳曉蕾會報導團隊這一年深入報導的種種發現。

烏托邦.jpg

​簡介   /

 

「烏托邦」曾經是人類共同憧憬的理想世界,但自從納粹敗陣以及蘇共倒台,已證實烏托邦的追求帶有極權的特徵,必須予以摒棄。烏托邦思想到底還有沒有現代意義? 還有沒有其他積極的可能性?

張燦輝教授在「雨傘運動」時曾親臨夏慤道的佔領區,不但拍下不少珍貴的照片,出版成攝影圖文集《異域》;更反覆詰問「夏慤村」的性質,作出哲學上的思考。是次講座他將會以「烏托邦與夏慤村」為題,分享他的所思所感。

形成愛.jpg

​簡介   /

《形成愛》新書發佈,談談「情詩」如何寫,朗誦「情詩」——  對人/愛人之愛、城市之愛、詩之愛,念出來。

訴苦.jpg

​簡介   /

要有堅實的風格、多變的內容,才能成就一本叫人讀暢快的雜誌。

專題選訂、策劃與實行,正是雜誌編輯念念不忘的課題。因此,最令編輯憤然握拳的,莫過於發現自己心心念念的絕世專題,竟然被其他雜誌社搶先完成了。每一次撞題,都是一場心理交戰:為何對方會這樣處理,怎麼會忽視這個重點?而又,為什麼自己竟會慢了這麼一步,遲遲未能完成,死線逼近,下期該如何調動?

這次分享會邀請了幾位雜誌編輯出席,請苦主共同訴苦,講述那些驚心動魄的撞題經歷,同時也會從中港台及海外雜誌中抽取樣本,細數一些精彩的專題策劃,如何刺激讀者及編輯的想法。歡迎各位編輯即興加入互訴衷情,而對雜誌編撰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在一腳跨入編書大坑前,停一停諗一諗,先來這場滿場放負的營火大會,觀摩一下編輯脆弱心靈的內心交戰。

修書留情.jpg

​簡介   /

介紹書籍「修」與「護」的原理:講解書籍在一般環境下如何受外界影響而出現各種毛病,及預防的方法;透過實物案例,揭開修復圖書的面紗,如何應用「修復如舊」的基本概念,讓參與者更正確地了解何謂「書籍修復」。

​簡介   /

2018年是「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十週年,有別於一般紀念刊物,該中心策劃了一本「另類城市指南」,邀請不同類型的創作者,思考何謂「走進」一個環境、「書寫」一個環境,以中心座落的「西半山」地帶為對象,讓不同作者走進其中。

 

是次講座,計劃的策劃人和參與的創作者,將從計劃內容本身跳出來,交流「進入」和書寫環境的各種想像。

​簡介   /

這,是我們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傳承的故事......

三年前,香港文化界、學術界享負盛名的司徒薇教授決定出家,離開塵世。

 

萬般帶不走,她在這個世界留下的,除了多年來孕育的一群學生,還有與她的研究息息相關的一萬本文化研究書籍。這套書籍,或可全數捐出,但卻更應該以一套藏書的形式流傳下去,讓人們在其中追尋她的畢生所學。

 

於是司徒薇這群有點傻的學生,便開始為了實現老師的遺愿、讓老師的藏書有一個容身之所而努力,更希望與香港人分享老師所教導過的一切。

 

經歷兩年多的重重波折, 終於,有善心人願意在全世界租金最貴、香港最繁華的地段,為我們提供一個陳設這套書、讓香港人“打書釘”、交流學問的空間。

萬本圖書帶不走,但相信靜心閱讀,百般學問可隨身。

故事地攤.jpg

​簡介   /

旅人都有獨特的故事。

 

旅人把路上的經歷和回憶帶來地攤,與你分享那些在異地的奇妙故事。

逆流.jpg

​簡介   /

1967年左派暴動,早已經被當時的中共中央定性為錯誤的運動。但隨着香港回歸中國,昔日暴動的策劃者及參與者搖身一變成為今天的當權派,他們有意為自己洗刷暴動時期的斑斑劣跡,所以我們見到,近20年來香港左派不斷試圖去改寫歷史,扭曲歷史真相,並要求中央為他們平反,承認他們的活動是愛國民主運動。

 

本次講座將分析這股逆流的由來,以及它對香港一國兩制的潛在危機。

貓星人.jpg

​簡介   /

由《肉球的呼召 - 100個你不敢問貓義工的問題》及《內有肉球 小心抱緊》繪本的作者貓奴2號Fifi,與小朋友分享流浪貓「蝦米隊長」獲救故事、繪本創作經歷、與及即場與小朋友畫貓貓,創作屬於小朋友的「10貓圖」。

山竹.jpg

​簡介   /

山竹之後,香港人對氣候問題有多迫切,應有全新體會。周澄曾往東南亞報導環境與發展問題,親身觀察菲律賓的氣候正義運動,並在過去兩年採訪聯合國氣候大會。

 

今次將以採訪經歷,扣連Taking Back Eden一書中談及菲律賓的例子,討論氣候遷徙、大規模減排的現實困難、香港人可做什麼等問題。

跨文化.jpg

​簡介   /

翻譯不就是把一種語言換成另一種語言,熟懂兩種語言就能夠做翻譯了。這是很多人對翻譯的誤解。

翻譯不只是實務地單純在文本與文本之間作語言轉換。翻譯的核心是文化交流,在文本轉換的過程中認識他者,理解人與人以至跨文化之間的關係,更甚而,產生出新的想法,新的知識。

 

是次講座以《家在香港:非華人族群調查》一書為引,討論如何由翻譯基本概念出發,以『跨』及『越』兩種心態,擴展至以一個跨文化,越你我的角度看事情,繼而在一語言以外進行另一種翻譯實踐。

​簡介   /

烏克蘭,離香港 7,655公里,一般人生活不特別富足,卻有一班有心人在棄物中找到珍貴的價值。

 

本地塑膠升級再造團隊Gaau1 Up早前獲MaD Festival創意產業工作者交流+實踐計劃支持,遠赴烏克蘭,與致力研發再造機器和推行公眾教育的Precious Plastics Ukraine及No Waste Ukraine 交流。

 

來聽聽他們在他鄉的第一身經驗,以及回港後的後續大計。

​簡介   /

深耕台東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十年前播下的種籽,長成當地周年盛事,除了一票難求的文藝演出,豐收還有甚麼?

 

以音樂創造體驗的De Tesla,將分享他們在「MaD Festival創意產業工作者交流+實踐計劃」期間到訪池上,在志工崗位的親身體會。

 

「一粒米連結一個鄉」,他鄉的相遇,對我城的創意工作者,帶來了甚麼啟發?

90後.jpg

​簡介   /

《海浪𥚃的鹽——香港90後世代訪談故事》中,作者蔡寶賢訪問了二十九位90後的故事。這個出版計劃有其逼切性,因為最年輕的90後,將踏入20歲的弱冠之年;而最年長的90後,則會踏入三十歲的關口。

之後,社會的世代討論的目光也將投進千禧後/00後世代了。除了社會給他們的很多標籤,我們有否足夠了解90後的生活模式及意識形態?世代與社會政治的討論從來密不可分,「世代」本身當然不足以解釋所有社會現象,但是現實上青年的確面對與其他世代不同的社會條件,如果「世代之爭」成立,世代之間是否也應有解決對立或改善關係的可能?

《海浪𥚃的鹽》不是一本社會學術著作,卻是一個個真誠真實的90後成長生活故事。作者蔡寶賢不帶立場地,讓他們從第一身經驗發聲。

 

或許這一群90後的故事,可以連結有同樣經驗的同代人共鳴,也讓其他世代了解新一代多一點,成就對話的可能。且讓作者與嘉賓和大家談談我們如何看90後和不同世代的關係。

NANG.jpg

​簡介   /

《NANG》,一本專門研究亞洲電影及電影文化的半年刊雜誌,每期均由一群生活在亞洲或以外地區,獨特的客座編輯及供稿者合作,創建各具不同的主題。

第五期的主題為電影靈感。

 

從十二位跨越不同年代及背景的導演直率簡短的訪談開始,到解釋甚少人涉足的電影拍攝及經驗與觀賞、製作及受電影啟發之間的連繫。

跟Nang出版人Davide Cazzaro、《NANG》第五期客席編輯Eric Choi與主持人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朴漢峻教授一起,討論電影靈感、《NANG》第五期製作花絮及獨立雜誌出版。

​簡介   /

跑步讀書會終於來到九龍城書節!結合社區跑步路線、基本跑步訓練,及主題式分享讀書會的Run Of Page,在書節首天為書蟲「勞其筋骨」!一直想跑步又無從入腳的朋友,呢個係集體脫毒的好機會!

讀書會談食物,九千幾個切入點。
糧食公義、供應鍊資源分配、在地農耕、素食雜食的兩難,都是熱議題。


在美食當前的九龍城區來一趟論食物之旅,還要用跑步作頭盤消耗卡路里。

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run what you eat.

書評.jpg

​簡介   /

開始看一本書之前,你會先看書評嗎?然而在香港所見的書評,有多少可以深入的評論,還是只是泛於表面的「書介」?不同種類的書評,期望能為讀者帶來甚麼?在香港作為書評人,應該如何定位?

Anchor 1
荒謬.jpg

​簡介   /

在虛實之間擺盪,刺探世態與幻象,是小說家的本事。

 

可洛《幻城》、梁莉姿《明媚如是》和曾繁裕《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部小說集,形制與風格各異,卻同樣以虛構為尺,測量著現實的棱角、荒謬的深度。

 

我們想知道的是,無論書寫的是日常的陰影、我城的困境,還是人類的生存,小說寫作的動力何在,又如何構成現實的一種變量?

藝術勞動.jpg

​簡介   /

劇場人馮程程與藝評人梁寶山,近年開始關注勞動問題。從新文本劇場《石頭與金子》,到實時演出《新的一天,我們從新出發》──馮程程致力為新自由主義的勞動形態尋找相應的藝術表現形式。

 

繼出版《我愛Art Basel──論盡藝術與資本》後,梁寶山仍意猶未盡,策劃了《藝術勞動‧買定離手》展覽,以參與研究方式親身體驗難以量化、無法展示的藝術勞動實況。兩個曾幾何時的藝文青,為何會不約而同地關注勞動問題?

 

「藝術勞動」要詰問的,是勞動的問題、是藝術的問題─還是中女的問題?

​簡介   /

還下着離離的細雨
又是聖嘉肋近夜的晚鐘
為誰燃點了一根銀燭?
你輕輕地掩門,走了

四句成詩,成了蔡炎培一生寫詩的起始,也從此與初戀情人一別六十年⋯⋯
歲月悠悠,一生寫詩將盡五百首,人稱蔡詩人、蔡爺,台灣大詩人瘂弦口中的「爺們」,蔡炎培從五六十年代的四毫子小說一路寫到今天,從茫茫少年到白頭老人,走過明報歲月,寫過馬經糊口,詩始終在他的生命,念其一生摯愛,更道盡了國家百年興衰。

一首詩,是一個思念,一封封寫給家國、山河、戀人的情書⋯相隔六十年後,當蔡炎培重遇初戀情人,已是白髮蒼茫,詩人的思念尚且一如昨日,然這封未完的情書,到底可否續寫下去,傳遞到遠方的戀人手中﹖

 

​簡介   /

儘管香港書業不振,主流商業出版規模也收縮,然而一批新力軍卻在過去兩三年冒起,成為市場中一股新力量。他們都是一個人起、兩三個人止的獨立出版社,可説是微型獨立出版社。


這次分享會找來了三位朋友,分享他們獨立出版的心路歷程、實際運作及箇中得失。

舒壓.jpg

​簡介   /


1 /創作緣起—在咖啡館重拾畫筆與找到人生避風港
2 /為什麼從一個只喝奶啡的人成為懂得品飲精品咖啡
3 /帶領初學者的一筆畫示範與體驗教學

一筆畫體驗 /在一張明信片上繪畫出屬於自己的一筆畫創作


報名 /免費參加,報名請洽) — 里人文化

【 繞來繞去的One Line Sketch 】


繪製一筆畫,只需要準備一支筆和一張紙,一旦開始下筆,筆便不能離開紙,一直到畫完,且同一個地方不能重複描繪。有助於轉移注意力,提升專注力,對強化人腦有很大的幫助,療癒程度更勝著色本。

初期練習先從形體簡單的物品著手,如杯子、花瓶、花朵等等,再將練習複雜度進階到人物、景色,有點像是素描的一種,但講求的不是維妙維肖,而是繞來繞去的樂趣,所以可能繞到最後繪製出別的圖像,也是很有可能的喔。

香港獨立.jpg

​簡介   /

在1997年主權移交左右,「獨立電影」這個用語逐漸被廣泛接受。雖然這用語經常在電影論述和電影節節目中出現,但它的意義和發展在香港的討論並不多見。

是次講座從近年活躍而性別與年紀各不同的獨立導演出發,看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電影,如何看待自己在商業-獨立這個光譜中的位置,並如何思考「獨立」和「獨立電影」。我們會按「酷兒景觀」、「城.邦之間」和「殘酷.青春」三個主題去討論他們的影片,繪出香港獨立電影的圖景,考看獨立電影在香港的意義。

是次講座亦是手民出版社新書《香港獨立電影圖景:訪問評論集》(李佩然、吳國坤、譚以諾合著)的發佈會,書中結合許雅舒、鍾德勝、游靜、盧鎮業、麥婉欣、崔允信、曾翠珊、黃修平和卓翔這九位獨立導演的訪問和他們重要作品的評論。

 

夢賞.jpg

​簡介   /

邁步展才聯盟Go n Shine的兩位學員摩菲亞和吳曉楓(Bosco)突破身體的障礙,克服困難,終於實現自己的夢想。是次講座透過兩位年青人的對話,讓大眾了解及欣賞他們追夢的故事。

​簡介   /

「本土文化遊」有多少種玩法?史學家鄧家宙博士和藝術家Carmen NG及Vivian HO,分別以繪本著作,結合美學與翔實歷史,帶你遊遍香港18區,窺探平日我們不以為意的地區故事。

 

史學家和藝術家在本土文化上可碰撞出哪些火花?一讀十年,我們可以什麼方法去繼續欣賞這片土地,留住我們珍視的種種文化?

社會主義.jpg

​簡介   /

社會主義的思想,首先就是一種對未來社會和新生活方式的想像,這令它與科幻小說的體裁有極多交疊,在西方這已是常見的文學體系。

 

在China Mountain Zhang,美國作者Maureen McHugh似乎想在這個有濃厚現代性的基礎下,推陳出新,探索這個體裁的可能。

年青人.jpg

​簡介   /

2018年8月起,聲韻詩刊每個月一次沙龍小講座,由一對年青詩人出發,講講詩,分享寫詩的二三事。

 

是次活動來到第4回,由雷暐樂與沈行舟兩位詩人,分享詩的初心,交流詩心,讓時代追上詩的世代。

廣東專輯.jpg

​簡介   /

從家中珍藏的3000多張廣東專輯,推介其中100張最喜愛的,
憶起過去30多年的人和事。

由年少時第一次買唱片至現在網上下載;
由與偶像相遇至常常觀看頒獎禮和演唱會;
由廣東歌的興起至衰落;
尋找當中的輪廓,留下一頁頁屬於香港的廣東歌印記。

動物園.jpg

​簡介   /

曾經到中南美洲做動物義工的上田莉棋Riki,一直關注動物保育的狀況。這次她去了非洲逾半年時間,走過不同國家,帶回有血有淚的動物保育故事《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一書。

 

到底非洲是怎麼樣?為動物義遊又是怎麼一回事?一起來聽聽她的分享吧!

中亞.jpg

​簡介   /

古代的絲綢之路,今天的一帶一路。那必經之路,就是今天的中亞五國。


中亞地區,從古到今都是東西方文化交匯處,亦是國際社會上經濟角力的一大舞台;這裡有雪山高原湖泊沙漠,也有神秘鐵幕官僚貪污——如此美麗,如斯精彩,卻鮮為香港人所認識。


這片在天山之側、俄羅斯和阿富汗之間的遼闊土地,愛旅行的你又豈能錯過?


Franky於2013年首次踏足中亞,自此上癮,數度去完再去,今年更帶領輕背包的團隊踏遍中亞五國。

阿翔Linus則用單車騎行穿越中亞,風景之美和路之難行同樣深刻。


到底,中亞有甚麼魅力,能留住兩位旅人的腳步?中亞的故事,由阿翔和Franky娓娓道來。

流動的人.jpg

​簡介   /

社會主義的思想,首先就是一種對未來社會和新生活方式的想像,這令它與科幻小說的體裁有極多交疊,在西方這已是常見的文學體系。

 

在China Mountain Zhang,美國作者Maureen McHugh似乎想在這個有濃厚現代性的基礎下,推陳出新,探索這個體裁的可能。

遊戲fun.jpg

​簡介   /

專業遊戲治療師將即場分享「玩出潛能」的心得。家長可以帶同孩子前來,一起學習令他們專心及安心的遊戲、疏導情緖的方法和講故事的技巧。

招靈.jpg

​簡介   /

科學當道,魔法彷彿早已絕跡。

隨着科學發展,有說世界經已除魅,人們不再相信神秘莫測的力量,想要獲得的知識,都能夠依循理性獲取。不過,回顧歷史,那些我們今日奉為理性代表的學者,卻又曾經涉獵神秘知識,對魔法的探討有時甚至遠超於科學。 曾幾何時,法國一度流行招靈會,靈媒於會上展示各種神秘現象,與死者對話,座上不乏頂尖的科學家、哲學家,囊括不少後來取得諾貝爾奬的人士,諸如居禮夫人、柏格森等,他們更認為會上的靈異現象難以駁斥。

 

沿此上溯,現代科學之父牛頓,同樣醉心於煉金術,並熱衷於從聖經讀取隱藏的密碼,同代的萊布尼茲曾指責他將玄秘知識帶入科學討論,憑空為自然添上神秘力量,講述隔空作用云云(今日我們稱曰重力);經濟學家凱因斯更稱:「牛頓不是理性時代的第一人,而是世上最後一位魔法師」。科學家與魔法知識,為何曾經密不可分?

 

也許,除魅不過神話,正正是科學、宗教的分野,造就了魔法這一個範疇,收入難以歸類的事物。 將魔法摒除在外,到底有何影響?以理性為組建規則的現世,究竟以什麼形態呈現,如何導向今日我們面對的問題?以魔法為基礎建構的世界,又會是什麼模樣?是次講座將配合《Sample 樣本》最新出版的第九期〈魔術師的秘密道具箱〉內容,回到「現代」起源的年代,從歐洲一度盛行的招靈會講起,重審科學理性和神秘魔法的分野,追溯隱而不顯的神秘學發展,並探討這些暗流如何讓我們想像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重拾好奇。

對抗世界.jpg

​簡介   /

多元的出版有助建立多元社會,而獨立出版是多元出版不可或缺的一環。到底在獨立出版這方面,香港的情況如何。


我們分別邀請了來自獨立出版社、發行商及獨立書店業界中人,一起分析現況,及分享未來的想像。

帶子狼.jpg

​簡介   /

1970年,小池一夫原作,小島剛夕繪畫的時代劇漫畫《帶子狼》(子連れ狼),開始在雙葉社的『漫畫ACTION』(漫画アクション)上連載,一寫六年。這部書講主角拜一刀,遭柳生一族陷害至家破人亡,結果唯有推著嬰兒車,與獨子大五郎浪跡天涯。馮慶強將介紹《帶子狼》的獨特之處,還有小島剛夕的狂放筆觸,如何令拜一刀父子在腥風血雨的殺戮裡覺悟。

節慶.jpg

​簡介   /

有研究指香港高中生國際視野薄弱,如何補救?多看國際新聞?多參加遊學團?是次講座分享國際視野的培養也可以很貼地,從日常生活的飲食、居住的社區、以及本地不同族群的節慶慶祝,也可體驗香港多元文化的一面,從香港看見世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