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攝影師高仲明與露宿者的「放逐」之旅

A+A-
高仲明嘗試重現露宿者雄叔的家,讓觀眾感受其生活的痕跡。

若給你一部相機,你會注視香港的何方?

高仲明從事新聞攝影 20 年,關注貧窮、無家者等弱勢社群。作品「毫宅 —— 香港劏房戶的居住狀況」在 2012 年獲「WMA 大師攝影獎」;2019 年拍攝抗爭者人像照與傷勢的作品「港傷」,獲得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2020 紀實攝影組冠軍。這次他於光影作坊舉辦名為「放逐」的個展,展出由 2014 年開始拍攝的「露宿者系列」,他們因各種原因而在街頭生活,就如展覽導言所述:「他們是被放逐、或自我放逐的一群。」

無論鏡頭下的主角命運如何,無論高仲明視何處為基地,攝影工作仍然繼續。對他而言,此展覽是一個小結;但對觀眾來說,這可否成為其關注身邊事物,特別是弱勢一群的契機,或了解香港的一扇門?

他們的「家」的生活痕跡

阿 Sing 的故事,由投影機投射至其家中。

展覽場地有三個裝置,也就是三個露宿者 —— 雄叔、阿 Sing 及犀利哥的故事。攝影作品並沒有沖印鑲起讓人欣賞,反而輯成影像短片,不斷在帳幕裡循環播放,嘗試重現露宿者的「家」。筆者看著影片播放時思索,以影像紀錄而言,若要較為完整地呈現一個人的故事,或許短片才是較理想的處理方式,而展覽內的影像與帳幕,均能讓觀眾感受露宿者活著的痕跡及故事。

……但雄叔給我的印象卻截然不同。他愛整潔,把小屋打掃得井然有序;有固定工作,在大廈做清潔工;更重要是,他會主動幫助陌生人。

我們對不熟悉的世界或社群的認知,大多來自主流媒體或書籍,然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模糊而像真的印象,再為對方貼上標籤。你們對露宿者的印象如何?於高仲明而言,在認識於旺角小巷露宿 10 年的雄叔後,雄叔便漸漸成為其放逐之所。在 30 多張照片製成的短片中,高仲明紀錄了雄叔的日常,及至離世的時刻。

因為孤獨本來就是城市人的共同語言,一般人與露宿者的距離,其實沒那麼遠。

我們與露宿者的距離……

阿 Sing 是在港出生的第三代尼泊爾人,有妻女在尼泊爾,兄姐在英國生活。而其在港的生活,自遇上高仲明後亦有所改變。

其餘兩位露宿者是阿 Sing 及犀利哥。前者是在港出生的第三代尼泊爾人,後者則是「維園犀利哥」。犀利哥的露宿生涯可謂自我放逐,由中產的身份去到露宿,開展另一人生,他更會將所見所聞記錄並上載至網絡。這不禁令人思考,究竟「家」的定義又是甚麼呢?這三位露宿者的故事,還是宜讓觀眾在展覽中細心感受與閱讀。

觀賞展覽時,不可忽略的是,無論是人或照片都有溫度,從來攝影者與被攝者的關係情感都難以完全割裂及抽空。照片不但能了解三位露宿者的故事,更能認識高仲明的攝影經歷、感受,以至他的世界。

犀利哥的照片前有一盤國際象棋,這是他跟朋友下棋時,高仲明看到他露出自滿笑意的一刻。

「放逐」高仲明攝影作品展

日期:即日至 2021 年 5 月 30 日

時間:11:00 – 13:00、14:00 – 18:00(二至日)

地點:石硤尾白田街 30 號 JCCAC L2-02 光影作坊

預約參觀:https://form.jotform.com/21130406106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