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瑞典反思台灣:個人主義適合我們嗎?──Interdependence or Independence?

2016/04/14
33239
從瑞典反思台灣:個人主義適合我們嗎?──Interdependence or Independence?
最近看了一部瑞典紀錄片《The Swedish Theory of Love》,內容探討的是瑞典人的個人主義和對瑞典社會的反思和批判。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對於個體自由度最大的追求。」 它是一種個人的信念,個體的價值觀、意識形態、思考方式深受其影響。"Today, Sweden ...

最近看了一部瑞典紀錄片《The Swedish Theory of Love》,內容探討的是瑞典人的個人主義和對瑞典社會的反思和批判。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對於個體自由度最大的追求。」
它是一種個人的信念,個體的價值觀、意識形態、思考方式深受其影響。
"Today, Sweden is statistically the world's loneliest country. We are the best in the world to live alone and die alone. Autonomous individualists, we are everything."
(根據統計,現今瑞典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國家。瑞典人獨居且獨自老死的人數在世界上獨占鰲頭。我們是自主的個人主義者,我們是總體。)
──Sandra Gunnarsson och Therese Jansson

回想自己選擇來瑞典交換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獨立自主,看來還真選擇了一個走在世界極端個人主義的國度。

在超市裡面,有自動結帳系統,請你仔細閱讀上面的指示後,自己結帳。在 IKEA 也可以買到許多 DIY 商品,請靠自己完成。

要看牙醫請先預約,沒有當天來當天看的制度。學校的辦公室每周只有特定時間約 4 個小時開放洽公,時間一到也不會寬容一刻鐘讓你問問題,一切照規矩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為了讓這個社會體系運轉恰當,身為一份子就要跟著規則走。

和家庭的關係呢?跟我一樣 20 出頭的瑞典同學們,大都非常獨立。他們大多自己搬出來住,也沒有跟家裡拿錢了,因為政府每個月會撥給他們讀書津貼 2800 sek/month (每個月台幣約 10795),加上打工,他們在經濟上可以完全獨立於家庭。

看完電影之後,我和幾個瑞典的同學討論一個問題:「你覺得個人主義對你來說是什麼呢?它對你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或是信念嗎?像是它會影響你的價值觀、跟他人社交的方式、家庭關係、愛情關係或是個人生涯規劃?」

一個瑞典女生分享她的觀點。她說她覺得個人主義影響她很深,她現在 19 歲,她在 18 歲時搬出去。關於愛情,她覺得在一段感情裡面保有自己很重要。至於在家庭層面,個人主義則相對容易造成家庭衝突。她舉了一個例子給我聽:她姊姊因為不滿她爸爸幫她擦鞋子而跟她爸爸吵了一架,她認為這是她個人的事情。這個單一故事雖然過於極端,但是可以從一個瑞典女孩的思考方式連結一個社會或是周遭環境,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影響了她。

關於生涯規劃,一個瑞典朋友則給我很大的啟發。他覺得未來是自己掌握的,所以積極地探索自己人生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他先是讀英國文學另外也嘗試寫作兩年多,在那期間也開始學中文。讀了兩年多,卻發現寫作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有興趣的其實是社會科學,於是他直接重新報考學校,如今念的是 Global Issues(全球議題)。

目前,他還是持續學習繁體中文,也計畫要到台灣待一年學中文。為什麼他要學中文呢?動機很簡單,他想要再重溫小時候初接觸一種新語言(英語)的快樂和感覺,周遭也有朋友說中文,再加上他也想投資未來,中文能力會是未來的優勢。他說:「我覺得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很重要,因為你才會享受它。」

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素,造成瑞典個人主義的風氣盛行呢?最近剛好讀到一篇有趣的文章〈Two National Heroes:Jacob Two-two and Pippi Longstocking〉。作者 Maria Nikolajeva 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兒童文學對於國家認同有一定的影響力,瑞典兒童文學名聞遐邇的長襪皮皮(Pippi Longstocking, 1945)主角,她獨立又敢於挑戰權威,對於瑞典人來說,她的地位不可抹滅,甚至是代表瑞典的一個象徵符號。」

一個獨立的小女孩深深刻畫在每個瑞典小孩的心中,無形中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回想小時候如果讀的童書多是夢幻的童話故事,王子公主幸福美滿。那長大的女孩們,會不會在耳濡目染又沒有批判思維下,對未來的想像也被窄化了?

而如果從小讀的是長襪皮皮──她是個孤兒,堅強樂觀,跟一隻猴子住在一起。看到鄰家小孩被欺負,仗義直言。自己選擇不去上學,因為她覺得她可以從生活上學到的比在學校還多──那麼在這樣的文本影響下,所形塑的價值觀勢必不太一樣。

尤其,這還是本在 71 年前堪稱跨時代的性別平權童書作品。

我的瑞典奶奶目前 70 多歲,她說她認為長襪皮皮對她有很深遠的影響,更認為皮皮是女生們很好的榜樣。

瑞典著名童書 Pippi Longstocking


我常在想,每當我比較文化差異,看到一個文化底下的社會,我可以選擇哪一種我想要追隨的價值觀呢?

譬如說台灣社會的家庭關係是緊密相連的,瑞典家庭則是很重視個體之間的尊重。我認為,其實之中不見得有優劣之分,我們也可以不要成為文化底下的俘虜,而是選擇不同文化裡面好的部分,綜合成一個平衡的方式或價值觀。

走在瑞典的街道上,人跟人之間的交流是很少的,或是說在街上看不到多少人,也可能是因為我待的是一個瑞典小鎮。有瑞典朋友開玩笑說:「瑞典人大概只有在酒精下肚之後才懂得如何社交。」平常的他們,在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也許也是個人主義影響的結果。

"我想改變瑞典社會。"

這句話是一個看完這部紀錄片的瑞典朋友說的。「我感到深深的憂傷,因為我看見這個社會的問題。我想改變它。」這位年約 35 歲的瑞典朋友說,「我們的社會雖然給我們很完善的福利制度,但是它照顧的是人的基本需求卻無法照顧心理層次。」

紀錄片裡面,有一部分取材於非洲,裡面提到:「匱乏也許是創造美好的根源。我們都該向非洲學習。雖然資源匱乏,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情感深厚,彼此分享給予。」

這個瑞典朋友反省:「我會覺得向家人或是朋友求助,是一件讓我覺得羞愧的事情,因為有問題應該要向政府求救。但這樣的社會醞釀出來的是個體成為一個螺絲釘讓社會運轉,高效率地運轉,卻沒有溫度。

個人主義底下,每個人有更多的隱私空間,這是我很喜歡瑞典的部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想法都該被尊重。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風氣下,創新就自然而然發生了。

從瑞典人還小的時候,老師就尊重孩童是個獨立的個體。曾經有個瑞典的小學老師跟我說:「我跟他們對話跟和大人對話沒有差別,因為我把他們視為成熟的個體,我們可以一起討論難民議題、世界時事。」這點是我覺得很值得學習的地方。

我很喜歡紀錄片(The Swedish Theory of Love)還有和瑞典朋友的對話,他們可以坦然地攤開事情討論、進行批判。因為批判才會進步,這個社會之所以好是因為大家很誠實面對它的好與可以改進的部分。看到幾分就說幾分話,這就是瑞典人可愛的地方。他們願意面對自己社會不足的部分進行反思和批判,不斷革新,如此社會才會一直進步。

每個社會都有它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變的地方,重要的是該用什麼態度和方式去面對這些問題。台灣社會在面對許多問題的時候,如果可以用更理性多元的角度處理,各種議題攤開來作討論,這樣的社會難道不會進步嗎?新的世代開始承擔責任,又可以怎樣教育台灣的下一代呢?

《關於作者》
Annie Hung
來自高雄,台灣。在瑞典小鎮韋客舍交換學生,尋找生命的可能性。

《關聯閱讀》
在瑞典,反思台港從小到大的「負能量」教育
教育之前,人人平等──瑞典文課堂上的浮世繪

 

執行編輯:Christine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主圖/Shutterstock、附圖/Annie Hung 提供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