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要被「北漂悲情」消費多久?──「紐約漂」、「歐洲漂」被當台灣之光,怎麼「北漂」需要哭成一團?

我們還要被「北漂悲情」消費多久?──「紐約漂」、「歐洲漂」被當台灣之光,怎麼「北漂」需要哭成一團?
「漂」到哪裡,個人選擇。煽動情緒,不如認真看待產業發展問題

「北漂」兩字,因為高雄市長選情升溫而爆紅,在媒體的推波助瀾、聳動報導之下,更成為熱門議題。例如幾天前,許多子女「北漂」的母親,在新聞台的鏡頭前痛哭流涕,說自己是孤單老人,喊著要孩子回鄉,一堆老老少少哭成一團,畫面實在驚人!

看到這裡,長年在外,做過底層移工與難民報導的我只想說,台北高雄高鐵行程最快 2 小時 17 分、自強號約 4 個半小時、客運約 5 個小時。週末假日回家一趟,有沒有這麼難?

的確,「北漂」、「回家」,成功地打動無數高雄母親及青年的心;讓家鄉的環境更進步更好、更吸引人,也是無數人心中的期待──但在被這類悲傷情緒感染前,讓我們暫且停下來想一想:

「北漂」,真的都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嗎?會不會只是個人價值觀的不同,又或是正常不過的人口移動現象?所謂的「北漂青年」,真的都只想要回鄉就業嗎?

「漂」到哪裡,個人選擇

我是嘉義孩子,國中畢業後到高雄唸專科,第一份工作是在台北當記者,兩年後到印尼從事新聞工作。記得在學時,大人們總要我們多看看這世界,不要在家裡當魯蛇,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社會更鼓勵年輕人離鄉背井去壯遊,增加歷練、擴展視野,在工作上若能與世界各國青年競爭有了成績,就是「擁有競爭力」。

而對出生於小城市的我來說,到大城市工作再自然不過,畢竟大城市擁有相對較多資源,工作機會多,薪資爬升的速度通常也比其他城市快。但怎麼突然間,某些政治人物彷彿非要青年回鄉不可?「北漂」更彷彿變得如此悲情──那我這個「印尼漂」,不就有如地獄人生?

我認為,「北漂」與否,老實說真的是個人選擇:以我的高雄同學為例,若留在家鄉的本土中小企業上班,薪資大約會比台北少一萬;但衡量物價和房租後,其實存下來的錢差不多。只是長遠來看, 3 到 5 年後的薪資成長,台北通常會比較高(但也不盡然)。

再說,每個人的職涯及人生規劃也不同,價值觀也會影響選擇。以我所在的媒體領域為例,有人喜歡在地新聞,那待在家鄉就很適合;但若喜歡全國性議題,總統府、立法院所在地──台北,就會是他的選擇。而像我熱愛國際新聞,就希望能走出台灣。

成為「台灣之光」的「歐美漂」們

另一方面,若把格局「放大」到整個台灣時,聽到台灣人離開家鄉到歐美先進國家發展,人們總是舉雙手贊成──從以前的「來來來台大;去去去美國」到「厲害厲害,出國比賽」,再到後來的「台灣之光」,在歐美等地取得財富與成就的台灣人,更常常成為媒體寵兒。

例如:我有個同學「定居歐洲賣珍珠奶茶」,他接受雜誌和電視台專訪,成為青年海外創業的榜樣──他是「歐洲漂」;也有優秀的藝術家朋友到香港工作,領的是台灣 3 倍的薪資──他是「港漂」;還有大家熟知,旅居美國紐約的臺裔加拿大籍服裝設計師吳季剛──他是「紐約漂」。

不論到哪裡,都有各自的機遇與挑戰,也都必然會有思鄉的情緒。但怎麼這些「紐約漂」、「歐洲漂」就是「台灣之光」;而「北漂」族卻彷彿一定要背上「悲慘人生」的十字架?

圖/Shutterstock

煽動情緒,不如認真看待產業發展問題

沒有要替特定政黨助選的意思,高雄市政做得好不好、選誰比較適合,民主社會大家自有判斷。
但我必須單就這兩個字說句真心話:我覺得打「北漂」議題的候選人及競選團隊,格局很小。

比起用「北漂」來煽動婆婆媽媽的情緒,不如更認真地看待高雄問題:根據《台灣薪資地圖》網站的統計,台北 2018 年的平均薪資為 40,855 元,高雄為 33,338 元,確實相差近一萬元;高雄市的平均薪資也比桃竹苗、雲林、台東、台南還低。

薪資因為各地產業發展狀況、物價、房價有所不同,是自然不過。高雄確實可以更好,但若要「改變成真」,負責任的政治人物該做的,應該是不要再消費台灣不同地方間的情緒性比較,製造「剝奪感」、「分化」與「悲情」,而是積極設法向外引入經濟活水,讓當地薪資大幅提升、增加消費力;另外還有積極汲取國際上的城市發展經驗,加速產業轉型,及創造友善的創業和居住環境。而民眾也必須接受,房價、物價在「城市發展起來」之後,相對也可能會提升。

台灣不論在高雄或台北,近年來的薪資和消費力,整體而言老實說均沒有什麼大成長──這也促使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已經或準備「離開家鄉」。

但現在,綜觀世界各國包括歐美、日韓的就業環境,對年輕人同樣都不甚友善(可參考各國的青年失業率)。如果可以,誰都希望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自己能在家鄉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但若只是不負責任地提出「北漂」議題,煽動「台灣之內」的對比、悲情甚至對立;或者一味強調要「拚經濟」,卻刻意忽略犧牲如環保、社福等長遠價值,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政治環境嗎?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