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阿塱壹,還是琅嶠卑南道?從荷蘭時期到現在,台灣最後一段純天然海岸線

古道,是古人走出來的。從恆春走到台東市,120公里的琅嶠卑南道,不僅擁有絕美海景,一路上更收納著先民為了生活、生存的移動足跡,讚嘆美景之餘,你需要知道更多。

是阿塱壹,還是琅嶠卑南道?從荷蘭時期到現在,台灣最後一段純天然海岸線

天涯海角,是許多人為阿塱壹古道下的註解。

這個說法不是沒有理由,古道所在的台東南田至屏東旭海段,是台灣環島海岸公路拼圖中,缺少的那一角,公路工程曾經一度計畫著手闢建,所幸在眾多文史、登山、環保團體的發聲反對下,終將這段充滿先人足跡及原始生態的濱海之路保存下來,堪稱是台灣最後一條「純天然」的海岸線。

不過呢,阿塱壹古道並非阿塱壹古道

「事實上,這段是屬於琅嶠卑南道的一部分,」熟悉恆春半島的資深解說員顏士傑說明其中原委,「琅嶠和卑南是恆春與台東的舊稱,牡丹社事件後,清廷積極治台,修築多條開往後山的道路,琅嶠卑南道就是其一。」

路線起自恆春東門,大致沿著今日的縣道200號東行,橫越中央山脈尾閭,行經滿州、出八瑤灣,之後沿海北上至牡丹灣、觀音鼻,跨越縣界的塔瓦溪到台東南田,再沿著台26線及台9線直達台東市。依據清代方志記載,古道全長203華里,轉化成現代的計量,約120公里。(延伸閱讀:台26線 天涯海角的原始自然美,為護蟹慢行二線道

廣告

阿塱壹古道其實是後來「產生」的地名,由於早年誤稱,加上當時公路開發案而備受各界矚目,阿塱壹古道就成為琅嶠卑南道中,旭海至南田段的泛稱。

根據台灣古道踏勘先驅楊南郡指出,真正的阿塱壹古道另有其路,是一條翻過中央山脈、由西向東的移民路線,日治時期稱之阿塱衛越嶺道,阿塱壹和阿塱衛是音譯之差。

終於水落石出,這條古道的命運從去留到正名,一直都在各方努力下,回歸到最初的脈絡爬梳。

旭海海岸有如大自然的地理教室。

從荷蘭時期走到現在,嫁娶、做生意都靠這條

造訪當天,多雲時晴,與預想的碧海藍天有落差,顏士傑卻笑說:「這才是走古道最好的天氣!」

從南田到旭海,實際徒步路程約八公里,多數時間是走在沒有遮蔽物的石灘上,尤其夏季又曬又熱,「中暑是最常發生的意外,所以總是提醒遊客,注意防曬,補充水分。」每年中秋至隔年清明是最佳訪期。

雖然沒有朗朗藍天,但多雲時晴走古道反而舒服。

進入南田端、踏過塔瓦溪,就此宣告從台東進入屏東的土地。

廣告

「從前塔瓦溪周遭長了很多『肥豬豆』,當地漢人以台語稱之『豆仔溪』,經由不同族群間的轉譯,最後有了塔瓦溪這個名字。」塔瓦溪也是一條沒口溪——溪水通常不多,受到季風影響,溪口處堆積成礫石灘,形成出海口被擋住的天然景象。

古道北端,平緩好走。顏士傑用手比了比路面寬度,「有沒有發覺滿寬的?」其實這條自古就是先民往來西南平原、恆春半島及東部地區的交通要道,原住民部落間的打獵、商貿、婚嫁、聯盟、遷徙等,都得仰賴這條濱海之路,根據文獻記載,早在荷蘭統治時期就有通行紀錄。

1877年清廷修築琅嶠卑南道,就是將當地長久以來習慣使用的交通要路,加以銜接、拓寬,形成官道,在地人也稱之「牛路」,意指牛車大小也能通行。即便後來逐漸被三條崙古道(今稱浸水營古道)取代,不再是清末東西兩岸的通衢,當地居民依舊時常往來,成為區域性的要道。(延伸閱讀:走過浸水營古道,猶如穿越五百年歷史記憶

帶路人顏士傑。

登上觀音鼻岬角,全視線海景百看不厭

平緩之路的終點是綿長的礫石灘,腳下一個個經過浪潮洗禮而渾圓的石頭,就是著名的南田石,上面白色的石英紋路,顆顆不同,各有逸趣,另有一種帶青綠色澤的西瓜石。

廣告

「這片石灘,南田石佔80%、西瓜石佔10%,其餘10%是各種變質岩。」海浪與圓石摩擦滾動、拍打的聲響,就像是不插電的收音機,播放著一首傳頌千萬年的大地之歌。

你分得出來嗎?左邊南田石、右邊是西瓜石。

觀音鼻是古道上的醒目地景,也是腳力大考驗的開始。

由於海岸線往後移,使得平面石灘越來越窄,每逢漲潮便無路可走,改由上切觀音鼻高繞的路線銜接,沿途約70度的陡直山壁,已設置手工步道及輔助繩索,必要時得手腳並用。

觀音鼻70度的陡直山壁,是腳力考驗的開始。

苦盡總是會甘來,登上觀音鼻岬角,居高臨下的視野,擁有整條古道最開闊迷人的風光,太平洋的海水藍,由深至淺,尾端綴以如啤酒沫般的浪花,組成美麗的南田海岸線。(延伸閱讀:海天盡頭 古道阿塱壹,走一回有一回的心情

登上觀音鼻俯瞰南田海岸線。

路過這裡不能說話,古道尾聲越原始越美麗

越過觀音鼻,來到旭海海岸,由於山海相鄰,加上位置荒僻,人為干擾較少,是古道保持較原始面貌的路段。

斷層、風化、海蝕作用,造就了豐富的海岸地形,危岩奇石漫布,一時教人低頭看得入迷,此時顏士傑突然抬起頭、指了指上方,原來這是一道難攻易守的險峻山崖!「以前這裡被稱為『禁語之地』,經過時千萬別大聲喧嘩,以免山崖上的原住民部族突如其來的偷襲與殺戮。」

廣告

後段往旭海端的路程,是一大片布滿彩色碎石的沙灘,以及林蔭密布的濱海羊腸小徑,一路上常見抗風耐旱的林投、草海桐、台灣海棗、海岸擬茀蕨等,仔細一看,有個比拳頭稍大的深穴洞窟,「那是穿山甲的傑作!」如同其他夜行性動物如台灣野豬、食蟹獴等,唯有等夜間人煙散去,穿山甲才會現身。晨昏之際,偶能見到台灣獼猴、赤腹松鼠、台灣野兔。

海岸擬茀蕨。

看到旭海漁港,就知道古道之旅即將宣告圓滿。(延伸閱讀:用畫筆細細描繪眼中的台灣漁港,靜靜地療癒了我

踏在先民的足跡上,一路上不斷遙想昔日是如何冒著生命危險,面對南國的豔陽、浪濤的吞噬、岸邊的亂石及部族的偷襲,千辛萬苦走到彼端的希望之地。天涯海角,每一步都是戰戰兢兢。

海景,是健行琅嶠卑南道一路最好的陪伴。

*本文作者:高嘉聆。

琅嶠─卑南道帶路人

廣告

顏士傑/落山風解說工作室

攤開顏士傑的導覽解說資歷,落落長一串,除了擔任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解說員,同時也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荒野保護協會、千里步道協會等多所機構、組織的解說志工,滿腹的自然生態、環境教育,由他深入淺出的描繪,特別能讓人融會貫通。

像是提及古道上的特有植物,「鐵色是一種稀有樹種,質地硬實,是排灣族貴族蓋家屋時的不二選擇;白榕很常出現在排灣族家屋前,長得又密又廣,適合乘涼,木質很有彈性,漢人喜歡拿來製成神轎的轎桿。」講得不是生硬的植物百科,而是樹木與人之間長久以來的關係。

身為在地恆春人,他建議走完古道不妨多認識周邊部落,「兩端的南田、旭海部落,不論過去與現在,生活都與這條古道息息相關。」

南田部落以南田石聞名,還有一座絕美的濱海露營區,也能順著溪谷溯溪攀樹,堪稱秘境;深入旭海部落聽居民說故事、到漁港啖海鮮,累了就到溫泉泡澡洗腳,是一大舒心的享受。(延伸閱讀:四重溪百年溫泉行館,日本親王也愛來

廣告

光點

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
位於屏東縣牡丹鄉,南田端、旭海端雙向進出,每日人次總量管制
入園需先上網申請,每20人(及以下)需配置一位合格解說員,細節及收費詳情請見官網

落山風解說工作室
屏東縣恆春鎮仁壽里虎頭路147號
08-8883584、0972202011

旭海社區發展協會
屏東縣牡丹鄉旭海路99號
08-8830365、0963822708
官網:旭海社區發展協會

南田社區發展協會
0975251073
Facebook: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社區發展協會

 

責任編輯:黃佩瑄
核稿編輯:林君翰

微笑台灣編輯室

跟著微笑台灣去旅行!
讓微笑台灣帶你去走走,走進台灣的大小事,走進在地的美好。
FB粉絲專頁:微笑台灣319鄉+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
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