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古老音樂院的「創舉」:教學生如何「出社會」

美國古老音樂院的「創舉」:教學生如何「出社會」

Photo Credit:Rayna Chou 提供

過度把自己束縛在「音樂家」的框架和刻板印象裡,會讓自己在離開學校後,還要花上好一段時間習慣社會的運作方式,同時也限制著古典音樂作為一門產業的發展。

撰文:Rayna Chou

在古典音樂圈裡,「創新」與「經營自己」這兩件事情一直都會激起一些傳統派的抵觸,在他們看來,「只要夠優秀就不用斜槓」、「琴練好比較重要」。事實上這些保守的想法並不全然錯誤,換個角度也可視為精進琴藝的動力。但是,在全球競爭激烈的音樂市場上,所謂事業的成功,往往包含著比單純琴藝高下更為複雜的因素。從早在 18 世紀就親自管理自己跨國事業的作曲家海頓,到現在商學院裡那一門門藝術管理與經理課程,都說明了音樂作為一門產業的多面性。

最古老的獨立音樂學院,開出最「創新」的課程

新英格蘭音樂學院主建築。圖/Beyond My Ken@Wikipwdia CC BY-SA 4.0

我的母校新英格蘭音樂學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是美國最古老的獨立音樂學院。雖然建築古香古色,但是卻有一個部門,一反眾多古典音樂學府墨守成規的態度,一直積極的鼓勵著年輕音樂家做出獨一無二的創新,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離開琴房後,「出社會」的能力。

Entrepreneurial Musicianship 部門直譯是音樂家創業部門,創的業便是每一位學生自己的事業。從大一新生到博士候選,走進這個部門開的課,就是要先把琴放一邊,開始學練琴之外的現實能力,比如說怎麼寫簡歷、怎麼理財、怎麼拓展人脈、怎麼找到並且把握工作機會。簡單來說,就是教一屆屆不食人間煙火的年輕音樂家們,如何用實際可行的方法展現自己的軟實力與硬實力。

圖/Rayna Chou 提供

在我完成學士與碩士的那 6 年內,我就開心的選修了許多堂「出社會」的課,包括企劃撰寫(Grantwriting)、非營利募款(Non-profit Fundraising)、觀眾市場觀察與分析(Audience Analysis)、藝術家理財(Finance 101)、藝術著作權法(Copyright Laws)等等。

另外這個部門每學年都會舉辦比賽,以及提供很多鼓勵我們去做點什麼的補助,且不限於在校生,連校友們都能回學校提案。從辦音樂節、錄專輯、開音樂會,或是我曾獲獎的那一個個天馬行空的企劃等等,他們都給予了經濟支持(就是支票)跟實質性的鼓勵(人脈與校方宣傳等等)。

圖/Rayna Chou 提供

跳脫框架,走出自己的音樂路

雖然大家都說音樂這條路很窄,而且沒有人能真正區分工作與生活,但是其實多聽聽別人的分享,就會發現大家走的路都截然不同:透過考試獲得樂團終身職的音樂家、參加比賽獲取獎金與知名度的獨奏家、有或沒有專業經理人協助的室內樂組合、轉往藝術行政職位的畢業生,以及一邊教琴一邊擴展音樂節規模的老師們⋯⋯這些都只是一些人曾經走出來的路,但每一個人其實都正在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或是擅長演奏音樂以外的事情,很多人喜歡琴房內的可控性與單純;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一鳴驚人後就不用煩惱自己的事業,尤其當在這後浪時時刻刻推著前浪的圈子。

在新英格蘭音樂院裡,我學到的就是只要不影響琴藝的精進,就不應該將自己束縛在所謂「音樂家」的框架跟刻板印象裡。這樣不僅僅會讓自己在離開學校後,還要花上好一段時間習慣社會的運作方式,同時也限制著古典音樂作為一門產業的發展。如果有學習額外學問的機會,或者是有個想要執行的想法,把它們都當作讓自己更全能的機會吧,希望大家都能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備註:照片來自 2019 年以「漸快 accel. 」企劃,獲 GYA 獎之提案現場。

執行、核稿編輯:林欣蘋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