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對華立場,德國政界也受夠了

A+A-
2015 年,德國總理默克爾到訪中國合肥。 圖片來源:路透社

繼美國後,英國對華態度亦轉趨強硬,結束所謂英中關係的「黃金時代」。接下來,人們不免將目光投放至歐盟最重要國家 —— 德國。但「德國對華立場」,似乎又與「默克爾對華立場」有微妙差異。這位總理對中國採取的溫和態度,現正受到國內政客及商界人士批評落後。

專欄作家、政治新聞記者 David Hutt 認為,時至今日,中國在處理武漢肺炎疫情及通報信息的做法,令對華強硬、提醒中國侵犯人權的聲音遍及歐洲。不過,默克爾上週仍堅持與中國在「相互尊重」、「信任關係」的基礎上「尋求對話」。亦因如此,中間偏左、德國執政聯盟內的社民黨(SPD),其外交政策發言人 Nils Schmid 指斥:「默克爾的中國政策落後於時代。」

德國政圈中,批評默克爾對華過於溫和的人,還有默克爾所屬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主要人物,聯邦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 Norbert Röttgen。Röttgen 早前表示,德國政府對香港「國安法」的立場表述,「只是最低限度,仍然不足」。他又批評德國外交部,認為他們提醒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批評中國的言論時要「特別謹慎」的說法,等於鼓勵「自我審查」。「經濟學人」報道稱,默克爾現時與德國其他政治組織的步伐,已愈來愈不一致。

政壇以外,德國不少商界人士同樣對中國失去信心。儘管過去有大量德國企業家進入中國市場,但「經濟學人」指,約 5,500 家在中國設有生產線的德國公司,在當地面臨強制性技術轉移、成立合資企業等障礙,因而對來華投資失去熱情。如此看來,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在去年初對於中國融入貿易規則的希望已然幻滅。去年,中國德國商會(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指出,近 4 分 1 在華經營的德國公司,已計劃全部或部分撤資。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則於今年 1 月表示,在中國發展業務的「不平衡」問題,已變得無法接受。

2019 年上海國際汽車展中,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與德國大眾汽車合資的一汽-大眾汽車參展。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過,上述的商界表態似乎不足以扭轉默克爾的對華立場。正如曾任中國盤錦市經濟開發區德國代表的國際企業顧問 Frank Klix 所指:「中國缺乏公平競爭,令人沮喪。我建議所有德國中小企(Mittelstand)都遠離中國。」但對德國龍頭企業來說,中國或許仍是不可多得的市場。德國的汽車、機械、電氣組件及化學品等高增值產品,共佔德國對華出口的 7 成。以福士汽車(Volkswagen)為例,中國市場已佔去該公司總銷售額 4 成,其中國區總裁 Stephan Wöllenstein 亦強調:「全球汽車製造商不能忽視龐大的中國市場。」

自默克爾於 2005 年成為德國總理後,德國對中國的出口於 15 年間增長 5 倍,達近千億歐元,佔德國 GDP 約 3%。去年,中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福士汽車、寶馬及西門子(Siemens AG)等國內企業巨頭獲益良多。而要跟中國做生意,即使不奉承也要學懂保持沉默,這方面默克爾似乎表現良好。去年 9 月,默克爾出訪中國之時,正值香港「反修例運動」,為免「激嬲中共」,禍及德國汽車業,默克爾僅表示「尊重香港公民權利」、呼籲「通過對話解決問題」。

中國市場之於德國汽車業的重要性,或許可以解釋默克爾對中國的溫和態度:假如令中國不滿,對方則有可能向德國汽車製造商報復。對德國而言,要掙脫經濟衰退及跨大西洋貿易緊張局勢的困境,中國報復所產生的打擊威脅實在太大。

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所長 Thorsten Benner 則分析,默克爾一直秉持其「政治信念」:嘗試遏制與中國打交道帶來的風險,以免風險大於回報。默克爾就任總理以來,出訪中國多達 12 次,直至近年仍強調國際要適應中國的崛起​​。而其對華路線 15 年來始終如一:表達對人權問題的關注、保持「對話」,同時加深兩國商貿關係。但不變的思維,正受新一代質疑。自由民主黨(FDP)國會議員 Johannes Vogel 表示:「總理是傑出人物,但對中國的思維仍停留於前習近平時代。」默克爾將於明年卸任總理,在繼任人選仍未明朗下,人們仍要保持觀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