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疫情改變的事】未來存在的風險,疫情新常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 COVID-19 疫苗的發明與普及後,未來也許能夠稍稍抑制這樣的病毒,但有些改變是不可逆的,加上氣候、疫病、老化後形成的「破壞性新常態」,在台灣內部的社會條件又有哪些潛在風險?

2018 年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便已經預測,像 SARS 、 COVID-19 大型疫病的流行,在未來會更頻繁的發生,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新常態」。比爾蓋茲認為有些改變是不可逆的——未來可能一半的人不會再進辦公室辦公,而也會有一半的人考慮用視訊取代商務旅行。若疫情爆發、伴隨著人口老化、環境變遷等因素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該如何提前佈局,保護未來的自己呢?

台大國發所周桂田教授,同時也是風險中心主任,致力於台灣風險社會下的轉型與治理,在橋接公部門、企業、民間、 NGOs 間溝通與共同實踐上不遺餘力。在本集節目中,他將和主持人林姮均一起來討論進入新常態的世界與台灣,該如何面對及因應。

節目精彩片段

為什麼進入「生活的新常態」

人類進入全球化以後,大量的疫病傳染、氣候變遷,所捲起的生活型態,和過往已經不一樣了。如今,隨著「氣候」、「疫病」、「老化」三大元素的劣化,使災害頻率逐漸提升,也成為我們不可不面對的事實;這也正是周主任在國際上提出的破壞性新常態( Disruptive New Normal )概念。(1:11~2:05)

COVID-19 在各國的影響

COVID-19 之所以造成嚴重的影響,因為它跨越邊境並憑藉著強大的傳播能力,快速的傳播到各個角落,同時它也跨越很多專業領域,讓大家措手不及,讓世界不知道下一步什麼是安全的。要突破困境的方式需要世界各國的合作、政府內部的治理及民眾的支持與信任。(2:30~3:40)

氣候災難 V.S. 新冠肺炎

氣候暖化將使得更多的傳染病釋出,未來更多複合性的傳染病可能就會產生,若未來氣候、傳染病加上老化社會,全部角逐在一起的時候,若未做足準備,則會產生相當大的衝擊。(4:20~4:55)

從「褐色經濟」走向「綠色經濟」

台灣過往透過褐色經濟:便宜的水價、便宜的電價、便宜的勞動價格,甚至是化石燃料的補貼,成為成功盈利的關鍵。但是這些關鍵卻成為今日發展的絆腳石。(5:01~7:04)

戰「疫」有成,相對應的隱憂

世界正著眼在氣候暖化課題,當各國在處理疫病傳染時,仍在解決碳排的問題或並思考如何改善氣候暖化,一般預估到2050年時,地球溫度會因為大量的碳排放,平均溫度將上升 2oC ,這會帶來極大的災難。(7:19~8:28)

面對新常態,我們可以怎麼做

2005年聯合國開發總署曾說台灣是全世界10大脆弱危險的國家,面對這樣的現況,需要國家、產業、民眾都必須擁有前瞻式的思維跟作為,並開始實踐轉型,台灣必須加快轉型的速度,做好準備、提高韌性,去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8:43~9:00)

風險治理的重要性

我們可從過往 SARS 和各國經驗,瞭解到台灣有很多東西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包括基層的醫療網,並考慮未來將面對的老化社會。所以當疫情擴散加上老化社會的元素,若基層醫療網潰堤,將會帶來嚴重的社會衝擊。今天的台灣,需要從疫病傳染的管控,進一步的做到下一步的準備。( 9:06~9:47 )

預防性政策的思考方向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新冠肺炎風險治理 1.0 」,透過傳染病的控制,嚴密的境外管理,讓新冠肺炎病毒阻絕在境外,也作為各國的範例。

但是台灣需要進入到「風險治理 2.0 」,面對未來有可能爆發社區感染,引起的社會恐慌和社會歧視,台灣無論在社會經濟的秩序,或是封城,都必須先做演練,以防未來爆發出規模性及社區性的傳染。( 9:58~11:48 )

由台大風險中心製作的《那些疫情改變的事》,本次分別從新常態、公共衛生、人文宗教、經濟發展、社會衝擊、環境改善,等六大方向著手探討,新冠肺炎帶來的影響和未來建議。

本節目由科技部人文司「新冠肺炎影響人文社會反思與治理計畫」贊助播出,由台大風險中心與關鍵評論網公共服務中心共同製作。

台大風險中心 官網粉絲專頁

一個橫跨學術研究、公共政策與社會關懷的平台,提供各領域跨界交流的機會,打破學術、實務與政策間的藩籬,針對許多重大社會風險議題,進行深入且廣泛的探討。

記疫 COVID-19 官網粉絲專頁

跨域匯集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以及培力社會各界記錄疫情當下經驗,開展學界與公眾的對話場域,建立回應社會危機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