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科夫斯基的故事:19 歲那年,他站出來對抗蘇聯

A+A-
1977 年,時年 35 歲的布科夫斯基。 圖片來源:McCarthy/Daily Expres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現年 19 歲,已解散獨派組織「學生動源」的召集人鍾翰林,以及另外三名前成員,被指違反國安法,遭警方國家安全處警員拘捕。在 60 年代蘇聯,也曾經有一名年僅 19 歲的青年走出來,對抗整個蘇聯政權,後來被送進精神病院、流亡海外,然後見證蘇聯倒台。

蘇聯成立以後,走上極權路線,以特務機關肅清異己,在學校強推洗腦愛國教育,布科夫斯基(Vladimir Bukovsky)就在這個時代背景中出生。他生於 1942 年,父母為知名記者,可說是書香世家,小時候祖母就教他俄羅斯著名詩人普希金的作品。他早在 10 歲時已很反叛,1953 年 3 月一代獨裁者史太林死亡,他在莫斯科的酒店見證了這椿歷史大事,反思到學校總是教導學生史太林是神,但現在「神」卻死了,自此便明白,不應該盲信權威。

布科夫斯基整個青春期間,蘇聯都處於政治風暴之中。1956 時他 14 歲,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承認史太林政府殺了數以百萬計人,同年匈牙利爆發起義,蘇聯坦克駛進布達佩斯鎮壓群眾。布科夫斯基十分同情匈牙利人的遭遇,因為他也想在俄羅斯做同樣的事。長大後,他開始在學校組織活動,先是創辦文學雜誌,1960 年又和另外兩名朋友在蘇聯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雕像前舉辦讀詩會。這些讀詩會愈來愈受歡迎,他們也朗讀一些反動作家,包括 1958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斯特納克的作品(Boris Pasternak)。

KGB 開始注意到他們的活動,於是查問布科夫斯基。事件令其父母被除去黨籍,自己也被莫斯科大學踢出校。在 1961 年,時年 19 歲的他第一次被 KGB 拘捕,接下來是漫長的審訊和拘留,先是被關押在專門對付政治犯的列福爾托沃監獄(Lefortovo prison),後來更被轉送到惡名昭彰的謝爾布斯基研究所(Serbsky Institute)作精神評估,醫生告訴他反社會傾向是神經失常的一種。被囚時,他自強不息,並成為蘇聯法律專家,不久後獲釋。

1976 年 1 月,經瑞士轉坻倫敦的布科夫斯基(左),在有份推動其獲䆁的英國演員 David Markham(右)陪同下召開記者會,並展示自己的蘇聯護照。 圖片來源:Central Press/Getty Images

在 1965 年,他在普希金廣場組織了 40 年來首場大型反政府示威,成為蘇聯知名異見人士,23 歲的他又一次被捕。往後,布科夫斯基不斷被捕、釋放、再被捕,先後送進勞改營、政治犯監獄以及精神病院,前後共 12 年。其最著名的事蹟是在 1971 年,偷偷把 6 名異見人士的病歷紀錄送到西方國家,藉此揭發蘇聯如何以治療精神病的方式迫害政治犯。這個時候,他在西方世界已經十分有名。1976 年,在時任美國總統福特牽頭下,蘇聯與西方國家達成協議,以布科夫斯基交換被智利軍政府扣押多年的共黨總書記柯瓦蘭(Luis Corvalan)。布科夫斯基先抵達瑞士蘇黎世,在英國劍橋開展流亡生涯,轉眼之間已經 34 歲。

1978 年,布科夫斯基出版了自傳「壘牆築堡」(To Build a Castle),描述蘇聯異見者的慘況。他在劍橋攻讀生物學碩士,後來更成為神經生理學家,在海外繼續推動蘇聯民主化,成為美國總統列根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的非正式顧問。1984 年,戴卓爾夫人與戈爾巴喬夫首次會面前,就曾經詢問布科夫斯基的意見。1991 年,眼見東歐陣營已經解體,他便重返蘇聯,不久後見證蘇聯正式解體。直到近年,他依然努力為民主打拼,反對普京的獨裁管治。到 2015 年,他被控藏有兒童色情物品,後來控方永久暫停審訊。到 2019 年,布科夫斯基在劍橋家中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 76 歲,結束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