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武漢女孩的「兩岸青年說」:為何留學、武漢肺炎、與最敏感的兩岸關係

2020/05/11
6478
我和武漢女孩的「兩岸青年說」:為何留學、武漢肺炎、與最敏感的兩岸關係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我十分同情她的家鄉武漢,正是此次疫情的爆發重地。因此在談到相關議題時,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論與用字,同時能免則免、深怕失言。但不得不說,我和班上同學都觀察到,她自己卻頻繁地主動找人「討論」武漢肺炎相關話題,甚至有種「想找人吵架」的感覺⋯⋯

我在英國讀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身邊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國,當中最多的,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先前《換日線》的專欄文章討論過英國高等教育的學生組成,並解釋為何許多亞洲學子紛紛赴英求學。我自己就是當中的一員,也深知近年留英學生組成的變化,但即使有著心理準備,仍難免對「與中國留學生們的交流」這件事,有著相當深刻的體驗。

我的「三不原則」

我遇過幾位臺灣留學生,是完全不想與中國留學生來往的。甚至在學校的課堂、活動上,他們也完全拒絕與中國學生互動。但我自己保持著以下的「三不原則」:

第一不,是「不排斥」與中國學生們共事,及參與由他們籌組的活動:喜歡戲劇的我,在碩士期間加入了「中國學生會」年度大戲的劇組,與他們合作了 4 個多月,過程也算愉快。

第二不,是「不刻意」主動挑起兩岸對立:例如有次與中國留學生們一起搭 Uber ,司機大哥在我們一上車時劈頭就說:「你們都來自中國吧!我上次去中國⋯⋯」接著立刻興致盎然地不斷聊起他在中國的旅遊經驗。當時的我根本來不及表明身分,並且突然插話說明也顯得有些刻意,於是我為了避免尷尬,在其他人都下車後,才短暫跟司機大哥解釋其實我來自臺灣。

當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一說完,對方馬上接著說:「喔!那你們就是來自不同的國家」,著實讓人暖心。畢竟在外國,平常頗難遇到對亞洲政治情勢較為了解的人。(不過最近因為疫情,的確使臺灣的國際能見度提高不少)

最後一不,則是「與中國學生理性討論各項議題時,絕不示弱或甘於被吃豆腐」。而這也是我主要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我認識的「武漢女孩」

我遇到的武漢女孩,是我研究所的同班同學。因為我們各自固定會去體育館游泳,所以常碰在一起,而「非常喜愛與人討論時事」的她,每次總會拋給我一連串的議題請我回答,宛若《兩岸青年說》(真實版、而非大外宣版)上演。

以下就以三大項我們討論過的主題──也是許多臺灣留學生在外,經常會和中國留學生們「討論」到的議題做分享。

同時為了盡量客觀呈現,在此要事先向讀者朋友們說明:以下內容除了忠實轉述這位武漢女孩的看法外,其餘的討論均是「我單方面的評論」。內文反應的,也均是我和她的個人經驗與立場,不能代表「所有臺灣留學生」或「所有中國留學生」。

同時,在以下議題的末段,我也會基於個人經驗,提供給臺灣留學生朋友們的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圖/Unsplash

➤對海外留學的看法:你「為何而來」?想帶什麼回去?

當我們討論到留學生們來到英國讀碩士的現象時,武漢女孩提到了中國的代辦留學產業,已經到了過於飽和的程度:因為在現今許多中國學生的觀念裡,只要有去國外「鍍金」,學歷就比別人高上一等。導致幾乎任何領域的學生,都爭相申請至國外留學。

另一方面,這些中國留學代辦公司提供的「一條龍」服務,如今也從申請資料撰寫、考試面試準備,「進化」到連當地找房住宿,甚至是入學後的「功課代寫服務」,全部一手包辦。這也造成「只要出得起錢,躺著拿海外學歷不是夢」的歪風盛行。

我對中國這些留學代辦公司所提供的五花八門服務,其實並不感到驚訝。因為自從來到英國後,我總會收到各種來自中國的廣告訊息,甚至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裡得到我的 email 等資訊。

我了解「有需求就有供給」,也尊重每個人在申請學校時會需要的協助,以及留學後對於課業的處理方式。但我好奇的是,很多中國同學經常私下批評課堂上教授的授課方式或上課內容,但他們抱怨的,都是早早就公布在系所網站上的資訊,並清清楚楚地寫在課程大綱中──難道這些中國留學生們在申請學校時,根本沒看簡章、都不知道自己申請的課程內容嗎?

關於這點,更讓我驚訝的是,武漢女孩竟然回答「沒錯」:很多中國學生在大學畢業後,直接將畢業證書交給留學代辦,剩下的申請流程一概不關心,全權交由代辦處理。他們甚至對自己即將要去就讀哪個領域、哪間系所都沒意見,為的只是「有就好」。她也承認這種留學代辦產業鏈是惡性循環──很多中國學生在外國「鍍完金」回去後,也投身代辦工作,鼓吹海外留學,這樣的循環無窮無盡。

給留學生的話:反觀臺灣,即使對海外學歷的崇拜或許也多少存在,但至少我在英國遇到的臺灣學子(無論大學生或研究生),皆能說出她 / 他為何而來、為何選擇這個學校與這個系所,以及目前為止學習到的經驗及心得。這點實屬好事,也希望每一位未來的留學生,都能繼續保持這樣的正面心態與作為。在決定出國念書前,自己先多做些功課,清楚地做出選擇;留學時也多方投入,汲取對自己目標有幫助的知識和經驗──我們拒當「很瞎的」留學生。

➤武漢肺炎特定事件:甘肅救援隊爭議事件與各國防疫看法

我與武漢女孩辯論得最激烈的,正是這兩件事情。

在此之前我必須說,由於我十分同情她的家鄉武漢,正是此次疫情的爆發重地。因此在談到相關議題時,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論與用字,同時能免則免、深怕失言。

但也不得不說:不只我這樣覺得,其他班上同學也這麼認為,她自己頻繁地主動找人「討論」武漢肺炎相關話題,甚至有種「想找人吵架」的感覺。

首先,是關於「甘肅救援隊」的爭議事件(不熟悉此議題的讀者朋友,可先參考《性別力》的這篇專欄文章):武漢女孩除了自詡為「時事觀察家」,也是「女性主義者」,她說自己無法理解為何有人覺得女性勞動狀況、權益,不該在肺炎疫情十分嚴重的時候被討論。她說中國女性在職場的狀況,一直都是需要被討論及改善的,她非常不贊同那些「認為時機點不對」的人,認為他們應該閉上嘴就好。

而我持的立場是:今天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點,提出妳 / 你想讓大家討論的議題;但無可避免的是,在敏感時機,也勢必會有反對、或認為此時討論並不恰當等意見出現。妳 / 你不能拋出了話題,卻又質疑或禁止其他聲音,只要求大家討論妳 / 你的觀點。

我完全支持掀起女性勞動待遇及權益的聲浪,畢竟很多時候一件事能被大家討論、注意,通常都是伴隨著另一則敏感話題,但我無法苟同的,是這些人去大肆批評甚或人身攻擊那些認為此事件不恰當的人。妳 / 你有權利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怎能禁止其他人也表達立場呢?不過最後我們還是有達成共識,就是無論爭議與否,此事件的確成功造成話題,讓各方意見都出聲,以及現在防疫依舊是最緊急的重點。

圖/Shutterstock

另外一件事,是關於各國的防疫討論。

武漢女孩曾經在課堂上,用「我看報導顯示,你們日本政府的防疫政策很糟糕,你怎麼看?」為開場白,詢問班上的日本同學。

同樣預設立場的問題,她也如此問過我。在考量到對方背景及當下氛圍,我澄清並說明了臺灣的防疫措施,並在最後暗示她的「資訊來源」未必可信。但有鑑於她後來的挑釁口氣,以及十分「大外宣」式的包裝,我決定不再向她多做解釋。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有些中國留學生開啟的「討論」,背後其實別有目的。

給留學生的話:在國外待得越久,越能分辨不同中國學生在討論時事議題的立場。我遇過相對理性的,當然也遇過更多觀點跳躍的、邏輯不通的、講到後來自己啞口無言,或是自打臉的。我們除了保持風度與其討論,更要知道何時保持沈默並微笑就好──因為若對方一開始就根本沒有要聽妳 / 你的想法,無論說什麼都能成為被攻擊的目標。其實若是在公開的場合(如課堂、各國同學的社交時間),理性的旁人其實都能感覺得出對方的惡意或無理,我們不必隨之起舞。

➤最敏感的兩岸關係

我相信這是所有海外臺灣留學生都面臨過的話題。以我個人經驗來說,就曾經被公開問過:「到底為何你們不想回歸祖國?」也曾出被武漢女孩糾正、要求我用「臺北」稱呼我來自的地方,以及被中國學生在班上吃豆腐式的「代為發言」。

至於我回覆、反應的態度,皆是建立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換言之,若我察覺對方不懷好意,且當下情勢很不適合站出來反駁,我就不會有任何回應動作。

可以看看 YouTuber 波特王的影片粉紅月報當中,與中國河南網友直接視訊訪問的片段。我同意他說的:「今天如果你戴著有色眼鏡喔,你看什麼,你都會不爽。」教育與環境的不同,雙方在敏感議題上的認知與價值觀,以及所站的立場都完全不一樣。

而當出發點不一樣,有時甚至背道而馳時,如果真的要進行有意義的討論或對話,需要雙方都以更為理性的方式包容對方的不同──當雙方都「不爽」,討論得出任何結果嗎?

因此,我抱持的觀念永遠都是「絕不輕易回應,但若真要回應,就要用理講贏對方」。我不會主動挑起、也不常主動回應有關「兩岸關係」的敏感話題,唯有確認過當下適合發言,且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狀況下,才會出言回應。同時我的論點一定有所根據,並盡量不帶任何情緒,以理、而非激情服人。

這樣的原則與態度,其實不僅讓班上其他國籍的同學,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認同且尊重我的論點,也讓我說出來的意見更具說服力。在幾次由中國同學挑起的爭論中,我甚至私下被同學及老師聲援支持過。

給留學生的話:敏感話題之所以被冠上「敏感」二字,就是因為常常在討論時造成爭執或不愉快,但若保持「對方不理智,我更要理智」的觀念,與中國留學生理性溝通,並且以「聲音不用贏,但邏輯要贏」的心態發言,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最後,要向旅外的臺灣留學生誠懇呼籲:請永遠記得,當我們一走出臺灣,就代表這個國家這片土地。我們不見得會頻繁地遇到中國學生與妳 / 你互動交流,但這場「兩岸青年說」遲早會上演。這時候面對許多與臺灣相關的議題,沒有所謂的「我不知道」──因為妳 / 你來自臺灣,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們坐在同一間教室裡,若妳 / 你都不知道怎麼回應,又有誰會知道呢?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張翔一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