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教育

遇見這群孩子讓我明白:原來,老師可以不只是老師

「陪伴孩子好好長大」成為我初當老師的目標。 「陪伴孩子好好長大」成為我初當老師的目標。 圖片來源:本文圖片皆為作者提供。

回憶起2016年至2018年間,從事教職的那段時光,向來總是金魚腦、沒有昨日的自己,早已想不起自己是如何從新手老師,變成在班親會上能輕鬆面對家長們,侃侃而談分享著關於我與孩子們建立的班級共同價值。儘管記憶已有些模糊,但感受卻始終存在,時而想起在山的那一端,有我與班上「七矮人」所創造的魔幻二年甲班,是多麼的溫馨且歡樂。

還記得在升上大四那年的暑假,毅然決然從法律系降轉到社工系的我訂下目標,未來要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服務社會中弱勢的族群。但我卻隨即在畢業後「走偏」,跳脫原先設定的路徑,誤打誤撞的踏進陌生的教育圈。

成為一名國小低年級的導師,「陪伴孩子好好長大」是當年自己為自己訂下的目標。畢竟老師是菜鳥,班上7隻才剛入學,看來還有點呆萌的一年級新生們也是「新」的,能夠相互扶持,陪伴彼此長大,再幸福不過了。

菜鳥老師與一年級新生們陪伴彼此成長。

漸漸的,我發現孩子背後的故事……

在「舊有認知」中,老師的角色,除了教導孩子們學習專業知識外,也應該豐富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從繽紛的世界中,找尋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盡情發揮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天賦,因此,在下班後,我總努力的尋找新方法,無論是在教師備課社群中尋找前輩們的分享,或是請教校內同仁,總是盡全力試圖豐富自己的備課內容。

在這過程中,卻發現許多事的進展不如自己預期。偶爾孩子們會忘了寫功課上學,忘了帶來我在課堂上交代的用具、忘了將聯絡簿給家長簽名種種零星的事件層出不窮,如果你是導師,該如何解讀這些事?又該如何處理?處罰學生、聯絡家長、求助資深前輩?

別忘了,眼前的孩子們不過一年級,就連大人都不一定能意識到問題出現在哪,孩子又該怎麼求助呢?在每日與孩子們磨合中,逐漸發現問題不僅止於表面。透過家訪,上下學接送時主動與家長閒聊,逐漸深入了解後,才發現每個孩子背後原生家庭能提供的支持大不相同。

班上7個孩子中,3名孩子為隔代教養,3名孩子為單親家庭,1名孩子為目睹暴力兒、1名孩子輕微過動症、還有1名孩子腦性麻痺,右腳得穿上輔具。

對我而言,統計後所得到的數據不代表什麼,更不是僅在鄉村中出現的面貌,很久以後,我讓自己放下所有扛在肩上的生命重擔,不僅是掏空自己的心力,無條件的付出,而是如何為孩子們「充權」,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能擁有選擇權,選擇以不同視野看世界的權力,在家庭能提供支持的限度內,如何為自己創造更多可能。

陪著孩子,我相信我們可以

七矮人中的阿冠是位腦性麻痺患者,除了右腳有些不方便、大腦內的處理器需要多一些時間消化外,在我心中阿冠與其他孩子並沒有不同。

在我入校服務的第一學期,學校舉辦了校園路跑,低年級的孩子必須繞著學校田邊跑完3公里的距離。為了讓阿冠融入同學們的行動,在向家長確認了阿冠是否能參賽後,阿冠也一起加入了路跑隊伍中。一路上我始終跟在阿冠的身邊跑著,當他感到疲憊,不斷地說著他快不行,想要停下來時,我不斷喊著,「加油,就快到了!」就這樣在不斷的加油打氣中,阿冠仍維持著慢速,腳用力的踏著向前奔跑著。

最後當他真的跑不動,我們幾乎是用走著完成路跑時,我依舊在一旁鼓勵著,「只要不要停下來,我們都是在前進的!」最後,我們就在跑跑走走的過程中,成功完成了阿冠生命中的第一場路跑,這場路跑,同時也是我與阿冠共同創造了第一個成功經驗。

阿冠完成生命中的第一場路跑。

接下來的日子,課堂上阿冠學習注音拼讀跟不上其他孩子,但在課堂上我總會請他為同學朗讀課文,也告訴其他孩子,阿冠與我們並沒有不同,只是每個人長大需要的方法不太一樣而已,阿冠需要的是更多的時間練習,而你們可能是吃了更多的飯,讓你變得更加強壯。

在每日的陪伴下,偷偷觀察到孩子從原先露出不耐煩的表情,直到能夠在他念課文時,願意小聲幫他喊,阿冠加油!在這過程中,能感受到阿冠每日都以緩慢的速度逐漸進步著。直到接近期末時,有次請阿冠再次朗讀課文,班上突然有孩子驚訝地喊:「老師,阿冠他真的進步了,他念得變快了!」我笑著回應著,對啊,因為他一直都努力的練習,大家也都一直陪在他的身邊。

老師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是陪伴孩子長大的夥伴。

原來,老師不只是老師

兩年的教師歷程,打破自己對於教師想像的限縮,原來老師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在教育現場的這兩年,童心未泯的自己,有時也扮演孩子的大朋友,下課後與孩子們在操場上來場野餐約會,偶爾跟著孩子一起玩起溜滑梯;有時扮演喜愛碎念的母親的角色,叮嚀著孩子們飯後記得吃藥,午睡前該刷牙等;有時回到課堂上,不想僅是扮演嚴厲的教師,透過與孩子不停的討論、對話,深信每個孩子來到這世上,都是最珍貴的禮物,在教室內共同與孩子建立起屬於班上多元的價值,相信任何美好的想像,都有機會在教室內萌芽。

還記得在迎接孩子們到來前,暑假提前到校整理教室時,翻找到前一個班級所留在教室內一支貼上水鑽的魔法棒。在開學後,為了保留低年級孩子們最天真浪漫的想像,我總是拿起魔法棒揮舞,對孩子們說,其實老師是仙女,只要被魔法棒指到,任何好事都會發生。起初孩子們總深信不疑,會在下課後圍繞著我,要我替他們「做法」才肯到外頭玩耍。儘管後來他們逐漸長大,開始覺得老師有點「幼稚」又喜愛「搞笑」,但我仍舊相信,一切的好事都持續發生著。

2年後,當孩子們升上中年級,我也離開了學校。為了追尋心中對於媒體的想像,我向七矮人說,老師也要跟你們一樣,重新當學生,我也想學習更多知識,因此再次回到山的另一頭攻讀研究所,途中也曾休學,踏進報社擔任記者,只為了實踐心中的理念。

2年過去,期間陸續與孩子們保持聯繫,升上中年級的他們,在有了資訊課後,開始學會使用電腦,每個人都註冊了社群軟體,頻頻對我按出交友邀請。成為「網友」後,我偶爾收到孩子們的貼圖攻擊,相互問候彼此近況,在孩子們生日時獻上祝福,打起語音電話,聽著孩子們嘀咕著中年級課業變難、作業變多等生活瑣事,儘管孩子們始終稱呼我為老師,這一次卻再次多出了不同樣貌的角色。

原來,老師不只是老師,能化身為各式樣貌,陪著孩子們好好的成長,真好。

(作者為第3屆TFT校友,現職為記者,畢業於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兩年計畫期間服務於花蓮縣小學,擔任低年級導師,平時與班上七矮人為伍,渾身充滿熱情與能量,對世界充滿好奇,願憑藉雙腳走訪各個國家,以雙眼捕捉世界的小角落,深信面對問題時,更應走訪其中深入瞭解,唯有真實的對談,才能打造屬於彼此共好的未來。)

瀏覽次數:5313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