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化「臭氧破洞」的元兇找到了,中國「不減反增」年排放7000噸CFC-11

惡化「臭氧破洞」的元兇找到了,中國「不減反增」年排放7000噸CFC-11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生產使用CFC-11在中國也是非法行為,違反《蒙特婁議定書》雖然可能面臨經濟制裁,但現階段國際也僅能先予以口頭警告。

(封面圖為示意圖,拍攝於中國河北省一鋼鐵工廠)

國際科學家最新研究結果指出,中國違反國際條約,排出大量會破壞臭氧層且不易消失的氣體至大氣層,這項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指出,中國東北的眾多工廠,從2013年就開始排放禁用的一氟三氯甲烷(CFC-11),每年排放量增加約7000噸,佔全球40-60%,將影響臭氧層破洞的修復速度,並可能讓地球的溫室效應更嚴重。

一氟三氯甲烷是什麼?

《BBC》報導,三氯氟甲烷(CFC-11)的英文全名是trichlorofluoromethane,也被稱作氟利昂-11,是氯氟烴(Chlorofluorocarbon,簡稱CFC)的一種,氯氟烴最早的產品是1930年代出現的氟利昂,在1970和1980年代廣泛使用,當作製冷劑和泡沫隔熱材料。

但科學家後來發現,氯氟烴在大氣層分解的時候,會釋放氯分子,破壞臭氧層。他們在1980年代在南極上空發現,包圍地球的臭氧層有個洞,可能就是氯氟烴造成,這些化學物質會分解位於地表上方10至40公里處的平流層臭氧。

《中央社》報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大氣化學家、研究報告第一作者芮格比(Matt Rigby)就指出,氟氯碳化物是破壞平流層臭氧的罪魁禍首,這裡的臭氧保護我們免受太陽的紫外線輻射。

管制本有成效,但仍出現破口

1987年簽訂的《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嚴禁使用氟氯碳化物與其他工業噴霧劑,這項禁令開始執行後,全球CFC-11濃度穩定下降,《BBC》報導,科學家當時預計,在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層可以在2030年代修復,而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會在2060年代修復。

《風傳媒》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2016年研究發現,在全體人類的十幾年共同努力下,南極上方的臭氧層破洞已經縮小了4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印度的面積大小。

然而就在去年,科學家震驚地發現,濃度下降速度從2013年到2017年約減緩了一半,若沒有明顯改善控制的話,可能讓整個臭氧層的修補進度往後推遲數十年以上。

《中央社》報導,當時雖然找到的種種證據指向東亞,但是無法鎖定確切來源。研究團隊在南韓與日本設立監測站,發現從中國飄洋過海而來的CFC-11氣體。他們也透過電腦模擬,證實這些分子的來源地在中國東北,研究的另一主要作者國立慶北大學(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朴順揚(Sunyoung Park,音譯)表示:「我們的測量顯示,源自中國工業區的空氣汙染量『飆升』。」

《澳洲廣播公司》(ABC)報導,科學家在靠近山東省和河北省的地方發現熱點。布里斯托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威斯登(Luke Western)補充:「我們沒有發現日本、朝鮮半島或任何其他國家的排放量上升的證據。」

《風傳媒》報導,英國非政府組織「環境調查署」(EIA)去年7月也發布實地調查報告指出,中國山東、河北至少21家發泡塑料工廠就是非法排放的兇手,其中有18間承認使用CFC-11,「承認非法使用時,還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自然》(Nature)論文則指出,東亞其他地區包含台灣、日本、朝鮮半島都沒有CFC-11數據增加的現象,反而中國東部的排放量自2013年暴增,特別是山東省與河北省,中國每年增加的CFC-11排放量,占全世界的40-60%。

中國非法排放,目前僅能「口頭警告」

《轉角國際》報導,對於國際的研究發現和指控,中國一慣回應表示「中國並沒有『普遍生產』CFC-11」、「中國政府一直對破壞臭氧層的非法活動採取零容忍態度」,縱使2012年以來,山東地區就已查封了15家非法生產CFC-11的企業,但排放現象仍未見減緩。

《紐約時報》調查則指出,2012年,中國查封一間工廠,它在一年內生產了1100噸的CFC-11,同時任意傾倒有毒廢料,造成附近養魚場的水產死亡。而2015年被查封的另一間工廠,不到半年就生產了超過300噸的非法化學品。其中有一些違禁工廠還持有政府認可的文件,在官方護航之下繼續製造生產。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EIA調查的公司表示,CFC-11容易生產,相較於比較不會傷害臭氧的替代品,每噸便宜150美元。根據中國法令,違法使用CFC-11的下場是罰款。

河北大城縣廊坊澳洋保溫材料有限公司的代表告訴EIA,其99%的CFC-11泡棉,是向內蒙古的秘密工廠購買的,附近另一家廊坊萬富保溫材料有限公司則表示,要躲避檢查相當容易:「市政環保局要稽查時當地官員會打電話給我,叫我先關閉工廠。我們的工人就一起躲起來。」

《風傳媒》報導,EIA的報告指出,中國塑膠產業使用CFC-11的情形非常普遍,「所有人都這麼做。」而中國當局在那之後無預警、無緣由地關閉幾家工廠,也使外界對這些工廠的質疑更加猛烈。

生產使用CFC-11在中國是非法行為,而違反《蒙特婁議定書》雖然可能面臨經濟制裁,但現階段國際也僅能先予以口頭警告,要求中國盡速改善。學者憂心,指出CFC-11排放量暴增的現象如果無法緩解,屆時氯氟碳化合物將可能成為全球長存的溫室氣體,而氯氟碳化合物的溫室效果遠比甲烷(methane)、二氧化碳還強烈。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