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生活條件如何,都擋不住人們「幸福生活」的決心──丹麥教我的 3 件事

無論生活條件如何,都擋不住人們「幸福生活」的決心──丹麥教我的 3 件事
說也奇怪,雖然這短暫的旅程在當時完全沒有在預期之內,但比起曾經長住過的國家,它帶給我的人生領悟卻是目前為止最深刻的。這些領悟沒有多麼的偉大高尚,只是時時提醒著我人的韌性。

撰文:姜立娟/台灣太太的曼谷小日子

我想大家在生活中難免都有「計畫趕不上變化」的體驗。世事的確多變化,10 年前到丹麥哥本哈根的這場「旅程」,也是我預料之外的事。當時的我剛完成美國紐約設計類碩士學位,正準備進入職場,但就在這個時候,當時比我早完成碩士學位,並已在職場上累積 3 年相關工作經驗的男友(也就是現在的老公)拿到了丹麥技術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決定前往人生地不熟的丹麥攻讀博士學位。

記得當時的我一方面為他感到驕傲,一方面也為遠距離感到「青天霹靂」,但現在回想起來,很慶幸自己因為拜訪過當時的男友(時間零零總總加起來約有一年)得以認識這個陌生的國度。說也奇怪,雖然這短暫的旅程在當時完全沒有在預期之內,但比起曾經長住過的國家,它帶給我的人生領悟卻是目前為止最深刻的。這些領悟沒有多麼的偉大高尚,只是時時提醒著我人的韌性。

「真實」的丹麥,與雜誌內頁不同

在進入我的領悟之前,我想先談談丹麥生活的「實際面」。真實的丹麥生活,不像雜誌內頁那般的美妙,因為你首先需要面對的,會是它冷冽、陰霾的氣候(除非你很幸運地在夏天時造訪)。

鄰近北極圈的丹麥,位居北緯 55 度左右,一年當中天氣冷、日照短的日子長,太陽冒出頭來、天氣怡人的夏天僅有短短兩三個月,冬天的平均溫度介於攝氏零度左右,夏天的的平均溫度則為十幾二十度。另外,丹麥的人口密度不高(面積 4 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僅有 5 百多萬人)、建築亦多為低矮的樓房,這種空曠與寧靜加深了寒意。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有些娛樂,也許可以稍微轉換一下心情。記得位居北緯 40 度左右的紐約冬天也頗冷,不過各式各樣的商店通常開到晚上 9 點、10 點,人們還可以去做些生活所需的採買、或自我娛樂一下;但在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丹麥,大多數店家都在下午 6 點前關門,週末也不見得會開,餐廳也許開得比較晚,可是價格通常昂貴無比,大多數人只好乖乖回家。

領悟一:惡劣的天候,阻止不了生活的決心

儘管氣候如此「嚴峻」,有時還會飄雪下雨,但許多丹麥人仍選擇以腳踏車代步(註)──我永遠都記得一個寒冷又陰暗的傍晚,在哥本哈根市區所看到的返家腳踏車「車潮」畫面。你可能會說,他們應該早已習慣這樣的天氣,所以覺得沒什麼,或許如此;但就我和老公和他同事的交談,他們倒也沒否認天氣寒冷。

我們追問,為什麼不改搭可以暫時避寒的電車或公車呢?他們回答,這只是「外在」的不方便,不是個「問題」,只要自己做好保暖(穿上防風防水的大衣,戴上帽子、圍巾、手套)和防護措施就好。

不僅在通勤的選擇上讓我們驚訝,他們更選擇在寒冬中路跑!老公的一位年長同事就鼓勵他,不要因為天氣而放棄路跑,「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很冷,但過一陣子你的身體就會暖和起來,而且跑完之後精神會變好、也不會覺得那麼冷了(我們試過也果真如此)。」

這種冷靜沈著應對外在環境、面對惡劣氣候仍不放棄生活,如此「不屈不撓」的精神讓我敬佩,也難怪丹麥為世界上高度發展的已開發國家。

丹麥人從小就在寒冬中騎腳踏車。圖/姜立娟 提供

領悟二:幸福的秘訣掌握在自己手裡

不僅是高度發展的已開發國家,丹麥更常被聯合國《全球幸福報告》評選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聯合國的《全球幸福報告》是全球 156 個國家/ 地區公民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社會支持、人均壽命、社會自由程度、寬容度和腐敗程度等的綜合評分。

除了數據佐證之外,就我的經驗,這跟丹麥人的 " Hygge "(讀音 hoo-gah)概念,應也有相當的關係,因為 Hygge 基本上指的就是在生活中創造「幸福心境」,並跟重要的人一起享受

對丹麥人而言,Hygge 是燭光、是溫馨的家、是跟家人朋友一起享用美食、甜點、咖啡等等。蠟燭的確是丹麥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據說丹麥為全球蠟燭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平均每人每年燒掉約 6 公斤的蠟燭!除了室內,走在哥本哈根街道上,也常可以看到住家或是商店前擺放的蠟燭,在冷天中看到這些燭光,真的會給人一股溫暖、幸福感。

也許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生活條件(天氣陰冷、商店打烊得早、外食昂貴),所以丹麥人相當的「居家」,喜歡待在家裡,也喜歡請親戚朋友到家中做客,一起用餐;在用餐的過程中,就可以感受到百分百的 Hygge。

在丹麥的時候,曾跟老公一起到過他同事家中做客;除了一般家庭所具備的溫馨感之外,他們的餐桌上一定擺有蠟燭,主人多半會親自下廚,用餐時一定會搭配紅酒、白酒或啤酒,最後用咖啡和蛋糕劃下完美的句點。在用餐的過程中,他們常以自嘲的方式來讓客人感到輕鬆,別人發言的時候也會認真傾聽,給予尊重。

到老公同事家中做客一景。圖/姜立娟 提供

領悟三:不破壞信任,才能獲得尊重

關於這點,我指的不是天真,對我而言最貼切的例子,是丹麥健全的社會福利。丹麥人之所以可以幸福地享受免費的教育和醫療保健、退休金給付等等,都是因為人民所支付的高稅收(最高可付到年薪的一半)。儘管如此,人民都認同繳稅的目的與意義,也正是因為大家的信任與參與,這樣的系統才得以延續下去。

而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濫用這信任,根據《幸福好日子: 向全世界最快樂的丹麥人學習滿意生活的 10 項祕訣》一書,幾年前丹麥曾爆發「懶惰羅伯」事件:「羅伯這年輕人曾公開表示,他寧可占失業救濟金的便宜,也不願意做連鎖速食店的工作。」這事件讓許多丹麥人感到備受污辱,並引發輿論撻伐,畢竟像羅伯一樣的人僅是少數,多數丹麥人仍相信「信任」的重要性。

就拿「買車票」來說吧:丹麥的電車和火車站裡都沒有設置閘門,所以不管有沒有買票都能上車。雖然如此,丹麥人大多相信每個人都會買票、不會鑽這種漏洞;若一旦這種信任被破壞了,即需付出代價。有時候車上會有驗票人員請大家出示車票,沒買票的乘客需支付 750 丹麥克朗(約台幣 3 千多元)的罰款。

腳踏車不用鎖停放路邊即可。圖/姜立娟 提供

小結:我或許體會有限,但仍深刻感謝

當然,丹麥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世界知名的設計產業,在此列舉不盡。另一方面,或許丹麥人民面對既有的生活條件自有苦衷,但我在丹麥停留的時間不夠久,還來不及深刻地體會到。不過,謝謝丹麥讓我體驗了嚴寒與不便,同時也讓我見識了人的生命力、人與人間相互的信任,這些可貴的人性價值會永存我心,也希望對處在不同人生道路上的各位有些幫助。

註:丹麥是著名的「腳踏車王國」,哥本哈根的都市設計考量到腳踏車騎士,幾乎處處都設有腳踏車專用道路,十分的 bicycle-friendly(腳踏車友善)。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林欣蘋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