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Netflix片單】喜劇電影、影集懶人包,掃除隔離憂鬱這批真的很純

【居家防疫Netflix片單】喜劇電影、影集懶人包,掃除隔離憂鬱這批真的很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武漢肺炎疫情升溫,全球嚴陣以待並有多國展開居家隔離,身為一名資深重度喜劇迷,精心選出在台灣由Netflix獨播的兩部影集、三部電影(分別從愛情、職場、家庭切入),作為推薦的喜劇居家防疫關懷包,量多質精,包準堪用許久。至於影海無涯,如閱覽後有「為什麼沒提到某某某?」的疑問,就交給影友們補充交流了。

武漢肺炎疫情升溫,全球嚴陣以待。歐美國家雖晚了幾步,但終究進入防疫警戒,從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夫婦確診、大批院線強片撤檔潮、影劇計畫紛紛停拍,到前陣子「黃蜂女」伊凡潔琳莉莉(Evangeline Lilly)的「自由第一」論,引發「黑鳳凰」蘇菲特納(Sophie Turner)怒火轟擊等等,影壇近期新聞幾乎離不開「Coronavirus」一字。

另一方面,也許是因為自主在家隔離多了許多閒暇時間,好萊塢群星的社群活躍度更甚以往,其中不乏為解民眾無聊的善心之舉,例如前些日子英國導演艾德格萊特(Edgar Wright)與知名電影社交網路平台「Letterboxd」合作推出的「艾德格萊特最喜愛的100部喜劇電影」,洋洋灑灑、各色各樣。

導演同時也逗趣地表示,他並沒有自大到將自己的作品也列入片單,因此我們不會看見「血腥冰淇淋三部曲」、《歪小子史考特》、《玩命再劫》等為人熟知之作。

玩命再劫 Baby Driver
Photo Credit: TriStar Pictures

身為一名資深重度喜劇迷,決定隔空呼應艾德格萊特的滿腔熱血,精心選出在台灣由Netflix獨播的兩部影集、三部電影(分別從愛情、職場、家庭切入),作為我私心推薦的喜劇居家防疫關懷包,量多質精,包準堪用許久。至於影海無涯,如閱覽後有「為什麼沒提到某某某?」的疑問,就交給影友們補充交流了。

影集類

《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共11

81fRvyOXBxL__RI_
Photo Credit: 《摩登家庭》

前幾年很流行「荒島影集」的說法,也就是「如果你只能帶一部影集去荒島生活,你會選擇哪個?」而這問題似乎可以套用到最近居家隔離的情狀。我的答案始終如一,就是讓我通勤也看、吃飯也看、睡前還要看的《摩登家庭》,這部情境喜劇目前於Netflix上架前十季,是致使我每日忠誠地為網站增加流量的精神寄託。

《摩登家庭》於2009年9月開播,每季平均22集,每集不到25分鐘,至今上演了11個年頭,曾有無數好萊塢名人客串加持,包括柯比布萊恩(Kobe Bryant)、艾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酷玩樂團」主唱克里斯馬汀(Chris Martin)等人驚喜演出。

2020年4月8日,本劇即將於ABC播出第十一季大結局(第17、18集),這三個曾經陪伴無數人的螢幕家庭,仍走到了謝幕的時刻,相信到時將引起至Netflix觀看前幾季的重溫潮。而這是我第一次客觀梳理深受著迷的原因,慎重嘗試以言簡意賅的形式,表述如下:

首先,作為一部情境喜劇,《摩登家庭》獨創前所未見的呈現手法:以多重視角交錯穿插,不時放入偽紀錄片的訪談片段,將點狀的事件連結成線狀的彼此牽引,最終完整成一集的故事。充滿靈性的幽默剪接、和時而打破牆面與觀眾交會的眼神,都是此劇的標誌性特色。

再者,《摩登家庭》的主要人物各具極其立體的性格,彼此之間毫無重複和替代性,主軸講述於加州互有親戚關係的三個家庭日常生活,光是從背景設定就別有用心,分別是典型中產階級的五口家庭、男同志伴侶與越南裔養女的小家庭,以及跨國籍老少配的重組家庭。因為家庭組成的多元性、以及角色們的強勢和弱勢之處皆值玩味,本劇完全禁得起沒有罐頭笑聲的考驗,以劇本和演出的實力說話,緊抓觀眾眼球。

最後,《摩登家庭》展現了各種衝突與關愛,已然超越許多情境喜劇背負的責任和意義,在幽默與省思之間達成平衡點,給了觀眾笑看人生顛簸的能量。影集中不忌諱碰觸家庭喜劇較為禁忌的生死議題,也不粉飾親子、夫妻之間的唇槍舌劍,對於性別、種族、階級等美式常見梗的拿捏,更是搔得到癢處、又看得見高度,實屬難得。

如果你曾在人生中,對自己的決定和家人關係感到徬徨失措,《摩登家庭》會用最舉重若輕的方式給予療癒。或許觀賞影集從不會讓真實的問題憑空而解,但多少填補了擁抱缺陷所需的溫柔,而我在不斷重複觀看的過程中,也逐漸於心中建立起一套屬於個人的私密信仰。

《同妻俱樂部》(Grace and Frankie),共6

grace-frankie-season-5-recap
Photo Credit: 《同妻俱樂部》

作為Netflix至今為止最多集數的原創影集,《同妻俱樂部》自有獨樹一格的魅力。本劇以每季13集,每集約30分鐘的篇幅,講述Netflix少有的熟齡長輩級題材,節奏慢活清新,全劇故事起始於首集一枚開門見山的震撼彈。

兩個從來無法自在當朋友的女人,因為各自丈夫坦承自己是同性戀,並為了與彼此結婚而拋下她倆,生活就此天翻地覆。原先以為眼前迎接的是悠哉無憂的晚年生活,卻被迫消化同床共枕多年的秘密、背叛,更別說親友之間的側目、兒女的應對變化。

《同妻俱樂部》切入近年愈發主流的多元家庭題材,但走得更遠、更好,將淚水與歡笑轉譯為家庭的新定義,更溫暖凝視對於自身的肯定和認知,如何跳脫過往積年累月的習慣。

兩位靈魂人物,分別飾演原文劇名《Grace and Frankie》的珍芳達(Jane Fonda)與莉莉湯琳(Lily Tomlin),更是成功引領此劇經歷無數蛻變,應證了生命當中所謂的「轉大人」,其實不是在成年後就倏然停止,「成熟」並非是絕對的狀態。觀眾伴隨著性情保守、自尊心極高的葛蕾絲擁抱慵懶和意外;也跟著古靈精怪、恣意自在的法蘭琪接納軌道,彼此成長。

《同妻俱樂部》目前已於Netflix上架前六季,確認續訂的最終季尚未排定播出時程(共16集),但可以想見的是,這將會是另一場令人不捨的畢業季,笑淚交織、餘味無窮。

電影類

《好不浪漫》(Isn't It Romantic)

p15839930_v_h9_ab
Photo Credit: 《好不浪漫》

Netflix看準浪漫愛情喜劇的收視保證,原創電影總以此為一大宗;另一方面,聰明地推出反諷這類片型的《好不浪漫》,精準為觀眾的疲乏感鑿出宣洩之道,光從原文片名就能嗅出嗆鼻的不以為然。

幽默討喜的瑞貝爾威爾森(Rebel Wilson)飾演從小被浪漫喜劇洗腦、長大後卻對現實憤世嫉俗的建築師娜塔莉,因一場頭部受重擊的意外,從此人生彷彿套上夢幻泡沫濾鏡,集愛情喜劇的眾多美好於一身。

電影運用不少篇幅詼諧解構浪漫公式,例如莫名其妙的邂逅、毋須原因的一見鍾情、突如其來的流行樂背景、女主角的蒙太奇大改造、總是神助攻的同志閨蜜、雨中接吻和百米搶婚等等。《好不浪漫》透過拆卸這些「標配」,引發觀眾對於親密關係想像的重新反思,立意獨特、主旨清晰,惟受限於本身的喜劇定調,抨擊力道難免滯留淺層,許多片刻仍體驗到討喜元素的難以棄之。

然而值得著墨的是,本片結尾一度以「最好的朋友其實才是真愛」的「cliché」(陳腔濫調)障眼,就在白眼差點翻出之際,祭出「最愛的人須為自己」的最終結論,可以讀出編劇欲在窠臼中翻新的企圖心。

《她們》導演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曾於受訪時被問:「哪一本書正向地影響了妳對浪漫的想像?」。她答道:「我不確定是否正向,但珍奧斯汀(Jane Austen)肯定影響了我。她讓我覺得每個像混蛋的男人,其實都是想娶我的超級大好人。」老實說,浪漫愛情喜劇的現象與其脈絡,絕非三言兩語可釐清。而如何在觀賞此類作品時能感性投入,閱畢能冷靜抽身,明白這只是一種被社會認可的精神錯亂,是我認為現代觀眾更需要具備的技能。

《老闆送作堆》(Set It Up)

wYHaQzfzv5vOGaV6uPhatFWG338
Photo Credit: 《老闆送作堆》

談及Netflix原創愛情喜劇最成功的一部,我個人首推2018年的《老闆送作堆》。故事設定於一棟辦公大樓,為了服侍各自主管而毫無工作尊嚴的兩位助理,在忍無可忍之際,決定將老闆們湊成一對,轉移生活重心、用愛打磨脾氣。

本片不著痕跡地將職場輕喜劇成功變形,罕見地把自我實現的沉重命題說得逗趣。柔伊德區(Zoey Deutch)詮釋的哈普,對於運動產業有滿腹熱忱,忍辱負重只為成為和冷血主管(劉玉玲飾)一樣叱吒風雲的體育記者。原以為成功將老闆送作堆後,就能輕鬆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提筆書寫在腦海盤畫已久的專題,沒想到,褪去了過於忙碌的正當理由後,對成敗的得失心更顯赤裸,最難對付的還是自己。

而男主角葛倫鮑威爾(Glen Powell)飾演的查理這一頭,則是年過28仍不惜為主管幹盡各種鳥事:包括當兒子科展作業的打手、從旁協助與前妻角力等等,只為得到一份擲地有聲的業界推薦書。查理從不問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只仰望痛苦背後的終極利益,本末倒置的工作心態,在這場浮誇病態的職場風雲中,漸漸曝於天日。

在《老闆送作堆》當中,男女主角的情誼,從初始設定就揚棄典型的火花,更多時候以接近「朋友」的型態激盪,始終保持著盟友的距離,在重點時刻化作一面鏡,映照對方的懦弱。

此片亦藉由為數不多的人物、豪不浪費的扣連,帶出更深層的討論:喜歡與愛的區別。辯證了「喜歡」是建立於「因為」對方具備特定的特質,而「愛」則奠基於「即使」對方擁有某些不討喜的特質,兩者的包容空間差異甚大。在看盡彼此不堪醜態後,才決定要交往的成熟路徑,也許是《老闆送作堆》對浪漫喜劇套路的一記重擊。

柔伊德區從《吸血鬼學院》YA片女神出身,爾後接連演出各式喜劇,從家庭類《惱爸偏頭痛》到喪屍片《屍樂園:髒比雙拼》,沒有偶像包袱、只有怪奇萬分的可塑性。在《老闆送作堆》的人物設定中,更被巧妙地勾除愛情喜劇女主角「應有」的條件,不再落入看似酷勁、卻同時滿足男性對「可愛」期待的迴圈,哈普一角對典型的虛偽獻上無邊輕視,不知代多少女性施展滿腹痛快。

《空巢之旅》(Otherhood

Otherhood-6-Patricia-Arquette-Angela-Bas
Photo Credit: 《空巢之旅》

許多電影將青少年成長的經歷刻劃得滋味繽紛,卻很少故事聚焦於父母的悵然若失。《空巢之旅》的英文片名,饒富趣味地將母性「Motherhood」改寫為「Otherhood」,彷彿是這群從「重要他人」被貶為「只是他人」的母親們,自娛娛人的控訴。

由《慾望城市》編劇辛蒂喬佩克(Cindy Chupack)執導、共同編劇的《空巢之旅》,講述三位媽媽突發奇想,決定在母親節這天前往紐約,進行突襲兒子大作戰!全片節奏簡潔明快,劇情推進自然流暢,懂得從真實生活提煉喜劇靈感,最終也成功將喜劇片建置在現實中,是我個人非常鍾愛的喜劇類型。

但劇情若只限於放大母親們變成不速之客的尷尬,就會淪為又一部隔靴搔癢的錯置鬧劇。幸好,《空巢之旅》給予三位母親立體的性格背景、婚姻故事,直接型塑了各自和兒子之間的相處模式,缺席的父親角色並沒有從此透明,間接補足了三幅家庭畫像的輪廓。

三條故事線分別縱深了三種衝突,一是攸關生活風格和事業方向的難以苟同、二是對於感情對象的選擇介入、三則是被架空於人生重大決定的參與。無疑地,本片的細膩入味,除了歸功於劇本的雕琢外,亦毫無保留地仰賴《黑豹》安琪拉貝瑟(Angela Bassett)、《年少時代》派翠西亞艾奎特(Patricia Arquette),以及《窈窕老爸》費莉希蒂霍夫曼(Felicity Huffman),三位女星內斂純熟的演出。

當幼鳥興奮地離巢,同時代表著成鳥獨守空巢的必然。電影《鴻孕當頭》中,將母親布置嬰兒房的儀式稱作「築巢」(Nesting),正式地、完整地將新生兒迎入此後人生;《年少時代》裡,小男孩整理行囊準備離家上大學的那天,母親哭了:「我沒想到你會走得那麼開心。」可能是一種驀然回首的荒涼感,生活頓時失重;回到《空巢之旅》,則安排讓母親前訪自立門戶後巢窩,雖然不盡滿意,但彼此互重。

終於,我在影視作品中尋覓的築巢、離巢、歸巢主題,因《空巢之旅》而完整。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串流影音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