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週報

56年大旱中,屏東水情竟能亮綠燈!祕密藏在一座看不見的湖

台灣正蒙受56年來最大旱災,西部縣市除雙北以外,水情均亮紅燈,唯一綠燈是屏東。屏東水情穩定的祕密,藏在一座看不見的湖。

旱災-缺水-限水-水資源-水庫-屏東-潘孟安 大潮州人工湖為國內唯一一座地下水庫,水會滲透進入地底下的「水銀行」儲存起來。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其他

屏東有座看不見的湖。往來義的方向行駛,沿途是大片種得筆直而密集的人工造林,牌子上寫著「泗林」,穿越長長的綠色隧道庇蔭後,再轉幾個彎來到「大潮州人工湖」,雖說是「湖」,眼前卻沒有臆想中的水影,只有在雨絲中略顯濕潤的黃土。

雙北外,唯一一個水情綠燈縣市

乾涸的黃土堆下,卻隱藏讓屏東在全台正逢乾旱時,成為西部唯一正常供水縣市的祕密。「枯水期時,看起來是乾涸的,等到豐水期才會看到湖面,但往往下雨過後四、五天,水就不見了。」屏東科技大學前工學院院長、水資源教育及研究中心主任丁澈士說,因為水會滲透進入地底下的「水銀行」儲存起來,需要用水時再「提款」,湖面美景是限時限量。

大潮州人工湖。(黃明堂攝)

這座位於來義、萬巒、潮州和新埤鄉交界處的「水銀行」——大潮州人工湖,從林邊溪引水而來,以補注地下水。從2018年完成後,3年來引水量高達1億6436萬噸,平均每年約5500萬噸水存到地下水庫,即使去年正逢台灣出現嚴重乾旱,仍引水3941萬噸。

廣告

「屏東至今能保持西部(除台北市、新北市外)唯一水情沒有亮燈的縣市,即是因為超前部署,」屏東縣長潘孟安說,不但洪水來時可以吸納滯洪、平時引水蓄積,將水入滲補注到地底下,提升地下水位,同時減緩地層下陷速率,「這就是國土復育。台灣既然是多雨的地方,為何還會缺水?這是水政管理出問題。」

旱災是水政管理的問題

根據水利署的地層下陷監測網,在2015年的旱災,屏東地層最大下陷速率出現在佳冬鄉5.1公分,全縣下陷超過2公分的面積有99.7平方公里。此次雖然堪稱是56年來的大旱,最大下陷速率卻降為3.3公分,超過2公分面積僅13.2平方公里。

廣告

因為擁有猶如水銀行的地下水庫,屏東成為全國水情最穩定的地區,也讓同樣飽受缺水,又擔心超抽地下水會加速地層下陷的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縣市欽羨不已,遑論仍在「供五停二」限水的台中、苗栗。

事實上,大潮州人工湖為國內唯一一座地下水庫,也是丁澈士一生夢想的實踐。丁澈士早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攻讀水文地質博士學位時,博士論文即是屏東平原地下水管理,文中提到地下水補注可以延緩沿海地層下陷,在1999年獲得當時縣長蘇嘉全關注,共同赴經濟部水資源局爭取規畫經費,之後經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評估等等程序,一拖就是10年。

丁澈士在荷蘭攻讀水文地質博士學位時,博士論文即是屏東平原地下水管理。大潮州人工湖是他一生夢想的實踐。(黃明堂攝)

蓋一座地下水庫,留住雨水

好不容易2008年獲中央核定,又遭遇莫拉克風災,地形地貌完全改變。最後在前任縣長曹啟鴻和現任縣長潘孟安先後支持下展開,先施作第一期,從原計畫300公頃縮為50公頃,總經費14億元,由縣府出資近8億元,在2018年完工。

廣告

這座地下水庫位於林邊溪中上游,屬沖積扇扇頂地區的台糖萬隆農場。從監控中心旁的登高瞭望台放眼望去,遠遠遍佈綠樹的山下,以固床工攔截林邊溪水後,透過一公里遠的輸水箱涵,先送到面積約三公頃大的調節池,再順勢下游引到第一和第二沉澱池,原本混濁的水經過時間沉澱後,逐漸滲透到地底下。

林邊溪水滲透補注地下水的原理,從過去監測資料透視圖可以看出,地下250公尺深共有三層含水層,過去大量抽地下水多來自第一層的自由含水層,但因沿海地區嚴重抽超地下水造成鹽化,於是將井鑿更深以抽第二和第三含水層的水,造成地層不斷下陷,當從林邊溪引水大量滲透到地下,將含水層當作天然的地下水庫,以補充容留水量的水庫不足。

製表/鄭寧寧

因為屏東雖然有牡丹水庫,但蓄水量僅三千萬噸,僅供應屏東恆春半島到新園,約三分之一人口每日需水量,即使潘孟安上任後積極提高自來水普及率從43%竄升到60%,但連水公司供水水源都來自地下水,地下水仍是屏東人最重要的命脈。

廣告

「林邊溪長度約42公里,河川坡度陡、流速快,地表水幾乎都流到海洋,」屏東縣政府水利處處長江國豐說,唯有透過大潮州人工湖的概念,將洪水資源化引導到地下蓄積,也就是採用多元化水資源開發策略,盡量將水留住,「不然未來屏東的產業發展,要用水會沒地方找。」

黃明堂攝

大自然給的「金雞母」,未來還要賣水

經過3年的運作,證實地下水庫的可行性,潘孟安還有更遠大的計畫。屏東縣政府要運用二峰圳工法,以輻射井取代地下堰堤,收集河床下伏流水作為新水源,「經過評估,現找出五個場址並將陸續投資設立,」潘孟安說,這是大自然給的「金雞母」,未來可望以行政法人或是成立公司形式,取水後賣給自來水公司,以減少永無止盡的鑿井。

廣告

「台灣在水資源管理上,眼光太過狹隘,」潘孟安指出,不論是水利署或是水公司,對開發水資源的想像只有開發水庫和鑿井,「公部門不開發水源,卻漠視大自然給的資源,不如我自己先做。」縣府除向經濟部爭取施作大潮州人工湖第二期工程所需18億元,同時動用縣庫進行伏流水取水工程。

潘孟安指出,開發水資源的想像不能只有開發水庫和鑿井。(黃明堂攝)

水銀行的概念無疑是藏富於地底,成為台灣未來的可能方向。「彰化、雲林和嘉義都非常注意這個案子的發展,」江國豐坦承,透過監控中心的電腦螢幕,每天從林邊溪引多少水進入地下,每筆帳都清清楚楚,「新埤鄉許多地方再度出現自然湧泉,有濕地復育的效果。」

丁澈士將監測大潮州人工湖3年的成果寫成論文,將去地層下陷國際研討會進行發表,「台灣西南沿海都是沖積平原,可以利用作為地下水庫,」他說,豐水期時有吸納洪水及滯洪的功能,並將水蓄積在地下,將可增加台灣面對氣候變遷時的韌性和彈性。

不論水多或水少,對台灣都是難題,而地下水庫對地層下陷、動輒缺水的西部平原,將開啟新一層的想像。(責任編輯:吳廷勻)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解讀・債券關鍵字Ep.2】選對區域沙里掏金,讓投資收益「Jump!」跳起來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499(原價$790)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