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斯拉夫人不要分那麼細」?看懂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百年仇怨

「都是斯拉夫人不要分那麼細」?看懂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百年仇怨

基輔市中心的地標聖索菲亞主教座堂。

Photo Credit:單永信 攝影

俄羅斯在蘇聯解體之後,自認繼承前蘇聯的正統,因此也把「重振往日蘇聯榮光」的責任放在肩頭──這點自與烏克蘭想擺脫蘇聯陰影、擁抱西方陣營的立場完全相反。再加上兩者走過的百年積怨、烏克蘭人難以忘卻的兩大歷史傷痛,從而埋下了近年兩國間危機頻生的引信。

對烏克蘭的初體驗,是 2012 年時,出了基輔國際機場的漫天大雪。北國的寒冷氣候筆者雖不陌生,但遇到這種連行車視線都模糊的風雪倒是頭一遭。

在實際來到烏克蘭之前,對其所知有限,僅知道它與白俄羅斯,都是從前蘇聯(USSR,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獨立出來的年輕國家;然而烏克蘭首都基輔所在地,當年的基輔羅斯,可是東斯拉夫民族的起源,並由此延伸出烏克蘭、俄羅斯及白俄羅斯等三個國家。

所以,俄羅斯和烏克蘭既然都是斯拉夫人、有著「血濃於水」的關係,理論上兩者應有許多相同之處,至少俄文與烏克蘭文的差別應該不大吧?身在首都基輔時的感受也的確如此──過去在俄羅斯出差學的簡單生活用語,基本上計程車司機都能懂,兩國單在語言溝通上也確實少見隔閡。烏克蘭文與俄文雖然是兩種不同語言,但彼此差異不大,感覺有些類似中文與台灣話的關係。

同時,烏克蘭獨立前本來就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所以在基輔很多地方,仍能看到前蘇聯的影子:當地的建築物和雕塑多是半個世紀前的建築,因而仍可見其留存的共產主義色彩;我吃到的「當地口味」,也與之前在莫斯科吃到的菜色大同小異。參加當地機械展覽時,更看到許多俄羅斯品牌⋯⋯凡此種種,都令人感到俄羅斯在這個國家的影響力,仍可說無處不在。

然而,在當地生活幾天下來後,我卻明顯感受到多數烏克蘭人對俄羅斯的強烈敵視,甚至是仇視!要知當時還在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之前,雙方仍只是「鄰國關係」而已。

為何會如此?

展會中的俄羅斯品牌。圖/單永信 攝影

百年來的新仇舊恨

信步漫遊基輔市區,在大街上的常設公開展覽中,我找到了其中一個答案:展覽內容記錄著 1932-1933 年烏克蘭大饑荒的慘狀──它正是前蘇聯人謀不臧造成的慘劇,也可說是烏克蘭對前蘇聯(今俄羅斯)充滿不信任甚至仇視的起點。

烏克蘭擁有極其肥沃的黑土地,幾乎是「種什麼就能長什麼」,向來有歐洲大糧倉之稱,其農業產量甚至能滿足整個蘇聯所需。然而,當年由大獨裁者史達林開始的計劃經濟、再加上官僚系統的腐敗,竟造成這個歐洲糧倉出現「嚴重饑荒」。

其主要原因是,1932 年烏克蘭因改採「集體農場」與批鬥「富農」等制度,出現大幅度糧食歉收,但即使在這樣的危機下,蘇聯官員為了達成「計畫目標」,仍罔顧災情甚至欺上瞞下;官派地方首長更為了達成計畫指標,不把實際災情上報中央,以至當地出產糧食不足的同時,還必須優先上繳中央,因此造成短短兩年內,竟有高達 3 百萬以上人民餓死的悲劇!

這段歷史對於許多烏克蘭人來說,是始終無法忘懷的傷痛,2008 年烏克蘭政府更建造了一座專門紀念這段歷史的 Holodomor 博物館,以示後人永誌不忘。近 90 年過去,這段記憶不僅仍烙印在烏克蘭的新世代心中,不少後人甚至認為這個慘劇是前蘇聯中央故意製造的陰謀,利用飢荒天災行種族屠殺之實,最終目的就是要達成當地「去烏克蘭化」。

特別建造這所紀念當年世紀大饑荒的 Holodomor 博物館。圖/單永信 攝影

這樣的懷疑其來有自,因為若由前蘇聯的角度來看,烏克蘭也一直是個「十分麻煩、總想鬧獨立的地方」:早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烏克蘭就曾試圖獨立,因而成為史達林的隱憂,更早前歷史上的分合,也始終讓蘇聯對於這個非常重要、但卻「不夠忠心」的加盟共和國存有戒心。若再加上有大量當地人民在二戰期間,因為對蘇聯執政當局的怨恨,因而把侵略蘇聯的納粹德國視為解放他們的「王師」,更令莫斯科當局難以容忍。

到了近代,更發生了另一件讓烏克蘭人無法原諒蘇聯的大事:那正是發生於 1986 年,至今仍無法完全解決的車諾比核輻射外洩事件當時,不僅共有超過 30 萬烏克蘭人必須緊急疏散、無數人受核災影響;更讓烏克蘭人不能諒解的,是蘇聯中央擔心整起事件「動搖國本」,因而在第一時間隱瞞真相,使許多原本可以避免的後遺症陸續發生。

這件同樣因人謀不臧擴大的橫禍,加強了烏克蘭脫離蘇聯的決心。在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也是立即宣布獨立的國家之一。

時至今日,俄羅斯在蘇聯解體之後,自認繼承前蘇聯的正統,因此也把「重振往日蘇聯榮光的責任」理所當然地放在肩頭──這點自與烏克蘭民間想脫離蘇聯陰影、擁抱西方陣營的主流立場完全相反。

兩者走過的百年積怨,加上南轅北轍的想法,也埋下了 2014 年克里米亞半島危機的引信。

完全不同的利益基礎

進一步看,克里米亞半島危機所為何來?對於俄羅斯而言,過去 30 年來可說始終未曾忘懷「恢復往日蘇聯的超級霸權」,因此維持強有力的黑海艦隊成為必須,保持黑海的暢通無阻,更對其生存至關重要。

19 世紀以來,俄羅斯帝國就為這裡打過許多次戰爭;即使前蘇聯崩解,繼之而起的俄羅斯仍為了北海艦隊,向烏克蘭長期租借半島上的大港塞瓦斯托波爾港,可見該地戰略地位的重要。

在這樣的戰略考量下,加上過去 20 年來烏克蘭始終在「親俄」及「親美」的立場上搖擺不定,到了 2014 年,隨著烏克蘭政府倒向西方政營跡象越趨明顯,俄羅斯因此不惜遭受國際譴責、經濟制裁,也要強行將克里米亞半島納入版圖。

而對於烏克蘭來說,1954 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為了慶祝 300 年前俄羅斯與烏克蘭「統一」,將克里米亞這塊兵家必爭之地劃入了當時的烏克蘭共和國,所以烏克蘭獨立之後,對於這塊領土當然擁有絕對主權。同時,烏克蘭政府也深知西方各國之所以積極拉攏烏克蘭的主因之一,就是烏克蘭掌握了俄羅斯的軟肋──克里米亞半島。因此自然也無法輕易放棄這塊重要領土。

烏克蘭人難忘當年大飢荒的人禍。圖/單永信 攝影

2014 年俄羅斯透過軍事佔領取得克里米亞半島後,兩國的紛爭並未就此止歇,反而越來越大──如日前爆發衝突的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Donetsk)與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ugansk),兩者位於烏克蘭東部靠近俄羅斯邊境,都是於克里米亞危機後才獨立出來的「國中之國」:兩地(國)雖然是烏克蘭的領土,但均是在 1922 年才劃入當時的烏克蘭共和國,向來與俄羅斯的淵源更深。而他們會在 2014 年的敏感時刻宣布從烏克蘭獨立,自也受到俄羅斯的暗地支持。

至於目前的緊張情勢,起自烏克蘭政府近期對於「烏東分離主義者」發動的攻擊,引發俄羅斯政府增兵至邊界,宣稱在必要時將「動用一切方法、保護烏東地區的俄羅斯裔同胞」──這樣的宣告,不禁讓我想起納粹德國出兵蘇德區時,也是為了「保護當地日耳曼裔同胞」,結果話還沒完、順手就把捷克併吞了。

如同烏克蘭的國旗一樣,黃藍兩色浸渭分明,當地始終在「親俄」或「親西方」兩種勢力下拉扯,東部臨近俄羅斯、一直都是親俄勢力的大本營,西部靠近波蘭與羅馬尼亞,俄羅斯的影響力則相對較小。2004 年烏克蘭爆發的橘色革命,就是兩方勢力的角力結果,也為 10 年後的克里米亞危機埋下伏筆。 

個人的觀點

長期而言,俄羅斯對烏克蘭領土的野心,恐怕只會與日俱增。目前陳兵邊界的狀況即使消退、也只會是短時間的緩和。這是因為往日華沙公約組織國家中的波蘭與羅馬尼亞,如今都已走向西方陣營;烏克蘭對俄羅斯來說,已經是面對西方勢力的「最後防線」,如果這個國家成為親西方的政權,俄羅斯就要面對美國及西歐的直接威脅。

對普京政權來說,基輔距離莫斯科不到 800 公里,基於「安全感」的考量,能做出的選擇恐怕有限:不是扶持親當地俄羅斯的政權上台,以抵禦「西方勢力滲透」,就是進一步蠶食語言和文化相近的烏東地區,以增加俄羅斯的戰略縱深。

而對烏克蘭來說,美國與西歐的態度對其國運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力。如果無法讓俄羅斯感受到染指烏東地區產生的「弊大於利」,俄羅斯很可能將循 2014 年的克里米亞模式,不斷重演「武裝支持某某烏克蘭領土獨立」的戲碼。

最後,當前烏克蘭的局勢,或許亦可以讓我們思考,台灣也長期面臨著在中、美兩大國間「選邊站」的兩難──地緣政治與國際現實下,我們既始終無法迴避中國試圖「統一 / 併吞」台灣的巨大威脅;也無法確知若台灣海峽有難,美國能否「來得及」馳援,或台灣值不值得美國為其「足夠的利益」與中國兵戎相見。

烏克蘭局勢的後續發展,因而格外值得我們持續關注,並引以為借鏡。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張翔一

關聯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