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美,但我很美味──為了減少剩食,歐美各國如何讓食物「敗部復活」?

我不美,但我很美味──為了減少剩食,歐美各國如何讓食物「敗部復活」?

倫敦慈善團體剩食盛宴黑白照片。

Photo Credit:© feedbackglobal.org(出自《明天吃什麼》;臉譜出版 提供)

大部分的醜蔬果不會出現在店鋪,而是在產地裝箱前就遭淘汰,任由生產者處置,「以前這些醜蔬果都是直接標記要捐贈給食物銀行,但我們現在以非常低的折扣販售,幾乎一下子就賣完了。」

當美國人歡快沉迷於魅惑、誘人的美食照之際,歐洲人已在學習從更務實的角度思考食物的價值。賽琳娜.尤爾(Selina Juul)並非政治人物,但根據丹麥政府的說法,丹麥能夠在 5 年內成功將全國剩食量減少 25%,她是幕後的最大功臣。

丹麥:極具巧思的「減少浪費食物」運動

尤爾生於俄羅斯,於 1995 年移民丹麥,那年她 13 歲。「我來自一個糧食短缺的國家。我們的基礎設施敗壞,共產主義崩潰,連能不能弄到食物端上餐桌都不確定,」尤爾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記者採訪時說道,「所以後來看到大家浪費了那麼多食物,我真的非常震驚。」
 
尤爾對平面設計有興趣,開始運用巧思發起運動。她於 2008 年在臉書平台創立的「停止浪費食物」(Stop Spild Af Mad)社團如今已有數萬名成員,她也現身超級市場董事會、TED 講台及歐洲議會倡議剩食改革。「浪費食物就是不尊重大自然、不尊重我們的社會和糧食生產者、不尊重動物,也不尊重自己的時間和金錢。」尤爾說。

尤爾創立的「停止浪費食物」社團。圖/Stop Spild Af Mad 臉書社團頁

她協助餐廳將用來打包外帶剩菜的「狗食袋」(doggy bag)重新命名為「好料袋」(goodie bag),並在全國各地發放了 6 萬個袋子。丹麥的超市開始掛出「我單身,帶我走」(TAKE ME I'M SINGLE)的牌子打折出清單根香蕉,將賣不掉的剩餘香蕉量減少 90%。
 
減少浪費的風潮持續不墜:一家丹麥慈善機構於哥本哈根開設的「唯福」(Wefood)超市號稱「全世界第一家剩食超市」,販售遭淘汰的農產品和即期食品。「唯福」超市第 2 間分店於 9 個月後開幕。丹麥的主要連鎖超市不再提供會引誘消費者購買過量的多件優惠價,許多超市則增設了「停止浪費食物」專區,集中陳列擺放較久的折扣商品。

歐洲各國的創新之舉
 
丹麥舉國減少剩食的衝勁,在其他地方激起了陣陣漣漪。在倫敦,活躍於社會運動的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創辦「真正垃圾食物計畫」(Real Junk Food Project),開了全英國第一家剩食超市以及實行「隨喜付費制」的連鎖咖啡店,店裡提供的濃湯和三明治是以原本預備丟棄的食材烹煮製作而成,沒有固定售價。在澳洲和以色列也出現類似的咖啡輕食店。
 
由倫敦一家公司推出的「什錦百匯」(Olio)食物分享應用程式同樣前景看好,不僅公司行號和食物銀行可以透過程式媒合,左鄰右舍也可以透過程式相互聯絡,分享多餘的食物。

晚餐曾經準備了太多菜嗎?買了整袋洋蔥卻只要用一顆?要去度假但冰箱裡還塞滿食物?

「什錦百匯」網站上的標語寫道。應用程式於 2016 年問世後,使用人數成長緩慢,但是到了 2019 年已有 50 萬人加入,大多是想請鄰居幫忙清冰箱的使用者。來自哥本哈根的「即期珍食」(Too Good to Go)應用程式也很受歡迎,使用者可透過程式購買打烊前的打折麵包、糕點,以及餐廳菜餚。

類似美國沃爾瑪超市的英國特易購(Tesco)連鎖超市宣誓,要在 2019 年前達成零剩食,且店內產品不再標註有效日期,他們希望鼓勵顧客相信自己的判斷力。

法國也不落人後,於近期通過法令,禁止食品雜貨鋪丟棄未售出的食品,違者最高可處罰款 4,500 美金。法國的一些城市則推動「食物救護車隊」,車隊到各家食品店鋪蒐集剩食之後,再運送至教堂和猶太會堂。

由於歐洲民眾減少食物浪費的意識逐漸抬頭,歐盟於是設下目標,希望在 2030 年將零售端和消費者端的平均每人剩食量削減至現今的一半。

「份量大」的美國該怎麼辦?
 
想在美國看到公眾意識發生類似的轉變,或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原因之一在於,無論什麼在美國都比較大──從購物車、餐盤、餐食份量,到胃口──全都比較大,當然我們美國人也比較大隻。

「或許你不介意一聽關於食物浪費的精神分析,」胡佛說,「美國人很不理性地將消耗的食物量,以及連帶產生的剩食,與我們的自由和力量相互連結。」我們能繼續過這樣的生活算是僥倖,部分原因在於美國的食物相對便宜(玉米、大豆等作物皆獲得補助)。收入中上的美國家庭用於購買食物的家戶預算比例,比起世界上幾乎任何地區的家庭都低了不少。

我請教胡佛關於民眾在自家預防剩食產生的建議,她下達了幾道口令。
 
首先, 隔餐剩菜至少在一週內都還可以吃(她自己在家則將時限延長至 10 天甚至更久,從未因吃剩菜而生病。)「善用眼睛和鼻子,」她殷勤勸道,「如果看起來、聞起來都沒有問題,就吃了它。」盡量使用玻璃保鮮盒,保鮮效果會優於塑膠保鮮盒。

圖/Shutterstock

多選購有汙斑或形狀歪扭的蔬果:它們嘗起來一樣可口,而且很可能比外表完美的蔬果更有益健康。同樣的蔬果如有冷凍的和新鮮常溫兩種,優先選擇前者,理由是冷凍蔬果不會腐壞,營養成分也不會比較少(有一些蔬果在冷凍前的殺菁過程中,確實會流失一些養分,但其他蔬果則是採摘之後急速冷凍,以確保運往市場的過程中不會腐壞)。

最後胡佛說:「向老祖母看齊,發揮創意想像剩菜的新面貌。」週日的烤雞到週一可以變成雞肉塔可餅,到週二再搖身一變為玉米餅雞肉濃湯。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彼特.皮爾森表示,預防剩食的傳統方法和新科技他都支持。例如經過基改可避免果肉變褐的北極蘋果引發爭議,但他贊成北極蘋果的非基改版「歐珀蘋果」(Opal apple)。另外,市面上也已有應用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使顏色不會轉褐的蘑菇,以及應用類似技術生產不易變褐、瘀傷或有黑點的馬鈴薯,有助於減少送往掩埋場的滯銷蔬果量。
 
醜蔬果、即期商品的另一片春天?
 
「醜的我們放在這裡。」喬吉安.帕克說,她帶著我走過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Indianapolis)市外一家克羅格超市的農產品區,這家門市是整個連鎖體系中最大的其中一間。我來此地是為了要上一堂超市物流速成班,順便一窺克羅格為了預防剩食,採取了何種措施。

先前在自家附近的克羅格超市,我從來沒有注意過這些特殊農產品。在中島貨架上由完美的紅橙黃綠色蔬果堆疊出的一座座超市經典金字塔旁,有一座四層貨架,上方掛的牌子寫著:「特價!我不美,但我很美味。」貨架上擺放的草編籃筐幾乎全空,剩下零星的畸形甜椒、看似關節萎縮的紅蘿蔔、個頭太小的網紋洋香瓜,和形狀扭曲到呈手槍狀的小黃瓜。
 
雖然販賣新鮮農產品的利潤不到全部的 15%,賣相不佳農產品全數完銷對於克羅格超市依舊有利。「我們希望從後門送進來的全都能從前門出去,但當然不會是這樣。」帕克說大部分的醜蔬果不會出現在店鋪,而是在產地裝箱前就遭淘汰,任由生產者處置,但裝箱時還是難免混入一些形狀醜怪的蔬果。

「以前這些醜蔬果都是直接標記要捐贈給食物銀行,但我們現在以非常低的折扣販售,幾乎一下子就賣完了。」也有一些剩食就是無法販售,可能是因為門市叫貨叫太多,或冷藏設備故障,或顧客的購物模式改變,與採購人員預估的不符。
 
克羅格超市在 2017 年初開始在門市設立「醜蔬果」專區,大約同一時期,社運團體和企業界也開始熱情接納不符規格的農產品。一家名為「不完美農品」(Imperfect Produce)的新創公司在舊金山灣區推出「怪奇蔬果箱」,定期提供訂購與配送服務,也將奇形怪狀的蔬果供貨至全食超市販售。

還有其他如「飢餓收穫」(Hungry Harvest)、「醜八怪」(UglyMugs)、「食物牛仔」(Food Cowboy)等新創立的公司也加入戰局,為多達數百萬英噸的淘汰蔬果開闢市場客源。「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漸漸有一些成果,但另闢蹊徑售出的量仍只占所有不符規格蔬果中的一小部分,」彼特.皮爾森說,「需要那些重量級玩家加入,才能帶來顯著改變。」
 
皮爾森目前正與克羅格超市合作,計畫在廢棄物流上游就揀選出不符規格的商品,目標不是放在直接銷售的商品,而是針對打著克羅格超市品牌或其他自有品牌自產自銷、數量無比龐大的加工食品和包裝食品,諸如馬鈴薯通心麵沙拉、美式包心菜沙拉、披薩、冷凍蔬果等等。
 
醜蔬果販售計畫與克羅格超市定期提供的降價優惠相互搭配。如果架上有肉品距離販售期限只剩一天時間,就會啪一聲被貼上「喲呼!特價出清!」貼紙,再放在肉品貨架的特價區。
 
如果打折出清的商品還是沒有賣出,應在販售期限到期日前一晚下架,掃描條碼在系統中註記報廢,然後存放在後場冷凍櫃,待之後捐贈,而烘焙產品及乳製品也應以類似流程處理。

克羅格的政策是乳品應在保存期限剩 10 天時自乳製品冷藏櫃下架,此時下架還可以冷藏保存後捐贈,或者冷凍再解凍後捐贈。「沒道理將克羅格門市販售的任何乳品直接倒掉。」帕克說。

圖/臉譜出版 提供

《關於作者》

亞曼達.利特(Amanda Little)

《能源之旅》(Power Trip;暫譯)和《平地而起》(From the Ground Up;暫譯)兩本書的作者。她的文章題材離不開環保、能源和科技等議題,作品可見於《浮華世界》、《滾石》、《連線》、《紐約》雜誌、和《華盛頓郵報》等知名媒體刊物中。她也是 Salon.com 和 Grist.org 的聯合專欄作家,以及《紐約客》和《富比士》網路平台上的部落客。利特在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新聞系教授調查報導和非虛構類創意寫作課程。

註:本文摘自亞曼達.利特的《明天吃什麼:AI農地、3D列印食物、培養肉、無剩食運動⋯⋯到全球食物生產最前線,看科學家、農人、環保人士在無可避免的氣候災難下,如何為人類找到糧食永續的出路》,由臉譜出版授權換日線原文轉載並增訂小標。惟圖、文經編輯,均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執行編輯:賴冠穎
核稿編輯:孫雅為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