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也需要旅客?

A+A-
崖海鴉。 圖片來源:Artur Widak/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疫下全球觀光旅遊大減。人煙退去,一些野生動物似乎更加活躍。但反過來在某些地方,大自然需要遊客觀光、旅遊業不振反而損害生態。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報道指,去年夏天,生活於波羅的海瑞典島嶼 Stora Karlso 上的崖海鴉(common murre),繁殖率下降了至少 5 分 1,幼雛數量明顯減少。長 2.5 公里的 Stora Karlso 向來是波羅的海地區遊客數量最多的海鳥棲息地,但疫情封鎖緣故,去年遊客不再光臨,猛禽海鷹也不用迴避人類而放心留駐島上。即使海鷹不會直接捕食崖海鴉,光是其存在,已令正在繁殖的崖海鴉受驚,鳥蛋可能掉落懸崖,或更易遭海鷗及烏鴉吃掉。

攝於去年 8 月的烏干達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疫情下,當地偷獵情況有所增加。 圖片來源: Sally Hayden/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即使大流行期間,曾有不少報道及社交媒體帖文強調,少了人類,「大自然正在癒合」。但報道稱,旅遊業亦能為環境發揮一定作用。Stora Karlso 並非唯一一個遊人減少,反而危及部分野生動物的例子。在泰國印度,旅遊業不振,再沒有遊客為猴子提供食物,一些極具攻擊性的猴子便持續爭奪日益減少的食物,又或需要人類額外提供食物。

許多旅遊從業員因失去工作而重返農業及畜牧業,反而損害環境。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旅遊專家 Martina von Münchhausen 表示:「有些個案中,人們剷平森林,或在動物通道建造圍欄,重燃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動物失去漫遊地帶,令野生動物被迫重返人的道路。

報道提到,去年在旅遊業界中,以自然為基礎的旅遊業者遭受的打擊尤其嚴重。德國發展研究所(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生物多樣性政策負責人 Ina Lehmann 表示,城市封鎖和企業停止運作,同時為保護區及國家公園帶來深重壓力。「南方許多國家沒有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原來在城市謀生的人失去工作收入,紛紛回到農村家鄉,將土地改作農場牧場;而且為求生存,他們獵殺更多野生動物。」

另一方面,商業偷獵行為亦乘機變得猖獗。旅遊收入減少、公共資金轉移至衛生開支,意味一些國家缺乏資金維持受保護環境的監控工作。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成立的研究所 Luc Hoffmann Institute 一份報告指出,大流行期間涉及野生動物的罪行上升;在烏干達,偷獵犀牛和長頸鹿便有增加的趨勢。

富裕國家也許不會出現缺乏環境保護資金,導致偷獵增加的現象。但以德國為例,疫下亦不得不暫時關閉保護環境相關的設施。經營環境教育機構的德國海洋保護組織 BUND 成員 Stefanie Sudhaus 憂慮,設施關閉令人們減少接觸環境教育資訊。「人們只會欣賞那些能接觸及理解的東西。看見海灘上的垃圾明顯增加,反映缺乏環境教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