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劇評論

【只想劇透】來了!《俗女養成記》第二季,陳嘉玲的青春期

《俗女養成記2》是一部偷走人生上半場的國民戲劇吧!裡頭很多互動,都可以擷取到自己生命歷程當中相似度高達99%的句子,根本神還原了童年。 《俗女養成記2》是一部偷走人生上半場的國民戲劇吧!裡頭很多互動,都可以擷取到自己生命歷程當中相似度高達99%的句子,根本神還原了童年。 圖片來源:《俗女養成記2》劇照

《俗女養成記》第二季來了。

對這部戲劇的最大驚嚇是,陳嘉玲以及她週邊的人,相當程度複製了我的人生片段。包括她的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叔叔姑姑表姊弟弟,甚至鄰居、鋼琴老師、小學同學,或是長大之後的同事、主管,為何都那麼面熟?或多或少都與自己相遇過的這些人那些人有重疊相似的個性脾氣甚至長相,連說話的口氣用詞,或當時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往後回想起來,也不是否定但多少感覺詼諧的種種言論,都似曾相識,有時候連講那些話的周圍情境都雷同。

大家共同的記憶,連爸媽罵小孩的話都一樣!

從第一季開始,就覺得陳家那個廚房是個奇妙的洞穴,洞穴裡面充滿窺探的鏡子,同步窺探了觀戲者的人生。不管是婆媳、夫妻、父子、母女、父女、姑嫂、嬤孫之間的互動,都可以擷取到自己生命歷程當中相似度高達99%的句子,尤其像我這樣的南部小孩,根本神還原了童年。而今第二季更加神還原了青春期,就連那個廚房的瓦斯爐、鍋鏟、調味料,蓋住桌上剩菜的那種彷彿蚊帳的罩子,完全複製啊,這是一部偷走人生上半場的國民戲劇吧!

我也跟陳嘉玲一樣,上國中之前就不斷接收到長輩的嚴厲恐嚇,要認真讀書了,不能再混了,要去補習了,要不斷寫測驗卷參考書了,不能看閒書了,尤其是小說跟漫畫。如果不好好讀書就去工廠做女工,我聽到嘉玲媽說這話的時候,一直以為是我媽上電視了。那時候台南縣市交界幾乎都是工廠,不讀書就去當女工,應該是那個年代父母用來恐嚇小孩的標準話術。

去工廠做女工雖然是那個時代的就業趨勢與選擇,一旦成為罵小孩的腳本,終究還是成為陰影了。當時我不是真的害怕去當女工,而是討厭這種二選一的強迫指名,明明還可以選擇去當車掌小姐或是開雜貨店啊!內心憤憤不平的時候,就會出現忤逆的企圖,想立刻嗆回去,但一次也沒說出口,不敢頂撞。

從小學到中學,每到學期開始就要填寫家庭概況,寫到父母的職業與學歷時,就跟劇情一樣,出現親子之間的攻防。我所在的學區幾乎都是文教家庭子女,每次我跟父親再三確認,士農工商,難道只能勾選「工」嗎?不是也算是做生意嗎?不能勾選「商」嗎?因為最好的同學都選「士」,但是父親說不可以說謊。長大之後才理解,擁有專門技術的工廠是很厲害的啊!

好像也曾經有那樣的尷尬年紀,對於父母的小學學歷有點介意,但他們說得理直氣壯,就說終戰之後,家裡也沒錢,小學讀完就到台南城內當黑手童工。倒是母親不像嘉玲媽那樣唆使女兒謊報學歷,她後來花了好幾年去上夜間的國語特教班,才學會ㄅㄆㄇ,才開始讀國語日報。而今看到嘉玲母女這段情節,多少還是存有自己的影子。學校到底為何要調查父母的學歷呢?當時我們甚至還會因為每學期該樂捐多少而互相比較誰家有錢,尚未體會到人情世故的小孩往往是這樣硬碰硬,長大之後回想起來,都覺得那樣的直白根本是失禮的衝撞。

戲劇無須勵志,能產生活下去的抗體就好!

再來是生理期。一開始也沒有生理期的說法,就跟陳嘉玲的阿嬤說的那樣,me-su,或是「那個」。那個來了,成為女性之間才知道的密碼或咒語。以前的衛生棉沒有那麼多功能,也沒有超薄或超瞬吸的科技感,上學藏好替換用的衛生棉、家裡浴室的衛生棉必須藏在櫃子角落還要用毛巾蓋好,這些都還只是物理性的困擾,另有心理上的芥蒂,正如劇中的嘉玲她阿嬤說的,因為「不乾淨」,所以不能去廟裡拜拜,為了不想觸犯神明,就跟一起去拜拜的家人坦承那個來了,站在廟門等家人參拜之後,好像做了什麼壞事一樣默默歸隊,要不然就徹底隱瞞,拿香拜拜的時候,再跟神明說,就請寬宏大量不要計較了。

俗女2不只是小嘉玲的青春期,還有大嘉玲的第二次青春期,一個是長成大人的過程,一個是變老的過程,一路青春下去,到了六十歲就還曆了,也是青春。覺得這部劇可以發展成類似日本山田洋次導演的《男はつらいよ》(男人真命苦,電視劇26集,電影50部),或橋田壽賀子的名劇《 渡る世間は鬼ばかり》(冷暖人間,1990~2019 共511集)那樣的系列,每隔一陣子,陳嘉玲家族就要一同出來拯救大家,畢竟日子過得很辛苦,我們需要這種藏著人生甘甜卻不說教、帶著詼諧卻處處佈滿哭點,但是哭過之後感覺海闊天空的戲劇,來陪伴我們度過各個人生階段的都更改建。真的很需要。

過了第一次青春期就會轉大人,過了第二次青春期就會轉老人。看這部戲劇的好處就是,我們總是能夠從陳嘉玲相關人等,反芻自己過往人生的甘醇滋味,還有那些相處起來明明超討厭、但是沒有這些討厭人生就無法盡興了的種種。像這樣的小品,無須勵志,足夠產生活下去的抗體就好。

瀏覽次數:28745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文字工作者,小說與雜文書寫者,網路重度使用者。台南出身,喜愛棒球與日本推理小說。不愛好萊塢電影和韓劇。曾獲幾項文學獎,寫小說是正職,寫雜文是嘮叨。最怕演講座談,也怕走在路上被認出來,是個早睡早起的「晨型人」。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文字工作者,小說與雜文書寫者,網路重度使用者。台南出身,喜愛棒球與日本推理小說。不愛好萊塢電影和韓劇。曾獲幾項文學獎,寫小說是正職,寫雜文是嘮叨。最怕演講座談,也怕走在路上被認出來,是個早睡早起的「晨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