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1例本土、5例死亡,台電群聚案PCR明早出爐、陳時中曝高端疫苗「還有備用的」

新增1例本土、5例死亡,台電群聚案PCR明早出爐、陳時中曝高端疫苗「還有備用的」
Photo Credit:指揮中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針對台電大樓的群聚案最新進度,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台電大樓內部還未新增確診,但確診者的親密家人有出現1例,其他情況尚待明天早上做出PCR結果才能判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

新增1例本土、5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例本土病例(案16006),為本國籍5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8月18日陪家人就醫時,接受陪病者採檢確診,Ct值為22.7。個案為無症狀感染,衛生單位已啟動醫院及社區調查與防治並匡列。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5例死亡個案為3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5月24日至6月13日,確診日介於6月2日至6月15日,死亡日介於8月13日至8月17日。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今日公布的死亡個案中,有1名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史,染疫後出現肺纖維化,後來病況不佳過世;另1名則有大腸癌病史,解隔離後因大腸癌二度住院,8月由於相關併發症病逝;另2例有慢性腎臟病史;最後1位有腎臟移植病史,1月份就因為排斥反應住院,在醫院確診之後合併肺炎,加上腎臟移植的情況惡化,不幸病逝。

0819_COVID-19每日死亡個案數目

台電群聚新增親密家人確診,陳時中:明早PCR結果會出來

針對台電大樓的群聚案最新進度,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昨(18)日晚上有1名快篩陽性,早上複驗之後PCR是陰性,因此今日個案還沒有增加。

目前台電大樓內部還未新增確診,但確診者的親密家人有1例,會列入明日的案號。確診者是很小的小朋友,在8月16日有去幼兒園上課1天,目前列入居隔的大約有13名,包含同班的11名小朋友和2名老師,同時全校停課清消。

群聚感染源的部分,陳時中指出,最早7月底發病確診、位於21樓的案例,距離時間比較長。至於8月中旬發病的7樓案例,和最新確診的孕婦在同一樓的辦公室,研判也許有另外的接觸者。台電整個7樓除了居家隔離的人員外都在做PCR檢測,目前都是陰性。

因為台電是基礎維生產業,關係到電力的供應,因此陳時中早上前往台電了解情況、視察採檢動線,並要求三總在今日晚上11點前全部採檢完畢,明天早上做出PCR結果。另外,目前台電採二分之一分流上班,陳時中也想把人數拉得更少,而台電全程對員工的安全和檢驗都非常配合。

重申防疫旅館規定,房務人員不得入房打掃

近來防疫旅館人多,陳時中在記者會中重申防疫規定,包含入住的時候要主動出示居家檢疫和隔離通知,且從進入房間到完成隔離前,除了緊急狀況下要以保護生命為優先,都不得離開房間。

另外,陳時中強調,檢疫期間房間內的清潔要自行處理,房務人員不得進入房內打掃,「有些人請旅社人員進房間,但這跟平常住旅社不一樣」,用完的餐具垃圾要自行打包、綁好置於門外。有任何需要協助的都採電話聯繫,避免人員非必要接觸。

Image_from_iOS
Photo Credit:指揮中心

高端2日有16萬年輕人預約,陳時中曝還有「備用的」

高端疫苗的預約方面,有媒體質疑,高端本次共提供61.4萬劑疫苗,這次和上次預約兩批加起來已經有58.2萬人預約,那後續其他年輕人要預約是否會有量不夠的情形?陳時中表示,如果預約人數超過61萬,「還有備用的,應該會有通過,到時候可以再拿出來用」,並透露有正在檢驗封緘的疫苗。

此外,有媒體提問年輕族群的預約是否比較踴躍,陳時中指出,這兩天已預約超過16萬人,確實比36歲以上的民眾踴躍,但36歲以上還有其他疫苗選擇,年輕人則沒有。年輕人的資訊來源相對豐富,可以在疫苗上做他們覺得最好的選擇。

0819_COVID-19_疫苗累計接種數目與覆蓋率

盼規定人性化,23日後考慮鬆綁同住親友共餐

記者會中,陳時中也透露8月23日之後考慮鬆綁同住親友的共餐防疫規定,「可以啦,家裡怎麼吃就怎麼吃啦」,但也只有家人一桌的規定可以放寬,與其他桌之間的距離還是要維持。目前正在研議內容,指引出來會跟大家報告。

至於應如何驗證家人的身份,陳時中坦言:「很難啦」,但強調希望不要因為防疫,讓有需要的人受到妨害,並表示看到電視報導有4歲小孩跟爸媽去吃火鍋,火鍋店的員工非常盡責,要求小朋友自己一鍋,「食藥署在QA就講過是可以的,我想說萬一這樣小孩子被火鍋燙到怎麼辦」,因此希望規定能夠人性化一點。

「我們要開的時候一直在想怎麼管理,但覺得這個問題是大家要自律的問題」,陳時中盼能夠在保護大家的前提之下,提供同住親友共餐的規範鬆綁,讓民眾生活比較正常一點。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李芯
核稿編輯:羅元祺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