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學會的談判課(中)當手握多個 offer,求職者如何爭取替自己「加值」?

我在美國學會的談判課(中)當手握多個 offer,求職者如何爭取替自己「加值」?

Photo Credit:August de Richelieu@Pexels

「如果我們有個數字的話,能更有方向地為妳的薪水努力。」這是陷阱,不要說出你的底薪,否則人資大概不會再去爭取更高的數字。

前篇:我在美國學會的談判課(上)如何「讓對方心甘情願地做對自己有利的事」?

每每有朋友詢問我談薪水的意見時,我都會推薦這篇文章。前面推薦的書籍有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講解談判時應有的基本觀念。而這篇文章則是針對美國薪水談判,作者提供很多「回信模板」,或是人資流程上會問的問題。

對於社會新鮮人來說,談判最好的武器是手持多個錄取合約。以公司的角度思考,一路以來花在求職者身上的時間金錢,已經是相當大的投資成本。公司最不樂見都決定要錄取,求職者卻轉頭不簽,因此公司也會給人資業績壓力,希望他們好好把人才留下來。

圖/Laura Tancredi@Pexels

他們一定也知道,找工作這麼勞心勞神的苦活,很少人會不簽合約。尤其對於沒有身分的留學生,一邊求職,一邊倒數時間,先抓住機會,不要被踢出境比什麼都重要。因此,不簽的理由只剩手上同時有多個選擇,左右為難。

為了應對這種情形,許多人都會推薦盡量把不同家的面試安排至「等速前進」,如果有一家衝得太快可以和人資拖延戰術,以確保最後能在終點線相互比較。

從兩份合約開始「比價」

而我的談判,最初是從兩份合約開始的。

碩二的 12 月,完成 A 公司最後一關的面試,隔天拿到主管口頭的錄取通知。這是我所有面試裡面,工作內容最吸引我的 A 組。然而,人資因為年底提早放聖誕假期,在尚未和人資糾結數字前,我回到了臺灣,也才在誠品找到了上篇提到的那本讓我受益良多的書籍。

一月中回美國,我先完成和 C 公司的面試,C 公司的主管很阿沙力地告訴我錄取外,還馬上請人資寄給我書面合約。在此同時,我也正和 A 公司 B 組安排最後一關 on-site(通過電話、視訊面試後,到公司內部當面白板面試)。A 公司這兩組是透過不同的朋友介紹,兩個組別的面試完全平行獨立。

A 人資安排和我通話。

第一個考驗來了。透過學長姊的經驗分享,我預期這通電話人資會口頭告訴我合約上面的數字,並測試我對合約上的數字滿不滿意。如果我在電話中透露出,我非常滿意,我一定會去。在大勢底定的狀況下,人資大概率不會再去爭取更高的數字──每個人總是希望用最低的價格完成交易。

這時候很幸運的,我已經提早收到 C 公司的合約,心裡有個基準點,判斷在薪水項目裡面的底薪、股票和簽約金中,哪些項目是我可以繼續爭取的。

圖/Kaboompics .com@Pexels

當天我在房間裡緊張地等待,在約定的時間反覆確認手機螢幕。A 人資打來了。她首先恭喜我錄取,簡單告訴我主管對我的回饋。這段對話中,我保持很雀躍興奮的心情。接下來,果不其然人資口頭告訴我合約的條項,我拿紙筆記下,再一一覆述之後,她問:

「妳覺得怎麼樣?」

我原本就已經打算再爭取,加上合約上的數字,比我預期還要低一些。讓我更加堅定:「嗯⋯⋯我真的很喜歡這一組,但是我對薪水有一些疑慮。」小時候寫作文老師教要有起承轉合,這句話大概就是這通電話的轉。

「是哪一方面有疑慮呢?」她問。

「我現在還有另外一家公司的合約,他們提供比較好的底薪;但是我是非常喜歡你們組的,這樣讓我十分猶豫⋯⋯」在這裡我沒有提供另外一家公司的名字,也沒有明確告訴她那個底薪是多少。在上面分享的文章中有提到,如果給了一個數字,公司只要盡量去接近那個數字就好,等於給自己設了上限;同樣地,給了公司名字後,他們調查後,大約能猜測畢業生剛進公司的薪水。

「瞭解了。」她停頓了一下:「我還是先把合約寄給妳,我再回去問問有什麼可以做的。」

第一次的談判順利結束。A 組人資並沒有刁難我,並沒有強行問我另一個合約的數字,沒有問我有多大的機率會簽下合約。好像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最簡單的情況就是,現在我拿到了 A 組的合約,也依此向 C 公司爭取更好的薪水。

事實上,A 合約的總和可能略大於 C 公司一些:A 合約的股票、簽約金比較高;C 公司的底薪比較好。在談判時,可以透過強調不同細項,爭取更多。以當時的我來說,的確覺得兩個合約都還有進步的空間。

假設 C 公司聽到我有 A 組的合約後,給我更高的薪水,我再以此跟 A 組爭取。假設 A 組給我更高的薪水,我又能以此調高 C 合約的薪水⋯⋯不斷循環,好似主持拍賣會一樣。

然而,想像總是比較美好。C 公司的主管直接出面,打電話跟我聊合約。我告訴他現在還有其他的合約,我還在考慮。不料,主管態度非常強硬,問我是哪一家公司,以及對方的合約細節。根據上面分享的文章,我不應該說出合約細節。但在當下的壓力所使,加上 A 合約的整體我認為更高一些,於是還是把細節全盤供出。C 主管告訴我他回去「算一算」。

圖/Vlada Karpovich@Pexels

有些學長姐會推薦用電子郵件一來一往比較沒有壓力。如果在電話中真的害怕做錯決定,也可以和對方說需要回去思考一下,再寄信告知。當然用電話談判也有好處,例如對方的反應是即時的,不用寄出信件後擔心對方有沒有看到;也更好在電話中聽辨對方的語氣、心情。

C 主管很快地打電話回來。主管給我看了一些文件,裡面有 A 公司的福利政策和他們公司的比較。精算一些數字、福利政策後,主管企圖說服我其實他們公司的合約比較好。

這條線斷了,他沒有要往上調。全盤供出的壞處,如果公司覺得他們的合約是相匹的,也可能會被拒絕。另外,從這個過程中,也讓我更加瞭解 C 主管的行事作風。我感受到 C 主管很會研究細節,想以這些細節說服我;卻少了一點傾聽,少了一點為員工爭取的意願與行動。

公司內部的競爭

幸運地,A 公司 B 組的 on-site 面試也順利落幕。

我寄信給 B 組人資,表達希望我們可以趕快通電話,因手上還有其他合約,要在期限前做出決定。她欣然答應。

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帶著大學好友佳軒參觀史丹佛校園。有了前面累積的面試、談判經驗,儘管 10 分鐘後要接 B 組人資的電話,在這樣的好天氣裡與好友敘舊心情依然放鬆。

告知佳軒我要接電話後,我們找了電機系館內一間會議室坐了下來。我拿出紙筆準備紀錄新的數字,而佳軒就坐在我對面滑手機。

「妳好,很高興很妳通電話。」我熟練地說。

「妳好,我是 B 人資,很高興和妳通話。」她說,想不到還沒完:「電話上這頭還有 A 人資。」

「嗨~我是 A 人資。」

我當下應該瞪大了眼看著佳軒,他想必不瞭解為什麼我在電話的一開頭就如此驚恐。不對吧!二對一!太壞了吧!完全沒有人告訴我這會是一通二對一的談判,這是佈局吧!回想 10 分鐘前放鬆地悠遊校園,漫步的綿羊直直地掉入設好的陷阱,在陷阱裡我變得格外緊繃。

圖/Tim Gouw@Pexels

「我在系統裡看到妳已經有了公司 A 組的合約,」B 人資侃侃而談:「想說這樣一起在電話談比較方便。」不方便,我覺得不方便。

A 組在舊金山,B 組在南灣,兩組地理位置不同。我猜想 B 組人資登入系統後,還要特地聯絡 A 人資詢問。跟我約好時間後,還得告知 A 人資通話時間、號碼。以目標來說,她做的事沒有錯,但沒有在來往的電子郵件中提前告知我這樣的安排,我不知道是出於機心還是疏失。

以下這次通話主要被 B 人資主導,聽得出來她很有經驗,講話充滿自信又不至於讓人感覺不近人情。

「我們公司有規定。如果妳同時錄取兩組,妳必須先決定要不要簽第一組的合約,才可以繼續和第二組談細節。」也就是說,我不能讓這兩組互相競爭。非常聰明的機制,不讓公司內部互相殘殺。

「瞭解,」我消化著剛剛聽到的訊息:「非常合理。謝謝妳的告知,那我必須再好好想想對 A 組合約的決定。」很想掛電話逃跑了。

「另外,我聽 A 人資說了,」B人資繼續追問:「妳手上還有其他公司的合約,因此妳對底薪不是很滿意。我們非常想要幫妳爭取更好的薪水,妳能告訴我那份合約的底薪是多少嗎?」

窩~窩~窩~等一下!這妳也知道!我 15 分鐘前完全沒有想到會是這樣,以為是我聆聽寫下數字就好,懊悔應該要更有準備。

聽到我的停頓和遲疑,B 人資攻勢繼續:「如果我們有這個數字的話,能更有方向地為妳的薪水努力。」她真的很資深,動之以情。A 人資也一起附和。

再次提醒,上面推薦文章建議的做法是,不要說,要堅定地說,我希望你們可以依我的能力來判斷,而不是依其他公司給的數字。

「我不希望透漏太多別人合約的細節。但底薪大概是這個數字。」相反地,我在當下的情境下,給了一個約略的數字。

如果我事先準備好,如果這通電話不是突然二對一讓我亂了手腳,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次談判沒有達到不用說數字的境界,但至少留了讓薪水去增長的空間。

「謝謝妳願意告訴我們。我真的很感謝。那等妳決定 A 組的合約後,我們再來後續的聯絡。」B 人資說。

「謝謝妳們的時間,我會再好好想想。」掛上電話,從陷阱裡掙脫。

通話完的下午,意外地收到 B 人資的信。信中表示她很開心和我通話,並表達在面試中組非常喜歡我的表現,想要邀請我和組的 director 通電話,可以解答任何對職涯的好奇與疑慮。

和 B 人資的通話,需要帶上 A 人資的原因,是因為公司有政策必須先來的合約先決定。但掛掉電話後,她私下約我和組上高層講電話,希望藉此影響我的決策,違背電話中提到的準則。依此判斷,沒有提前通知我會是二對一的談話,源自機心,不是疏失。

下篇:我在美國學會的談判課(下)在積極爭取與善體人意間,跨國工作者永遠的平衡練習

執行編輯:蕭又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