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社會影響力的一堂課:從企業倫理看見永續發展的未來
當 ESG 成為企業顯學,企業倫理課如今是許多大學必修學分,更是企業裡重視的議題。信義文化基金會多年來持續創新企業倫理教學與推廣,目的除了讓教師們透過創新教學,讓學生們了解企業倫理的重要性,更希望可以發揮社會影響力,不只在校學生要學,企業、組織更是需要學習,將影響層面擴及至一般社會大眾,在企業倫理看見永續發展的未來。

專題文章

1 / 5篇)

ChatGPT 使用者注意!我們如何正確面對新浪潮下的科技倫理?

Photo credit:Hatice Baran on Pexels

社企流/文:Jenny Yeh
當新科技出現時,雖然帶來高效和便利的一面,但往往也伴隨著一些問題的出現。「如果我們還沒準備好如何正確使用新科技、或是沒有好好認識它,當大家一窩蜂的追求使用,就會形成一股社會的擾動,容易產生許多亂象和倫理問題。」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林杏子副教授說道。
以近期十分熱門的 ChatGPT 來說,在 2022 年 11 月由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室 OpenAI 所開發的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或直稱是聊天機器人。ChatGPT 能如真人般的以對話的方式來回應使用者的提問,還具備編寫文章、程式語言等能力,甚至能撰寫論文。一上線,剛滿兩個月就已破上億人使用,儼然成為一種殺手級應用服務,也帶來新的社會樣態。
現階段雖然已有 GPT-4 付費版本出現,由於 GPT-3.5 的版本仍是免費開放,提供了一種「在平等與普及的條件下,讓每個人不論身分、背景、學識等條件,都可容易的存取使用這個新科技,擴展了使用族群與影響層面,同時,也帶來各式各樣的使用現象。」林杏子表示,身為資訊科技領域的教育者,藉由此時是最好的時機來告訴大眾,如何正確使用 ChatGPT,讓科技用在對的地方,確保對我們個人或社會帶來正向的影響。

拆解科技,魔鬼藏在細節裡

「當我們關注某項科技所帶來的影響時,就需要去解構、關心那項科技背後的本質與脈絡。」林杏子談到,在大眾關心的 AI 倫理議題裡,需要先理解 AI 的生成流程是什麼,才能一一檢視每個環節為什麼造成偏差與遺漏。
AI 的運作中,包括資料、演算法與模型。從最一開始的資料來說需要關注「資料倫理」,資料科學家常說:「garbage in, garbage out」意思是如果將錯誤、偏誤的資料輸入系統,最後也會產生錯誤、偏誤的結果。以 ChatGPT 來說,它完成資料訓練的時間點約在 2021 年 9 月,因此其內建資料庫裡中的知識內容也停於此。當使用者跟 ChatGPT 聊到近期的新事件或話題時,它提供的資訊就不一定是即時或有效的。因此,思考放進 AI 裡的資料,包括它的範圍、期間、多樣性等都會影響到資料倫理,也會影響 AI 服務最後產生的結果。
另外再說到經常被討論的「演算法偏見」問題,背後指的是演算法倫理。林杏子分享 AI 應用在求職方面的經典案例:有許多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 HR 開始選擇使用 AI 篩選履歷表。以科技業為例,在過去幾十年中多數工作者與求職者多為男性,因此透過 AI 篩選求職者,男性容易被選中,進入下一階段面試,而對於女性求職者,往往被刷掉而造成求職上潛在的不公平,而在演算法的運算下,這樣的偏誤不容易被浮上檯面。如何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這時,演算法模式與參數就十分重要,若能將某些關鍵的變數,例如性別權重做調整整或移除,就有可能避免「演算法偏見」的發生。
(當開發者沒有意識到倫理問題時,很容易產生出具有偏見的演算法。來源:Kevin Ku on Pexels)
(當開發者沒有意識到倫理問題時,很容易產生出具有偏見的演算法。來源:Kevin Ku on Pexels
「事實上,目前多數的開發者並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情況。」林杏子認為,在現代 AI 已成為不可缺乏的工具時,應該將倫理概念納入 AI 開發者、程式設計師等人員的程式教育之中。「在傳統技術取向時,往往把重心擺在『 Do thing right』;在倫理的領域更關心的是『 Do right thing』。」讓學習程式技術的過程中,培養出能兼具專業與倫理敏感度的人,有意識地將倫理放進設計裡,確保科技的發展被運用於好的方向。

教育,實踐科技倫理的第一步

「特別是在科技發達的年代裡,『倫理』一定要跟著每個人一起成長。」談及倫理,林杏子表示,面對不同企業的千百種案例,如何讓不同場域裡的人能將倫理內化為自己的一種思考模式?她建議,使用信義文化基金會集結各方資源研發推出的《倫流說理》桌遊,作為認識倫理的方法,藉由卡牌中的效益論、道義論、關懷倫理、德性倫理等 4 個小精靈性格,快速掌握倫理精神。透過桌遊形式轉換倫理語言,有機會在遊戲與互動過程中培養玩家對倫理概念能內化與運用。
(信義文化基金會集結各方資源研發出《倫流說理》桌遊,以有趣的方式學習倫理。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信義文化基金會集結各方資源研發出《倫流說理》桌遊,以有趣的方式學習倫理。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而回到科技背後的倫理,可透過對科技有正確認知與使用開始,識別資料的本質,從中培養對資料倫理的敏感度。林杏子特別點出注意「AI False Memory」(AI 的虛假記憶)現象發生:當一個人對於某個專業領域沒有太大自信時,對於 AI 給出一系列看似有條理的回答就容易接受或深信不疑。當人們將 AI 提供回答閱讀與吸收之後,留在使用者的記憶裡,「False memory」(虛假記憶)的現象也就因此發生了。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當它成為腦海的既定印象時,就更難以進行校正,也容易延伸出以訛傳訛、假消息擴散。
因此,學習在正確的情境之下使用並有效的提問,可以讓人們在使用 ChatGPT 過程中,讓科技真正發揮它的用處。「我認為, GPT 的出現是帶給人們警醒的機會,檢視我們到底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我們對於 AI 的回答結果必須不斷保持懷疑、求證的精神,同時也讓自己培養思考力、識讀力,以及批判力。因為這些能力是人類獨有,AI 搶不走的。」林杏子說。

科技本身沒有好或壞,端看使用者如何應用

ChatGPT 許多爭議,其實都是來自使用者的起心動念。」林杏子直指,科技或技術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差異來自於人類的起心動念,需要靠著人們的「倫理思辨」作為使用科技的基礎。許多破壞式創新,如特斯拉帶來汽車產業新革命、或是 Uber 多元計程車,翻轉傳統計程車產業等,這些創新科技都有助於人類社會往前邁進。但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新的科技產物、應該保持怎樣的價值觀和辨別的標準,這些才是足以確保科技往更有生產力、更正向的地方前進。如今的 ChatGPT 為人類帶來的這一波共同的課題,也在考驗人類如何駕馭 AI 的智慧。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2023 年星展銀行(台灣)與社企流攜手推出「星展永續好時光」策展,邀請大家透過「零浪費生活風格」、「1.5°C 低碳生活風格」、「影響力生活風格」,認識更多不浪費、低碳排、挺人權的好點子,度過輕鬆的永續好時光! >> 立刻進站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2 / 5篇)

當永續遇上倫理教育,一堂出社會前的必修課

Photo Credit:javier trueba on Unsplash
社企流/文:Jenny Yeh
當 ESG、永續概念不再僅止於環保議題,而是對社會、經濟產生更大影響時。除了一般民眾、政府需做出行動外,企業不再只關注帳面上的獲利、營收,需要更全面性的思考企業對環境、對社會的影響,並做出相對應的決策。有感於企業倫理與永續對於未來世代人才養成的重要,信義文化基金會多年來積極結合企業與學術資源,倡議推廣企業倫理教育。
進一步,談及倫理與淨零永續的關聯時,信義文化基金會董事暨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謝英哲表示,「倫理,談論的是事情『對或錯』;企業倫理則是將企業放進這個框架中,談論公司決策的對錯以及接下來要執行的方案與行動。」
在企業倫理中原先已經有一部分談「環境倫理」,企業如何正確對待環境這件事,也正是今日討論的「環境」議題面向。淨零永續的概念則是更將此議題結構化、將更具體作法進行描述,將法治體系納入,包括碳關稅制定、綠電使用佔比等,讓企業實際感受到環境帶來的壓力如何影響企業經營。因此,能協助企業進行 ESG、永續等相關工作人才,也逐漸備受重視。

接軌趨勢,企業倫理教育融入淨零永續

「倫理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國家社會發展永續人才所具備的軟實力,以面對未來複雜社會與全球挑戰。」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副校長胡秀華表示,長期關注企業倫理教育的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自 2013 年起和信義文化基金會合作,連年於寒暑假期間,開辦全國企業倫理教師冬、夏令營,專業講師所組成教學團隊,分享「理念架構」與「操作技巧」的創新教學方法,給有志於投入企業倫理教育之大專院校教師、企業講師,透過彼此交流、觀摩教學,累積群體教學智慧,能為培育下一代永續人努力。
「教師營的內容一直在與時俱進地改變,當我們發現課堂上的倫理教育,如果只是一味的談論理論、個案分析內容無法隨著社會時代的演變、跟上企業面對的實際情況時,容易使學生無法學以致用。營隊課程集結講師第一手教學經驗與企業實務最新觀念,當教師回到學校後,讓學生課堂所學,是未來職場上能用到的知識。」胡秀華說到。
(2023 年的全國企業倫理教師冬令營,加入淨零永續議題,以利未來課堂中為學生導入新觀念。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2023 年的全國企業倫理教師冬令營,加入淨零永續議題,以利未來課堂中為學生導入新觀念。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2023 年起,教師營內容有了不一樣的轉變。「我們在教師營課程中加入淨零永續的概念這項新興的概念,企業在學、學校教師們也在學,邀請企業講師與教師們交流、討論,有助於大專院校裡的倫理教育上能更接軌社會趨勢。」胡秀華坦言,要在倫理教學課堂中傳授淨零永續概念並非易事,對於授課老師來說,如何為學生帶入新概念與新教材,讓他們更好地將知識運用在未來職場中,是一大挑戰。

從企業倫理、CSR 到 ESG,畫出永續前行的路

在談論永續時,往往有許多不同的名詞令人一般大眾或是學生們感到混亂,如 CSR、 ESG、SDGs 等不同概念。胡秀華一一說明。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就像是一家公司的使命與願景,談的是企業在盈利過程中對於社會、環境產生的影響,以「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的概念出發,企業必須扛起這樣的責任。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ESG),則為手段,回應所有利害關係人不同需求,並作為評估公司可持續性表現的工具。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考慮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利益,包括環境、人民、獲利、公司治理和回饋社會等方面,以實踐全球性的永續目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
企業倫理如同一間企業之大腦,引領著公司的決策與發展方向。然而,胡秀華也坦言,最重要的還是公司領導者的起心動念「當企業主沒有認知到企業之於社會有著很高的使命,沒有實際執行也難以推動。」

企業需要永續人才,教育讓學生學以致用

過去學校的教育,將企業倫理描述得過於抽象、難以與企業實務情況銜接。胡秀華認為,必須將企業倫理教育中融入 ESG、永續等概念,與產業接軌,縮小學校與業界間的落差。當永續發展已成為熱門話題、企業紛紛找尋永續人才時,教師也須時時回溯企業需要哪些人才,進而培育出具專業知識背景的學生,以因應未來職場工作需求。
(培養企業需求人才,才能讓學生在未來職場上,學以致用。來源:Arlington Research on Unsplash)
(培養企業需求人才,才能讓學生在未來職場上,學以致用。來源:Arlington Research on Unsplash
謝英哲也認為,在淨零永續的趨勢下,學生在永續發展中除了學習基本知識,也希望能培養學生挖掘問題的能力,透過所學的商業知識、商業模式建立、創業精神等,將永續概念納入其中,進而產生行動、實踐永續。
「其實這些概念,不論是對於一般人或企業家來說都非常重要。」胡秀華表示,在教育中融入 ESG、倫理及永續概念,有助於提高大家對於問題的意識與認知,利於推動永續發展工作。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3 / 5篇)

企業倫理怎麼用?從校園到職場,看見實踐的各種可能

Photo credit: Buro Millennial on Pexels
社企流/文:蘇郁晴
企業倫理看似抽象,實則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作為企業經營者,欲促進組織發展、還是對於社會新鮮人,欲接軌職場,都是必備的關鍵思維,有助促進正向影響。

創業者的初心緊扣企業倫理,發揮社會良善力量

對於甫創業、組織規模尚小的「小微企業」經營者而言,從創業的源頭導入企業倫理精神,能更貼近創業的起心動念、強健小微企業營運體質,並發揮社會共好影響力的價值。
如同致力於環保創意產品設計與開發的 RE Green,共同創辦人曾鈺婷分享其創業初心,是為了讓環境變得更好,希望為地球、環境帶來良好的循環。因此,她從日常生活中的「食」作為改變起點,以解決食材浪費的問題著手,透過團隊研發的居家製肥機,將每戶家庭中的廚餘變有機肥料,達到食物全回收及零廢棄的願景。她認為,當小微企業在制定品牌價值時,可以先思考自己想為世界和關注的議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再透過自己的服務、產品與議題倡議,擴大正向影響力。
另一方面,企業倫理精神也深深影響著組織內部與營運體質。「品牌的承諾與行動一致,是企業倫理很重要的一環,且要貫徹始終。不能因為企業逐漸擴大、利害關係人越來越多,而讓友善社會與環境的理念變質。」曾鈺婷坦言,一個企業若缺乏倫理、眼中只有獲利,容易因為只專注獲利數字而變得不分是非,最後可能做出對社會或環境有害行為;此外,可能因為事業現階段無法獲利而選擇放棄、無法長久經營,這也容易讓企業看不到獲利背後所帶來的其他價值。
(RE Green 研發居家製肥機,幫助使用者把廢棄廚餘變成有機肥料。來源:RE Green 粉絲專頁)
(RE Green 研發居家製肥機,幫助使用者把廢棄廚餘變成有機肥料。來源:RE Green 粉絲專頁
以 RE Green 來說,將自身價值定位在創造更好的環境,從產品、辦理的講座都以此為軸,希望身為企業不僅是獲利,還能促進大眾對議題的認識,為環境與社會帶來助益,形成良善循環並推廣食物零廢棄及綠色生活。同時,也透過創新的行動和實踐,讓企業倫理的芽不斷深植於新創團隊中,內化成為每位團隊成員重要的 DNA,帶進每個企業經營行為之中。

大學生X企業倫理:燃起投身永續之動力、立定未來職涯方向

習得企業倫理知識,不只對組織經營者有所助益,對學生來說,則是探索自我、接軌職涯發展的敲門磚。
就讀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碩士班二年級的馮上昀分享,早在大學時期,就已接觸企業倫理概念。課堂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會先帶著同學們一起討論,在使用科技、瀏覽社群時的情境,會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倫理概念;再透過企業個案與電影,分析其中的企業倫理思維;最後,也會透過桌遊,或是實際與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進行合作,更進一步了解如何將企業倫理精神注入在商業模式中。
這讓原本對此企業倫理一知半解的馮上昀,燃起興趣。不但將倫理貫徹於自己的生活與學習中,更下定決心畢業後要從事相關工作。「我現在會去參加一些企業的提案競賽,思考如何幫助企業獲利同時融入企業倫理、永續的概念。未來,希望可以找到兼顧賺錢和永續的就業機會。」
(學校老師透過遊戲、個案分析與實作方式,激起學生對企業倫理的學習熱忱。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學校老師透過遊戲、個案分析與實作方式,激起學生對企業倫理的學習熱忱。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資訊管理學背景出身的馮上昀,也思考著近期最夯的生成式 AI 可能衍生的倫理問題,他提到,技術研發者應以公平性、隱私安全、透明性、可解釋性、與課責性等原則,來檢視其技術是否符合倫理。例如,AI 的回答內容是否具備公平性、使用者的個資是否安全、聊天內容是否受到加密技術保護、以及若是 AI 回答內容有誤是否有申訴管道,才能盡可能避免如利用 Deepfake 換臉技術製作不雅片等,因濫用科技導致的倫理問題。
近來,身為課堂助教的他也發現,有越來越多學生會使用 AI 來寫論文、交作業,「 AI 應該作為輔助工具,而不是扼殺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正是倫理教育的重要性,使個人具備明辨對錯、正確判斷的能力。
具備倫理思維的重要性,在曾鈺婷和馮上昀的經驗分享中可窺見一斑,這不僅對個人自身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也能對所處的環境產生正面影響力。掌握倫理精神,我們將能在面對複雜的情境時,選擇出最佳的解決方案,進而實踐個人與身處組織的共好發展。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4 / 5篇)

走出教室、跳脫教科書!企業倫理創新教學術大揭秘

Photo Credit:信義文化基金會
社企流/文:鄭伃倢
過去,企業倫理往往是企業放在利益考量的最末端。近年來,隨著 CSR 和 ESG 等永續概念興起,企業倫理也重新受到企業的重視,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價值之一。長年深耕企業倫理教育推廣的信義文化基金會,早在 2004 年企業倫理教學尚未受到重視的年代,發起「企業倫理教育扎根計畫」,鼓勵各大專院校老師投入企業倫理教學的研究,培育近 130 位倫理教師與多元倫理教學個案,解決了企業倫理在教育實務上「曲高和寡」的難題。
近年來,基金會更積極導入創新思維與教學方法,將企業倫理以桌遊、辯論賽等方式進行創新教學,從大專院校的教育現場跟企業端的教育訓練出發,透過現場實作由下而上累積影響力。

建立思辨能力,利用桌遊讓企業倫理教育走得更穩、更遠

企業倫理是由管理學及倫理學兩大學科組成,管理學從企業面臨的實務討論、倫理學則是討論理論內涵,要如何將兩門不同學科所關注、討論的議題以及思考邏輯結合,對於企業倫理的教學者是一大考驗。因此,有一套良好的教學模式,能進行跨領域知識整合,更能有助於企業倫理教育的實踐。
另一方面,現今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動,如何讓學生們在未來職場上應用企業倫理,並快速應對趨勢、調整自己,避免倫理爭議不斷重演?政治大學信義書院主任劉世慶認為「建立學生的倫理思辨能力」是企業倫理教育的關鍵。
因此,基金會集結各方資源共同開發出全台首創的企業倫理桌遊——《倫流說理》是透過遊戲,以倫理兩難情境題出發,將艱澀的倫理哲學轉化成實用、好理解,搭配不同道德論觀點的角色卡牌,讓參與者在討論中交換觀點、進行思辨,藉以了解企業倫理的內涵,也在商業情境與倫理分析不斷地交錯中,強化抽象化思考及思辨能力。
(許多教師與企業人士透過研習營進行企業倫理教育培力。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許多教師與企業人士透過研習營進行企業倫理教育培力。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為了能提升桌遊的效益以及更符合社會趨勢、企業實作情境, 2.0 版本的《倫流說理》內容加入 ESG 相關內容以及醫學倫理相關領域情境卡。高雄大學資管系副教授林杏子特別點出,醫護情境卡的開發是由一群醫護專長老師主動提議,並組成教師社群、蒐集相關情境,促使醫護倫理卡的誕生。林杏子表示,此次經驗也讓桌遊開發團隊思考適用領域擴大的可能,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背景的工作者,提出與自身相關的倫理情境,增加倫理討論的多元性,在更多領域中發揮企業倫理的影響力。
(《倫流說理 2.0》緊跟趨勢,加入 ESG 相關情境題目。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倫流說理 2.0》緊跟趨勢,加入 ESG 相關情境題目。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練習換位思考,辯論賽讓學生更靠近企業實務

企業倫理的問題往往處於灰色地帶,須透過不斷對話與思辨來審視。除了桌遊《倫流說理》之外,基金會在倫理教學工作坊中也會納入辯論賽環節,鼓勵各大專學院教師在課堂中,讓學生們以辯論賽形式,進行企業倫理教育教學。
除了培養思辨能力,不僅能讓學生換位思考、提前遇見職場的各種情境,以期在未來能更快速地適應職場。
(辯論賽不僅符合企業倫理思辨精神,更可以加強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辯論賽不僅符合企業倫理思辨精神,更可以加強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身為倫理教師營隊講師之一的崑山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楊泰和坦言,從多年的教育經驗裡發現,大學生經常面臨學習動機不足,為了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及理論理解,在每學期的企業倫理課堂中,先讓學生先充分了解其倫理相關內涵後,課程最後安排辯論賽,強化學生在學期間的知識吸收與思辨能力。
此外,楊泰和也參與了基金會推出的進修課程,從其他講師的教學現場經驗分享來精進辯論教學的能力,如辯論者旁觀者的參與方式,例如:填寫觀摩學習單、擔任評審等,讓學生能從不同視角了解辯論賽的內涵。
(楊泰和教授長期投入企業倫理教育並關注永續議題,同時也深耕 USR 計畫。來源:崑山科技大學)
(楊泰和教授長期投入企業倫理教育並關注永續議題,同時也深耕 USR 計畫。來源:崑山科技大學
在選題上楊泰和也下足功夫,除了常見的「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情境外,也引入了核四等時事議題,也會讓學生自行出題選題。與桌遊相似的是,近年來因應 ESG、CSR 趨勢,相關情境也成為了熱門選題,培養相關的思辨素養及競爭力。
同時深耕學校 USR 計畫的楊泰和表示,現今的大學教育還是太過注重學科知識的培養,課堂的辯論之外,他帶學生參加企業倫理的個案競賽與微電影比賽,也帶學生走入 USR 的實踐場域,希望為學生創造更多實務的學習機會,一同與學生出遊、比賽、看著學生得獎,對他來說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持續扎根,企業倫理教育盼能遍地開花

隨著 ESG 掀起的企業永續浪潮讓企業倫理漸受矚目,基金會利用桌遊、辯論賽等創新方法,持續深入校園及企業。透過更多的教師與企業相關人士社群的串連與播種,盼企業倫理教育能持續向下扎根,為台灣長出更結實、遍地開花的企業倫理教育環境。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5 / 5篇)

該怎麼教企業倫理最有效?10 年教師營經驗公開

Photo Credit:信義文化基金會
社企流/文:梁元齡
倫理議題生活中無所不在,卻往往淪為抽象的哲學思辨。在台灣,有許多組織卻身體力行,把觀念轉為知識,再把知識轉為行動,踏實地把倫理教育推往社會每一個角落。他們是如何辦到的?

廣納多元領域,讓倫理走向社會每個角落

信義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楊政學分享,為讓信、義精神落地實踐,信義房屋在 1992 年成立信義文化基金會,尤其在金融海嘯後,有感當時國內企業倫理教育資源不足,基金會廣納企業界與學術界各項資源,共同推動企業倫理,希望能提升台灣企業組織文化,進而擴大影響力到整個社會。
為了要把倫理教育更全面推廣出去,2013 年,基金會攜手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首度開辦倫理教師營,其中包含冬令營與夏令營,鎖定不同的倫理學習目標,夏令營提供多元教學法,讓老師知道「遇到倫理議題該怎麼進行教學」;冬令營則強化參與者的倫理思辨,以辯論等方式,對倫理議題做更深的挖掘。
「做這件事的本質,重點不在於擴大組織,而是推動企業倫理教育,如何發揮最大影響力。」楊政學表示。基金會期許,透過舉辦教師營,將每一位參與者當作一個個種子般去散播影響力,讓倫理幼苗從課堂上開始發芽。如今,連年舉辦的教師營已屆滿 10 年。

借力使力、破格創新,兩大方法擴大影響力

作為民間推廣組織,如何讓影響力可以發揮到最大?楊政學列舉兩大要點:
  1. 借力使力: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強項在於提供講師資源與倫理內容觀點,但如何將這些知識進行包裝,以有趣、平易近人形式呈現,則需要有經驗的基金會團隊來製作
  2. 破格創新:廣納學界、業界講師一起突破現況,導入創新思維,發展出企業倫理新的推廣模式
不僅如此,基金會也導入多媒體、多元管道的推廣策略,如推出全台首創的企業倫理主題 Podcast「士說新語,秀倫理」、開發企業倫理桌遊、與社企流協力推出專題與論壇等。 2023 年,協進會除了即將推出 podcast 第三季外、更策劃開辦線上課程、並推出創意教材。(同場加映:企業倫理の練功房——Follow 高手腳步,邁向永續之路)
(《士說新語・秀倫理》Podcast邀請不同行業專業者談倫理、ESG。今年也緊鑼密鼓籌備錄製第三季。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士說新語・秀倫理》Podcast邀請不同行業專業者談倫理、ESG。今年也緊鑼密鼓籌備錄製第三季。來源:信義文化基金會)

著重營隊文化,以社群學習促進交流分享

楊政學坦言,透過實體互動希望維持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溫度,而選擇以營隊方式來推廣倫理議題,激發彼此的思考跟學習。教師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教學方式、教材跟授課經驗,也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與倫理品質。
「除了職務上的專業能力,人的基本素質很重要。除了學術工具、方法論,我們也要著重倫理思辨的能力,釐清你的思考過程是什麼?如何得到思考成果?」
多次參與教師營的健行科大企管系教授羅新興分享,自己曾在 EMBA 研究所課堂中,導入營隊學到的世界咖啡館、辯論比賽、遊戲等創新方式,帶動倫理議題的探討,透過倫理思辨方式來提升倫理素養,對於研究生的影響特別大。「我覺得我很認同政學老師的理念,所謂的德,就是你自己本身的倫理素養,必須要夠高,學生其實是透過身教來經驗倫理課程,你自己本身的作為也是重要的。」

倫理可以很日常!電影、桌遊、個案探討重現真實情境

參與倫理營多年、現在也是講師群的政治大學信義書院主任劉世慶則說:「倫理學非常抽象、困難,也不容易進行教學。但它其實是人類兩千年發展以來便一直存在的學科,從哲學衍生出來,探討人該做什麼等價值判斷。」
然而,這樣的內容較難在課堂中落地、說明,難以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共鳴。劉世慶坦言:「其實倫理跟生活的距離很近,我覺得倫理需要透過具體的方式去體現,比如電影、桌遊等等的媒介,讓學生去思考倫理問題、辨識出周遭的倫理問題。」
他認為,如果只是談一個願景、理想,卻沒有真實的情境讓參與者去感受,很難感同身受,因此創造情境很重要。例如,在課堂上以韓國電影《82 年生的金智英》來帶動討論,讓學生思考韓國職場中女性可能面臨的困境,進而產生什麼樣的倫理情境。「這跟企業倡導 SDGs 的性別平等價值一樣,公司要思考自己如何去呼應 SDGs 時,也要進入到真實的情境中,才有辦法做角色的帶入。」
(透過電影劇情作為情境,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其中的倫理意涵。來源:Juli Kosolapova on Unsplash)
(透過電影劇情作為情境,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其中的倫理意涵。來源:Juli Kosolapova on Unsplash

微電影呈現決策困境,未來期許加入實際企業參訪

參與營隊的彰師大企管系助理教授朱志傑表示,自己除了在課堂上採個案探討方式,也鼓勵學生組隊參加比賽,像是基金會主辦的「全國大專校院倫理個案分析暨微電影競賽」,就是藉由分析個案與微電影拍攝,讓學生自己將倫理劇本演示出來,對於企業倫理有更實際的操作與全方位思考。「透過這個過程,學生們發現,好像增加了一點平常看事情的不同角度。」
朱志傑也分享參與基金會舉辦各項讀書會、教師營上給予的教學啟發,尤其對剛開始接觸企業倫理教學的新手老師,常會遇到除了按教科書照本宣科外,是否有其他創新教學法來吸引學生眼球。透過這樣的跨校交流、互動真的幫助非常大。他提到,「在推廣倫理的圈子裡很多老師會將教材、資源開放,都是希望越多人使用越好,通常不需要付費,讓教師、一般人都可以多多運用。」
未來,朱志傑想將課程加入企業參訪活動。「如果只是單向授課,學生可能沒有辦法體會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其實倫理是跟這些產銷、人資、研發人員等,也和 ESG、生產流程是密切相關。」他希望,學生不只在學校學習知識,而是真正進入企業、成為工作者的時候,也能考慮更多利益關係人,清楚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誰,有更多機會去打開對不同事情的思辨。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1/5篇文章

ChatGPT 使用者注意!我們如何正確面對新浪潮下的科技倫理?

2/5篇文章

當永續遇上倫理教育,一堂出社會前的必修課

3/5篇文章

企業倫理怎麼用?從校園到職場,看見實踐的各種可能

4/5篇文章

走出教室、跳脫教科書!企業倫理創新教學術大揭秘

5/5篇文章

該怎麼教企業倫理最有效?10 年教師營經驗公開